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推薦兩本 Schumann 傳記

schumjensen
























今天要推薦兩本Schumann傳記,分別是"Schumann" (Eric Frederick Jensen, 2001) 和"Robert Schumann: 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John Daverio, 1997)。這兩本書,有別於Peter Ostwald 專攻Schumann的生理與心理疾病部份的傳記(有中文版。Ostwald 八卦扒糞、過度臆測式、心理分析的傾向,讓論音樂的部分退居幕後。

經過上Google Books 試閱的結果,以上兩本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的書,在Schumann的生活、時代及文學背景,以及音樂創作的呈現都相當平衡。尤其是後者, Boston 大學音樂學系主任的Schumann研究大咖 Daverio的大作,長達610頁。其中特別替一些鮮少演奏錄音的作品(尤其集中後期)翻案,對於Paradise and Peri 這齣oratorio 更是提出有利的分析驗證,相當值得Schumann迷及浪漫派樂迷參考。

schmDaveri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有朋自遠方來

今天見到多年不見的學音樂朋友,熱情的絮語,讓我重新思考許多音樂與生活的種種。

這對夫婦倆人都研習鋼琴,尤其是先生專攻Schumann,關於這位作曲家的話閘子一開,話題總是停不下來。近來心中諸多的問題或觀點,也忍不住與他交換這些想法。他是位風趣且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去切開問題點的人。許多時候,只要他一丟出一個隱喻的頭,你即可立即抓到問題的核心。

他特別提到某些德國文化,文學與音樂等大context 的連結,尤其是E.T.A. Hoffmann 對Schumann 的深遠影響。年輕的時候,曾經挖掘過一些這方面的資料,看來有再度充電的必要。

不只是Kreisleriana, Fantasiestücke op. 12與 Nachtstücke, Hoffmann 的作品與美學觀,都對舒曼有直接靈感與音樂結構上的影響。兩個人的躁鬱 (manic-depressive) 傾向,以及想要以藝術開啟夢境與分裂潛意識的強烈執念,好像可以用來理解 Schumann 的許多形式畸異的鋼琴曲集與歌曲,甚至管弦樂的「不正常與不合理的」過門與曖昧的和聲。

今晚,我把一些怪怪的Schumann 鋼琴曲都請了出來,特別是類似短篇故事體(novellet)曲子:Novelleten, Nachtstücke, Humoreske,在綿綿春雨裡翩翩起舞。

總之,該是重新去讀書(尤其是sonata form 與 cyclic form的差異),做comparative listening的時候了。音樂真的是一輩子學不完的課題。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G 大調.幸福的滋味

387















Mozart 在不同編制中的G大調作品,如鋼琴協奏曲第17號、小提琴協奏曲第3號、鋼琴奏鳴曲K283、甚至大大有名的小小晚間音樂 K525,全充滿一種令人自內心微笑、幸福怡人的味道,也是我收藏的一大主軸。

這次想聊的是我Mozart 弦樂四重奏的入門曲,完成於1782年年底最後一天的 "海頓四重奏"第一號K387。同年八月,Mozart 在父親的反對下 與Konstanze 結婚,這首曲子算是他新婚蜜月期的最佳見證,也是我高中青澀時期的原聲帶。

容我直接談版本吧,Alban Berg 的第一次錄音(Teldec) 比EMI版較有凝聚的意念且春意盎然,是最有幸福滋味的演繹。53年左右的Budapest 的Columbia錄音,相當能showcase這個組合的黃金之聲:自然、內在對話的親密,ensemble 的和諧與默契。

Quatuor Mosaiques 古樂器版(Naive),比我想像更接近現代樂器的聲響,不乏溫暖、活靈活現,又不過度浪漫化的表現張力,加上華美麗質的錄音加持,是最近持續霸佔我唱盤的新歡。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搞部落格是良心事業

搞音樂部落格,結識許多愛樂的好友,得以享受獨樂樂之外的樂趣,算是「浪費時間」努力爬格最大的收穫。

從另外一方面看,不管是黑膠客或CD族,只要是數量有限的實體唱片,就會遇到「競爭搶片」的問題。當你熱心推薦心儀的音樂家或演奏時,常常會落到「替自己製造情敵」的窘境。將優質的musical gospel 傳播出去、與人分享,固然是件美事,但若洩漏天機,落到自己無片可蒐,可就有些悽涼了。

尤其在實體唱片蕭條的大環境中,偏好的又是進貨保守少量的小廠,要毫無私心地,與「手腳比你快, 銀子比你多」的愛樂大眾分享努力得來的成果,還真需要一些「有成人之美」的君子胸襟。

識馬的伯樂,時而會遭人質疑自己的品味(「連這等下駟都要介紹給我?」),還要常常眼睜睜看著別人騎著千里馬,揚長而去,令人百感交集哪。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未發的 Svetlanov Official Edition

svetwarner















去年中發行的Svetlanov Official Edition 這個系列,是 (法國) 華納的企劃,但好像只有在日本HMV與英國的網站看過。其中包括俄國交響曲與管弦樂作品的核心與邊緣曲目,Rachmaninov, Scriabin, Stravinsky 自不在話下,甚至還納入 Miaskovsky(16cd!), Rimsky-Korsakov, Arensky 等罕見交響曲全集。其中多半是領軍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tra 的演出。

想多系統式來了解Svetlanov之指揮藝術與俄國交響曲的人,或許要考慮網購其中的某些片子了。想聽他的 Tchaikovsky 交響曲的朋友,韓國廠 Aulos 還出過1967年 Melodia 版全集。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CD 流水帳

harnonPeri















以下是最近三週內入手的CD,有時作作橫斷面的紀錄也不錯,多年後看應該挺有趣,有機會再報導其中想法:

1. Schumann: Paradise and Peri, Harnoncourt/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horus/BMG
( 如果不討厭聲樂曲,與其「又買」一套Schumann 交響曲或詩人之戀,不如沉浸於你想像不到的舒曼之聲,日後將有大用)
2. 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Rachel Podger/Channel Classics ( 用來與收藏中唯一古小提琴版Lucy van Dael 作比較。
van Dael 是Bruggen 指揮的Orchestra of 18th Century共同創辦人與首席 )
3. Argerich and Friends, Live from Lugano Festival 2007/EMI
4. Wayne Shorter: The Soothsayer /Bluenotes (其中包括Sibelius 悲傷圓舞曲的爵士六重奏改編曲)
5. Medtner: Piano concerti et al, Tozer/ Neeme Jarvi/ Chandos
6. Holst: Double concerti, English Sinfonia/Howard Griffiths/ Naxos
7. Marin Marais: Suite d'un Gout Etranger, Pieces de Viole du IV Livre, Jordi Savall et al./ Alia Vox
(古大提琴名家Savall 同曲目睽違三十年後的錄音)
8. Forqueray: Pieces for Viol, Pandolfo/Glossa (Marais同時期的死對頭,可供對照風格的差異)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Lost and Found:渡邊曉雄第二度Sibelius交響曲全集

sibwata
















你知道世界第一套mono 與立體聲的Sibelius 交響曲全集,分別是由誰灌錄的? Mono 版是Anthony Collins/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拔得頭籌。而stereo版呢,居然是1962年日本指揮渡邊曉雄/日本愛樂這個組合,交給 Epic 所製作的世界首度發行。二十年後的1981年,渡邊曉雄六十二歲,趁著Sibelius全集巡迴音樂會之便,所灌錄的第二度錄音,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

去年在日本大搞彆扭,一再錯失這套錄音。今天居然看到有唱片行專單進口,又是合理的中價位,當機立斷就收了下來。我沒聽過同樣有諸多擁護者的第一度錄音,不知渡邊最初的encounter,是否更有power 與激情。

渡邊曉雄的母親是芬蘭籍的聲樂家,以及擔當"首度stereo錄音"這兩件事,並不能保證實際詮釋上的優異,尤其是有強敵環恃的Sibelius 交響全集大市場裏(如 Barbirolli, Sanderling, Vanska等)。但是渡邊曉雄對排練與某些考證細節的執著,以及擁有日本愛樂這個自1956年起一手創辦帶大的子弟兵,讓人對此全集有所期待。

目前只聽過一次,不能擅自下定論,但3號、6號、7 號都是「見樹又見林」、相當自然優異的演出。待多細聽幾次後,再作評論。

Lost or Found,後面都有個不足為外人道的 sentimental reason。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Kagan 的Bach 回來了!

kaga
Oleg Kagan 過世前一年現場的巴哈無伴奏(原Erato) 終於回來了! 目前博客來已經可以訂購。

我有原來的Erato版,很佩服其中的熱情與投入(sense of focus) 。雖說是他巴哈全曲唯一的錄音,這時Kagan 的狀況不是處於最佳,也因現場無法多修飾,時有技術上的閃失。若你已經習慣古樂派的彈跳與斷奏句法,Kagan 演出風格也傾向老派 (old school) 與厚重,弓下的又滿又重,如果對以上所提的有疑慮的話,可以放棄。

單純報馬一下。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一夕明珠海底沉:Bononcini的「小小晚間音樂」

bononcini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用在聆樂這件事上也挺適切。

老早想購入這五碟廉價套裝的「斑馬牌」(Zig-Zag Territoires)十週年精選,竟拖到大前天才入手。本來貪的是其中Monteverdi 的「Tancredi 與Clorinda之戰」(被Virgin版的Villazon的浪漫派歌劇唱腔氣到吐血, 改次有時間再詳敘),還有 Mozart 的古樂版協奏曲。對Rameau 的大鍵琴組曲,與Rebel的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其實也抱有期待。今晚無意間要試聽這張Bononcini 之時,不料當場被這首「小小晚間音樂」(serenata) 迷倒。

Giovanni Bononcini (1670-1747) 是音樂史裡面的小小注腳,他的後世名聲好像只建立於「Handel的宿敵」這回事上。宮廷藝術家的鉤心鬥角,結黨營私,若得到有心的編劇導演注目,搬上大螢幕,其精采程度絕對遠勝 Amadeus。

回到作品本身,這首1693年的serenata, "La nemica d’Amore fatta amante" (The enemy of love falls in love) ,中文我翻作「愛神開玩笑」,是由器樂伴奏加上三位獨唱者的夜間娛樂音樂,作於Bononcini 尚未赴倫敦前,受僱於貴族的羅馬時期。田園詩風的此曲,描述的是抗拒愛情的「愛神之敵」牧羊女Clori,和兩位追求者的三角關係。參考Opera Today 對本片評論介紹,作曲家的題獻裏,冀望贊助的兩位貴族,能抬愛這位可憐鄉下姑娘Clori,暗喻希望非羅馬出身的自己能被雇主接受。

在隨興 archlute 起頭後,哀愁的提琴也加入二重吟唱,最後整個弦樂部齊奏出曼妙的和聲效果。唱Clori的女高音Ariana Fernandez,為本片的絕大賣點,她在序奏後第一首recitative-aria,清新不矯飾又帶乾淨尾韻的音色,在第一時間立即抓住聽者的心。曲子當中,她一共包辦了七段詠嘆調,每次的出場總讓我耳朵直豎。

由古墓派女提琴手 Chiara Banchini 領軍的瑞士古樂團Ensemble 415,一方面可以古色古香,精細計算地退場伴奏;在單獨管弦樂間奏的 ritornello 部分,又有既展技又和諧的完美表現。整治完成的曲子,像被重新發現,重新拭亮的一顆明珠,璀璨動人。

即便在今日,Handel的鋒頭,依然遠遠蓋過他的宿敵Bononcini。這讓我們喪失了許多接觸這位歌唱性與表現性一流作曲家其他傑作的機會。

不知不覺間,聽的東西,離經典曲目、傳奇名演越來越遠,這趟away from home 的旅程,何時終止呢?

Teldec 的Ligeti Project 再版

lige
Ligeti 與Messiaen,算是極度受大小廠牌青睞的兩位當代作曲家。繼DG 發行Ligeti 套裝之後,Teldec也將以低價再版五張一套的 "The Ligeti Project" 所有錄音。

Teldec 這套2001年開始的錄音計畫,在曲目上與 DG的Ligeti 系列有不少重複,但Reinbert de Leeuw 等人帶領的"新"團體,就我聽過的部分,錄音上與完成度上,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地優秀。鋼琴家 Pierre-Laurent Aimard 所參與的錄音,也代表他更近期的觀點,更加圓熟。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曲子,四樂章的"安魂曲'中的Kyrie,相當有名,曾收錄於2001, A Space Odyssey 這部 Kubelik 科幻經典電影裡的結尾。Teldec 2002 年現場錄音,較能呈現百人低聲合唱的顫慄效果。

我已經有了兩張,要不要買全集呢? 唱片收藏者總會遇到這種難題。還是那句老話,「先買先享受,後買撿便宜」。

接下來,要看專攻Ligeti 室內樂聲樂另一個Sony 系列,是否也選擇跟進了。

【曲目】如下:

01 Melodien
02 Chamber Concerto
03 Piano Concerto
04 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05 Lontano
06 Atmospheres
07 Apparitions
08 San Francisco Polyphony
10 Concert romanesc
11 Cello Concerto
12 Clocks and Clouds
13 Violin Concerto
14 Sippal, dobbal, nadihegeduvel:Weores Sandor verseire
15 Hamburg Concerto (Hamburgisches Konzert)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一闕被遺忘的安魂曲

reqi
這一闕被遺忘的安魂曲,完成於Britten的戰爭安魂曲一年之後的1963,同樣是紀念二次大戰的冤魂。隔年,作曲家本人與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與藝術教育學院合唱團,留下了目前唯一的正式錄音,CD版於1992年由Olympia 發行。這位安魂曲孤兒的作曲家是誰呢,就是不起眼的俄國人 Kabalevsky。

在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裡,Kabalevsky 的名氣,非但不能與Prokofiev 與Shostakovich 相提並論,甚至比起Khachaturian ,都要矮上那麼一截。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政治正確性上,他不但與共產政權「與狼共舞」;音樂上,也像是Shostakovich巨人陰影下,「缺乏深度」的保守侏儒。

大學時代起,我個人十分喜歡他的兩首 Cello concerti,第一首有Shafran與作曲家本人「直搗黃龍」,兼具直接熱情與感傷的錄音(Omega Classics)。後者我喜歡 Isserlis 與Litton 的版本(Virgin),其中高潮迭起的鋪陳,將這首曲子提升到Prokofiev 的交響協奏曲的精妙層次。

回到本文的主角,這首Kabalevsky的力作,全長約90分鐘,像Britten, Delius或Hindemith 的同名作品一樣,屬於非基督教的「世俗安魂曲」。三段式的安排,較為突出的有兩個段落:第一是,Part II 裡的合唱樂章"Black Stone"是黑色的墓石,也象徵所有生命必然回歸的永恆大地。再來是,Part III 開頭序奏"In Memory of the Dead" 純管弦樂的靜穆冥想。個人認為,至少這兩個段落的書寫,讓人看到二十世紀安魂曲作品中,靈光乍現的重要成就。

如果你能接受Shostakovich 的森林之歌,或Prokofiev為Eisenstein 的暴君伊凡所作的電影配樂,你應該至少聽過一次這首俄國安魂曲的佳作。

雖然我知道,真正聽 Kabalevsky 的安魂曲全曲的機會,絕不會跟Mozart ,甚至Biber 的同類作品一樣多。

喧囂中作思考

有時候,當我需要絕對專注思考時,不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而是投身於流動的、喧囂的、一群陌生人隨意集結之地。

移動中的電車,人來人往的咖啡店,充滿聚集與離散的機場。

在音樂上,我可以作思考的意識流:Biber 的「安魂曲」與之後尋求shock effect 「浪漫化」典範(romantic paradigm) 的不同;藍調音樂的"Moi, Ici"的吶喊,和美國草根音樂之失落與鄉愁傳統的連結;Vaughan Williams 南極交響曲,如何以聲響再現雪萊夫婦對於creation 感知之神秘與恐懼;電子節拍器,如何在都會生活中銘記某種規律的 sweet vibe。

瑣碎不已的小事,像買菜、小孩的事,是不是該買磨豆機了,是不是要找某個人談談了,也常常闖進這些機流裡面。

Random noises不斷發生/發聲的當下,我可以更清楚找出音樂與「活生生的事物」(living things) 如何交會,產生有意義無意義的交集。

如同 Baudelaire 一樣, (只有)在混亂的群體間遊走,我找到一種驅動進行式的力量。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站立的母親 」:海頓的Stabat Mater

stat
除了上一篇介紹的「耶穌最後七言 」,海頓在世時,讓他功成名就於歐洲的重要作品,還有常被翻譯成「聖母悼歌」的Stabat Mater (1767)。

這首曲子從維也納的首演出發,在 Paris, London, Naples, Rome, Madrid 等各個地方的音樂圖書館,都還保留著這首曲子的副本。可惜的是,相對於當時的名氣,這兩首聖樂並非當今現代聽眾所特別青睞的作品。寫Stabat Mater 的作曲家不勝枚舉,我們也通常比較不會想到Haydn的版本。然而,我覺得Haydn 在哀矜與靜暱樂段的分配上(各佔七段),充滿古典的對稱與平衡,大幅降低此拉丁文頌歌的過剩悲切,值得喜好聖樂聲樂的朋友多去了解接近。

次女高音的 aria "Fac me vere tecum flere" (讓我與你一齊流淚),揉合了動人的美與情感(beauty and affect),是進入這個曲子相當適合的 sample。遇到對的歌者,足以讓人屏息心糾。

查了一下,Stabat Mater 拉丁文原意是「站立的母親 」,指設了瑪利亞目睹耶穌受難時的憂傷。

多數母親的一輩子總是站著比坐著多,擔心子女的比自己享樂的多。如果讓站著的母親看到的,多是孩子的大痛大苦,那真是情何以堪。

母親節已過,有點遲了,我希望偉大的 「站立的母親們」,都能多看到子女們的笑容與良善。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耶穌最後七言 」中的海頓密碼

hayd
最近重聽了不同版本的Haydn 的「耶穌最後七言 」,先把這個作品的諸多編制版的年代釐清一下:

原始管絃樂版:1785/86
弦樂四重奏版,鍵盤器樂版:1787
神劇版:1795/96

而這最後七句話分別是:

「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
「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
「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何捨棄了我」
「我渴了」
「一切都完成了」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托付在你手中」

與他的巴黎交響曲約同時寫作的這個曲子,原始管絃樂版,原先是西班牙一個地下教會Santa Cueva 所委託而作。諷刺地是,當時維也納教會嚴禁Holy Week 期間,教堂內任何純器樂作品的演出,所以在之後,又產生了不同小編制改編版,以利曲子的流通。經過十年之後的1795年,由於 Haydn 在德奧邊界的Passau大教堂,經歷了地方音樂長Friebert 所自行改編的合唱版,才讓他想重新自己動手再改成神劇版,攫回自己曲子的主導權。

對作曲家與聽者而言,這個曲子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維繫長達一小時左右的「七段慢板」的音樂張力與變化性?

Borodin 四重奏版具有可怕的合奏能力,四個聲部如同一人發出,讓人可以安心專注於各受難階段,各種情緒的描寫與戲劇轉折。最讓我感動的,卻可能是Harnoncourt 這個神劇版(目前已與其他彌撒合成套裝) 裏的合唱之透明與緊實,純淨的古樂發聲質地。

有興趣的作家,可以重新想像,在某個謀殺案裏,犯人如何使用此作品裏,耶穌其中一句拉丁文與音樂主題動機的鏈結密碼,編成另一部暢銷的推理小說。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五四運動」:革面兼洗心

早該做的事,卻拖到現在。部落格的古典音樂方面紀事,該是細加分類的時候了。

沒想到只想清理一下門面,要花上兩個多鐘頭。之前沒好好整理,跟CD 擺放一樣,「分類」這件難事絕對是主因之一。

到底要以時期、音樂類型、唱片特色,還是私淑的藝術家來分? 怎麼樣的分法,都有顧此失彼的問題。最後決定,還是以編制來處理較為"客觀",較不會扯到偏好與"人"的問題。暫時分不出來的,就全放在原先的Classical 一欄裡,加了Off the Beaten Path 這一欄,來放一些當代音樂,奇特實驗的作品,或者個人異觀點。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關於鋼琴方面的紀事,居然居所有分類裡的榜首。當然我是喜歡鋼琴音樂的,或許日後應少寫點,平衡報導其他方面的志趣。

希望多了分類,能讓常來的朋友多了點查閱的方便。感激大家的支持,以及對善變 Mingus 的音樂清談/亂談的包容。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蠟炬成灰淚始乾:Monteverdi 之「火與灰」

fir
這張cd,兩個禮拜前,我在三家唱片行都看到她的芳蹤。前幾天,兩個禮拜後,那三張都還乖乖地在原處站衛兵。

結帳後,一直在想,下次會有誰願意帶她回家? 由於強勢歐元的影響,Chandos 在台灣的售價,足以讓樂友們裹足不前。不過,以台灣的樂迷結構,票房毒藥般的Monteverdi (甚至巴洛克之前的文藝復興音樂或early music ),應該是更大的因素吧!

在介紹本片前,想說明自己的癖性。第一、如同Bach 的清唱劇(cantata),我的人格特質像磁石接近,是世俗的、而非神聖的一塊。因此,就 Monteverdi 而言,我喜歡的也是 較為「人性」,而非「神性」的一面。(矛盾的是,對於Charpentier的聖樂,我就有自然的偏好。)

第二、我對每個作曲家,好像都有特殊的途徑來趨近。 對於Beethoven,是較有系統地直接直攻弦樂四重奏與室內樂,而非一頭栽進交響曲或鋼琴奏鳴曲中的名曲。Monteverdi 呢,以他詩文字與音樂的精巧鑲嵌,我比較想「由地方包圍中央」,先挑些零散的牧歌短曲,慢慢消化後,再漸進系列式的大曲或三大歌劇。

本片為英國團體I Fagiolini 所灌錄的Monteverdi 第二彈,他們把牧歌按照主題重新編排。這回的主題是「火與灰」,激情所帶來的悲喜交織,恐懼、絕望、思念、肉慾。I Fagiolini 一聽就是略偏輕亮的英國古樂派口音,希望日後能有其他的版可以對照來聽。

相對於詩歌上的精采與豐富,就音樂論音樂,雖然Monteverdi 已相對使用相當多的不協和音,來突顯情緒張力,基調仍為單音風格( monody )的曲子,。可能對於習慣巴洛克對位法成熟後樂風的朋友,會覺得單調乏味,特別是醉心於浪漫主義 Wagner, Mahler 繁複的旋律動機景致的人。僅推薦此片給進階的early music fans。

我略有微詞的地方,是本片的包裝,過厚的booklet,雖然是為了納入詳盡的解說與歌詞翻譯,卻極容易卡在塑膠盒裡。才沒幾天,我的booklet 已經傷痕累累。 如果真有心造福愛樂者,就做個紙盒,或把卡榫與外殼的間距加大些吧。畢竟精心設計的內容,不應被技術問題所牽扯扣分。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依然帕西法爾

不知為何,每隔一陣子就會想到Parsifal。 去聽這齣歌劇時,冰冷藍灰的極簡舞台佈景,比Sibelius 荒涼的序曲、Kundry的誘惑、懺悔的時刻,罪惡得以清淨的時刻。音樂沉靜的力與能。

吸引我的不是宗教神學的部分,殘像於腦中揮之不去的,是「創傷後的」的 Amfortas 王,以及唯一救贖希望的Parsifal。他們之間的之間。當Parsifal 的聖矛刺向Amfortas 之傷口,傷處反而神蹟似地痊癒。每當浮現這一個畫面,足以令人熱淚盈框。

同理同感心(compassion) 的力量,若應用得當,可以拯救人於輪迴之萬劫。

這齣劇所質問的問題比給予的答案要多。 女性只能作為男性救贖的祭供物? 只有失去理性智力的「傻子」能撫慰身之傷與心之殤?

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