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一篇介紹的「耶穌最後七言 」,海頓在世時,讓他功成名就於歐洲的重要作品,還有常被翻譯成「聖母悼歌」的Stabat Mater (1767)。
這首曲子從維也納的首演出發,在 Paris, London, Naples, Rome, Madrid 等各個地方的音樂圖書館,都還保留著這首曲子的副本。可惜的是,相對於當時的名氣,這兩首聖樂並非當今現代聽眾所特別青睞的作品。寫Stabat Mater 的作曲家不勝枚舉,我們也通常比較不會想到Haydn的版本。然而,我覺得Haydn 在哀矜與靜暱樂段的分配上(各佔七段),充滿古典的對稱與平衡,大幅降低此拉丁文頌歌的過剩悲切,值得喜好聖樂聲樂的朋友多去了解接近。
次女高音的 aria "Fac me vere tecum flere" (讓我與你一齊流淚),揉合了動人的美與情感(beauty and affect),是進入這個曲子相當適合的 sample。遇到對的歌者,足以讓人屏息心糾。
查了一下,Stabat Mater 拉丁文原意是「站立的母親 」,指設了瑪利亞目睹耶穌受難時的憂傷。
多數母親的一輩子總是站著比坐著多,擔心子女的比自己享樂的多。如果讓站著的母親看到的,多是孩子的大痛大苦,那真是情何以堪。
母親節已過,有點遲了,我希望偉大的 「站立的母親們」,都能多看到子女們的笑容與良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