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rip to Germany 09’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rip to Germany 09’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09年德國之旅(之十): Leipzig 舒曼之屋

Schhaus1
德國境內的舒曼之屋,總共至少有五處,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分別為:出生地的Zwickau (規模最大),新婚時期的Leipzig,心理疾病開始惡化時期的 Dresden,晚年融入市民音樂活動的 Düsseldorf,以及最後的療養院 Bonn。

如前面所說過的,德國大部分的音樂家紀念館,設立於出生地。Leipzig,不單是Schumann 棄法律就音樂、拜入 Friedrich Wieck 門下的城市。Leipzig 的 Schumann Haus 的特別意義在於,Schumann 夫婦在此地居住之時間點:新婚的前四年,可能是兩人最為親密幸福的四年。其間所創作的多數曲子充滿著陽光與活力:第一號交響曲,著名的 a minor 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包括《詩人之戀》在內的140 首左右的藝術歌曲、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以及神劇《培利與仙子》等。也是在此處,Schumann 為《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構思出產了許多重要的樂評。

比起 Mendelssohn Haus 規模小了許多的這個紀念館,翻修落成於1999 年,占據此建築的二樓。樓下與樓上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是一間藝術導向,以克拉拉命名的微型小學(Die Freie Grundschule "Clara Schumann") 。在館內走動,不時可聞庭院外兒童的嘻笑聲,館內一部分也貼著小孩們的繪畫創作。事實上,這裡是幽靜的住宅區。對我而言,更洋溢著「而無車馬喧」寧靜的感覺,也是此行中最沒有觀光客味道的一個音樂紀念館。

Schhaus2
館員是一位很熱心的老先生,當天下午沒甚麼遊客,便以英文對我介紹館內的一切。

他談到經費的不足,與整修時所費的心力。他邊指著牆壁上的一角,要我仔細觀看刻意留下的、舊紋樣與新紋樣的交疊之處。實看幾乎看不出痕跡的新舊交織,可以了解修繕時為了找到顏色一致的顏料,與重現古樣式patterns 的背後,花費了多少的苦心。

我決定在館內不拍照片,以免破壞了難得的平和。如同 Mendelssohn Haus,二樓中間是小型音樂演奏的沙龍,取名為 Schumann-Saal ,置放了一台Clara 彈過、由她叔父所監製的Wieck 鋼琴。居住此地這段期間內,藉著Leipzig 音樂活動的興盛,Schumann 夫婦在此沙龍裡舉辦過無數的音樂會,Liszt, Mendelssohn, Berlioz, Wagner 都曾是此處的座上貴賓,甚至也接待過童話作家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館員還對預算不足,沒辦法收到已經是天價的一些手稿、當代物件史料的事,深感惋惜。總之,Leipzig 的銀行、有心企業、善心人士等也還在盡力收集中。Schumann 書房的整治工作,也趕在明年冥誕 200周年之前看到成果。( 書房與新的展項,已於今年 9 月 12日, 亦即 Schumann 夫婦的結婚紀念日開放。)

臨走之前,買了一張 Clara、一張Schumann 年輕時期的明信片 (而不是最常見的兩人琴瑟和諧的合照),還加上1996年於舊市政廳 (Alten Rathaus, Leipzig) 舉行、為了舒曼紀念館募款獨奏會CD ( Elfrun Gabriel 彈奏Schumann 與Chopin )。

逛過了兩個紀念館的此時,我已經累壞了,走出館外看到一家 super bargain mart (名字可惜忘了),我買了超便宜的1 歐元礦泉水(不要懷疑, 罐裝水通常要價3 歐元左右)與一點水果,便坐將下來,補充些水分與養分,順便觀察德國家庭如何悠閒度過周末午後。

充足電力之後,我繼續往 Grassi 樂器博物館移動。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09年德國之旅(之九):孟德爾頌之屋

沖了一杯耶加雪夫,把旅行的照片縮好upload 上來,開始來寫德國行音樂家博物館的部份。

Mhaus1
德國的音樂家紀念館裡頭,多數的、歷史最早的,多半是建立在出生地。比如 Beethoven 在Bonn,Handel 在Halle (離萊比錫不遠),Brahms 在 Hamburg,Schumann 在 Zwickau (也在舊東德Saxony 區)。

位於Leipzig 城市裏的 Mendelssohn Haus 和 Schumann Haus,卻不循此規則;前者是 Mendelssohn 最後三年的居所,後者是Schumann 夫婦新婚時期在萊比錫四年間的愛的小屋。

孟德爾頌之屋,舒曼之屋,與Grassi 樂器博物館,位置相當接近。離 Leipzig 總火車站腳程約15-20 分鐘,也有三個博物館的套票可買。我自己喜歡不停地走路,一邊貼近城市的流動,一邊看人。覺得太累的人,可以先坐公車到布商管絃樂團音樂廳或對面的萊比錫歌劇院附近,再走個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Mendelssohn Haus。

德國的許多博物館,大多沒有限制使用相機。只要不用閃光燈,付上一點費用(Mendelssohn Haus 只要一歐元),即可讓你盡情拍照。當天博物館的館員小姐,是音樂院的學生,不大像一般刻板印象中嚴肅的德國人,相當親切。買了票,甚至願意讓你先參觀一番,再決定是否願意付拍照的錢。

2009 Mendelssohn 年的紀念月曆,印得相當精緻,可惜開數太大而且太重,讓還有多日行程的我打了退堂鼓,轉而看小size 的可攜帶物與明信片。最後收了小紀念品與一套明信片,包括 Mendelssohn 自己的水彩畫,和美不勝收的 Rügen 波羅地海海岸的鉛筆畫。結帳時,這位小姐還很有人情味地多,多贈送了Mendelsoshn 畫像與館內木造階梯的明信片兩張。

Mhaus2
位於紀念館中間的音樂沙龍,可說是館內的 focal point。除了重現當時人文薈萃音樂交流的氛圍,現在幾乎每個星期天晚間,都會會舉行現場音樂會。夏季的Leipzig Piano Summer 與 Mendelssohn Festival 期間,也是小編制音樂會的首要演出場地。



Mhaus5
自1997年翻修落成之後,紀念館館漸漸從各地收藏了許多的手稿、同時期的樂譜、與孟氏全然專業水準的水彩畫作。由於 Mendelssohn 是於1847 年11月 4 號在此寓所去世,館中也展示了孟氏的「死面」 (death mask),與斷氣後不久由畫家Eduard Bendemann 臨摹的素描。

Mhaus3
當天遊客不多,而且東方人居最多。除了我之外,都是日本人、韓國人。一個音樂系的日本學生,專注地站著不同角落裡沉思,不知是否正在苦練一些Mendelssohn 的曲子,想在此地尋求靈感。書房琴房,是館內最精緻的小角落,許多孟氏的最晚期作品也都是在此構思完成。




Mhaus4
孟氏的扛鼎大作,猶太教與基督教混血神劇 Elias 也是在此屋內結稿。上圖是首度印行的樂譜的首頁。站在這份泛黃的譜前良久,我不禁一直想著,萬一死前一年才完成的此曲,來不及完成,那真會是德國音樂史上(尤其是浪漫神劇這個矛盾的類別) 的一個絕大損失。

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回來後耳中時常充斥了Mendelssohn 「音容宛在」、流暢閒適的 domestic 鋼琴琴音。成為我聽孟氏鋼琴曲(尤其是無言歌) 時的主要依歸。

或也因為這家居沙龍、歌唱即興的標籤 (卻又不像蕭邦),浪漫時期不合時宜的神劇或聖樂,非雄性浮誇辯證的特質,Mendelssohn 被視為德奧「支流」的次等作曲家。

現在所謂的「德奧」,事實上是源自19世紀與20世紀初音樂史與音樂批評銖伐異己的人為產物,充滿衝突矛盾、無法約化的意識瘤與歷史構築物 (historical construct ) 。意識型態的「德奧」,無法真正包納18世紀以降,所有在德國與奧國境內,風起雲湧、多方交戰的人文音樂現象的複雜程度。

沙龍何罪,音樂的演奏場景與其品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連。

「八股」結構式的奏鳴曲式、沉重的大塊文章成為德奧的主流標準(史家對 Bach--Beethoven--Brahms--Wagner--Mahler/Bruckner 直系族譜的強調串聯),實際上並無法框住音樂浪潮奔逸於不同空間、流動難以切割的原力。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09年德國之旅(之八): Edel 集團經典爵士藍調

basicJaz














到了德國,才發現發行Berlin Classics 的 Edel 娛樂集團在全球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德國卻是個大型企業。連美國的老經典藍調爵士,都可看到這家公司的轉錄發行。

"Nobel Jazz" 系列的設計風格,酷似 Berlin Classics Basics 廉價盤系列,不搞音樂家崇拜的偶像照封面,用的多是都會風的當代攝影。照片本身,與音樂的風格氣質,常常沒有特別的關連。個人非常欣賞這樣的「跳Tone」設計,讓音樂歸音樂,免於被圖像的催眠引導干擾。

3C 大型店 Saturn 裏頭,跨進 Jazz 部門,就可以看見這系列的廉價唱片。我一張都沒買,現在有些後悔。畢竟這系列真的是「德國(或歐陸?)限定」,別的國家並沒有。其次,Edel 集團的片子的壓片,都是 Optimal 這家優異工廠製作的,應該可以與國際Universal 轉錄一較高下。日後,能否再看到,何時會有機會,完全要看之後的緣分了。

charlieBC














以我爵士樂中的 perennial favorite, Charlie Parker 來說,上邊這張封面,與原來 Dial, Verve 那樣的懷舊風背道而馳,不主打音樂家演奏時心馳神醉瞬間的形象(古典樂也常用這招)。這張龍捲風的意象,不只有遠離老梗的創意,更能呈現Charlie Parker 給我的身心神的全面震撼。

Trouble















Classic Blues--Trouble in Mind。咦,這個酷,心中的苦楚,就像是一幅狂亂的抽象線條。當然,圖片封面與音樂完全不搭 tone 的也有。像最底下這張宇宙星群的照片,就很難跟 Old School 超級 mellow 的Ben Webster 做任何聯想了。

罷了,還是回歸音樂,別再「看圖說故事」去感受音樂了。

bounceblu

09年德國之旅(之七):Grieg 的萊比錫淵緣

griehous
這次到萊比錫,城市所欲描寫出的音樂史,主軸還是集中在Bach, Mendelssohn與Schumann 夫婦的歷史傳承。無意間,我卻看到一張萊比錫Grieg 紀念館 (2005年開館, 位於塔樂街10號, Talstraße 10) 的明信片。

Grieg 的反德國情結,起始於他在萊比錫音樂院的學徒歲月,讓他思考挪威音樂的 identity ,和不願成為大國附庸的獨立定位。 然而,Grieg 與Leipzig 作為浪漫音樂實驗場與出版重鎮的連結,對德國作曲家的愛恨,與其作品中的德國因子,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理得清的。

以最常被與Schumann鋼琴協奏曲搭一起的 a minor concerto 為例,不僅只是調性的相同,還有直接取自Schumann的靈感 (開頭的鋼琴獨奏, 慢板不間斷進入終曲等)。當年在Leipzig 作學生的Grieg,也曾經現場聽過Clara Schumann 演奏過她丈夫的這首協奏曲。只是後來Grieg 在曲式上的影響之上,覆蓋上了豐富的挪威民謠色彩與現代感。這讓這曲子與 Schumann 並置時,銅管的突出色彩,拱弧形長句的慢板,以及狂想曲精神的終曲,始終比起舒曼聽來,更具當代氣質的亮麗暢快。

grigpian
Grieg 是個頑固的傢伙,名氣更大的 Liszt 對這首協奏曲關於配器上的建議,全都遭他婉拒了。

他的鋼琴曲 Lyric Pieces, Peer Gynt,可能是大家除協奏曲之外最為耳熟能詳的。他幽深碧玉的微型宇宙、evocative 的歌曲,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合唱曲等世界,有待進一步去進入探訪。

Grieg 在 Leipzig 的音樂淵源,以及自闢綺麗原創的小徑、旋律百花園的過程,是網誌未來另一課題了。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09年德國之旅(之六):唱片經

bohm0rg
此次德國之旅,遊山玩水與實際的體驗是絕對的重點。但是我想讀者們應該也會想聽一些唱片的故事,或許會幫助有需要的人,按圖索驥順道蒐些唱片。

基本上,現今的德國是沒太多唱片行可以逛的。大型的,就只有主要賣3C的連鎖店Saturn,而且有些店的唱片部門規模很小,要碰碰運氣。二手唱片店更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古典的架上也沒太多的存貨,多的反而是英語系的流行樂與搖滾。個人覺得,可用兩個角度來解讀此現象:第一、德國乃至歐洲的古典迷,身邊有太多的現場可聽,唱片反倒只是爲了preview 或review 而用的小存在,不是主要聽音樂的途徑管道。第二、比例上,德國人也不見得迷戀自家的古老音樂 (不像日本人或華人的國家) ,多數人還是跟著全球化的慣性,喜歡的是代表當代主流音樂文化的英語系 Pop/rock 或Jazz。

以下是搜到少數幾張、卻彌足珍貴的CD唱片,一併記上購得的地點:

1) Thomas Church gift shop, Leipzig:就是上圖這張「新巴哈風琴」的CD,上篇遊記中,提到的貴桑桑唱片(德國新興廠牌 Querstand, 約20歐元)。當時教堂的音樂會剛結束,禮品店卻很快就要關門,慌忙中沒看清楚,只注意到其中有CPE Bach的曲子,長條的包裝又讓我誤認是張DVD。剛發現「只是」CD 時,還心疼了一小下,前幾天有機會細聽,才覺得真是值回票價。錄音一流先不說,自1985年巴哈三百週年冥誕開始即擔任風琴師長的 Ullrich Böhme,實在不愧是巴哈風琴傳統的繼承人。雖然此類曲目在歐陸百家爭鳴,但是要領略堅實正統虔誠的「萊比錫之聲」巴哈,還是需要聽聽此君的演繹。

新造的巴哈風琴,事實上也很有看頭,建造在教堂的側翼,鑲嵌彩繪玻璃巴哈像的正對面,由Marburg 的Gerald Woehl 所監製。模仿18 世紀的中德風琴製造工藝打造,在通透的現代琴音色與虎虎生風的豐沛能量當中,還是保留了一些較溫潤秀麗的節制味道,不像傳統法國風琴盡情展現外放鬥艷的千萬風情。有時間比較CPE管風琴作品錄音的時候,再來詳加介紹其曲目與背景。

Bille
2) Opus 61, St. Nicholai Church:聖湯瑪斯教堂現任樂師 Georg Christoph Biller 的唱片不算多,也不好找。於是在這家萊比錫音樂專門店,只選了德國獨發的「與湯瑪斯合唱團共度聖誕夜」(Phillips Eloquence 版),全屬90末期的錄音,也算補了「後Berlin Classics 時期」的湯瑪斯合唱團新聲的缺塊。除了正統聖潔的合唱之外,Ullrich Böhme 也擔任了一些 Bach 管風琴短曲的 solo,在此可聽到湯瑪斯教堂正後方舊風琴,較為偏暗秀氣的復古之美。

pianto
3) Goethe-Haus, Frankfurt:什麼? 德國文豪歌德的博物館也賣唱片? 我剛看到也是相當驚訝,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此CD是博物館的出版品。換句話說,理論上是獨家特賣。

這位輕女高音 Gabriele Hierdeis 在介紹 Kermes 的Handel 詠嘆調唱片時曾經短暫登場過,。曲目是韓德爾的義大利世俗經唱劇三闕,伴奏的年輕古樂團 Main-Barockorchester Frankfurt 不走金屬風(其實聽過的德國古樂團裡,唯一有些搖滾傾向的只有 Academie Fur Alte Musik),足以讓人可以盡情享用Handel 比起Bach 多出來的甜蜜與油水。Hierdeis的花腔,不像Kermes 那麼甜潤,跟酷酷的外表給的印象,有些接近,帶著冷光之智性美。專輯雖叫做「女人的眼淚」,但不過度感傷、柔中帶剛的明麗與小奢華風,可一併列入今年Handel 年讓人眼睛一亮之佳作。

對了,博物館往上走的街角「三角窗」(台語),也有一家小而精緻的 CDs am Goethe-Haus,值得古典/爵士迷順道去挖一挖寶。

Dussma
4) Dussmann KulturKaufhaus, Berlin:這家位於Friederich 街的唱片/音樂書籍/樂譜店,是我這次看到規模最大的一家唱片行,絕對可媲美台灣Tower Records 全盛時期的景致,唱片迷到柏林務必要去朝聖一下。

由於價錢頗貴(平均10到20歐元之間),自己只買了很難找的CPE Bach 五首柏林交響曲(Remy 指揮 Les Amis de Philippe, CPO 廠),倒是逛了一個小時觀察有無德廠歐廠的怪片,並留下照片存證。這地方一大好處是,很多的新片被拆封過(德國人好像沒什麼「唱片處女情結」)。這些片都可自行帶到視聽區,放入CD唱盤中試聽。柏林曾是Mendelssohn 的家族歷史與他音樂生涯的重要據點,當然要挪出一個專櫃,奧援一下作曲家 200 年冥誕的紀念活動。可惜在柏林行程太短,無法去Mendelssohn-Bartholdy-Park 附近走走,算是此行一個小遺憾。

其他有一兩張漏網之魚,留待遊記的「博物館篇」再行介紹。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09年德國之旅(之五):Leipzig 聖湯馬斯的經文歌音樂會

Nmotet
Leipzig 夏天的週五晚間與週六下午,在 St Thomas Church 舉行的經文歌音樂會,是這次旅程中花得最超值的兩歐元。

雖說是教堂裡的音樂會,program 的安排,不只有保守的仙樂飄飄。在經文歌基本曲目之外,還添加上了些冒險的精神。

以這次的音樂會為例,合唱團是年齡在14 到20歲之間的 Schola Cantorum Leipzig 的女聲團。管風琴獨奏,由此教堂現任風琴師 Ullrich Böhme 的弟子 Daniel Beilschmidt 擔綱。一開頭,先來一首 Bach 的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莊嚴悲憫的情緒主軸之餘,考驗這位萊比錫大學新科特任風琴師,在賦格部份 bass register 與長樂句 pedalling 的功力。

1924年出生的挪威當代作曲家 Hovland 的 "O come, let us sing",歌詞採擷於 psalm。宗教味道濃厚,樂風沒有一般現代樂的艱澀,與當天其他的作品並置,一點都沒有違和感 。然而,多聲部追逐嬉戲、與強弱的對比所產生的 "joyful noise" ( 來自其中歌詞 ),還是讓人看見現代實驗精神的火花。

thoma
























緊接著是教堂老當家樂長 Mendelssohn 的三首Psalm 作品,Veni Domine, Laudate pueri Dominum, Hebe dein Augen auf (選自 Elias)。孟氏最好的合唱曲,都具有極高的對位技巧,和某種很難以文字表達的溫潤與清新感。由這組精通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曲目的本地合唱隊伍唱來,真是令人平靜心神的癒療系。 個人覺得光是此三曲就值回票價,可說是這場音樂會的高潮。

下半部由 Saint-Saen 的 Tantum ergo 開始,隨之飄揚的是色彩較為濃密的奶油味(包括風琴的伴奏部)。雖然會有人希望多些甜美或華艷,對於已傾向輕食的我,倒覺得淡淡的馨香比起強烈甜味更能吸引我。

後面的兩首小菜,都相當清爽可口:Mozart 的四部卡農 Alleluja,最後是著名靈歌 Deep River 。後者的咬字,幾近無德文口音,表現出黑人福音唱法之外一種乾淨虔誠的味道。

Franck 的管風琴展技作品Piece Heroique ,則是讓人瞪目結舌的精彩結尾。不單單夾雜大量不協和音,強勢呈現熟透的浪漫精神,更是直接訴諸感官與肉體的。此時的繞射相當明顯,有時從旁邊及後方衝出來的氣柱遠超過正面的直接音,低頻的槍林彈雨,更在轉動頭部面對兩側迴廊時此起彼落。

我想音響再如何高檔,都無法重現那種整個肉身與大空間合而為一的神祕體驗。就如同在浴室蓮蓬頭沖澡,相較於在空曠的山間、被前後左右上下緩急不一的傾盆大雨所包覆的差異。

音樂會之後,到旁邊的巴哈銅像照了些相片,又在 gift shop 誤買了一張極貴的 CD。詳情請待下回分曉。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09年德國之旅(之四):Dresden 聖母院的「缺陷/美」

Frauen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一來,建築物落成不到四年,或許聲音未完全熟化。(最後一次改建的Chicago 音樂廳, 花了五年以上聲音才臻於完美) 。二來,廳的殘響過長,某些頻段似乎也會嗡隆作響。如果處理不當,音樂層次的混、亂、糊 (尤其是講究和聲與對位的巴洛克音樂),勢在必然。

這次的管風琴與合唱的音樂會,由Dresden當地室內合唱團 Kammerchor Cantamus Dresden (成立於1995年) 與聖母院的專屬管風琴樂師 Samuel Kummer 擔綱,曲目如下:

J.S. Bach 最長的一組經文歌"Komm, Jesu, komm",Sandstrom的同名曲,JC Bach 與JL Bach 的合唱曲,Brahms 的無伴奏合唱曲 "Wo ist ein so herrlich Volk",Mendelssohn 的 Psalm 與兩首前奏曲與賦格 (organ 獨奏) 等等。

在「不理想」的acoustic 裏演奏,該如何處置,是音樂家的重大考驗。有一位龜毛拉提琴的朋友,每次把不同場地的 rehearsal,針對場地特質的音樂演繹的微調,當作一門大功課。Frauenkirche 的素材,有些像是在極容易暈開的紙上作畫或寫書法。如何根據素材的特質,來調整墨水/顏料的濃淡,筆的力道與輕重緩急,就要交給藝術家的即時精心調製。

可以聽出 Kammerchor Cantamus Dresden 在這一點上的用心,以及對此場地的熟稔。聲部的分配與爬梳,直率的線條,乾淨的articulation,盡量避免讓不穩定的殘響,來膨脹混濁掉曲子的設計。由其是J.S. Bach 與 Mendelssohn的對位,絲毫不機械呆板,此團以極為精準與質樸的方式呈現,同時取得尊貴的氣度。我想,外來的團體與演奏者在此演出,必須對 acoustic 的問題點有所對策,才不致招來一場音樂災難。

frauorg
Kummer 彈奏的 solo 管風琴出現時,又有新的驚喜。此時,可聽見這部新造 Gottfried Silbermann 管風琴的豐沛活力與燦爛音色(由 Strasbourg 的 Daniel Kern 所建造),以及樂師對樂器與場地特質的充分掌握。殘響的因素消失了一大半,應該是風琴的特質,加上以pedal 與stop 雙重控制的雙重結果,可以完全施展 Mendelssohn 此類作品的力與美。或而溫柔輕聲的吟詠,或而低音域上溢滿廳堂的迫力。

在此同時,讓人清楚意識到Mendelssohn 在 organ repertoire 上承先啟後的貢獻。如同他的聲樂作品,既有完美的對位技巧為基石,又融入了浪漫語言的清新與幻想性。Kummer 寬廣的色彩光譜,用的恰適的pedal,使得層次分明、肥瘦不等的聲波一陣陣震動胸口,包覆整個肉身,無遁逃的隙縫。廳堂圓錐形的設計,讓低音得以平均流竄,也避免了狹長盒型 Leipzig St. Nicolai 教堂的繞射問題,讓管風琴 quasi-orchestral 的美妙之處,得以彰顯。接下來,就只等著歲月讓 acoustic熟成後,散發的雅致與余韻了。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役器,還是役於器? 能否將「缺陷」化為特色與美?就要看音樂家的功力與大器了。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09年德國之旅(之三):食樂同源

broth1
各位看到這照片的「小」麵包(brötchen),可能沒特別的戒心。但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本能一大口咬下,輕者扭傷筋肌,重者血流齒斷。

德國的某些麵包,就是如此地硬咬攫住你的牙齒,不妥協的「硬」當中,帶綿綿不絕的後勁與麥香。

之前在美國時,許多人懷念台灣或日式麵包的鬆軟細緻,每到港式日式麵包店,就會抱回一堆熟悉味道的「溫香軟玉」。自己慢慢習慣懂得欣賞歐美「硬朗派」的麵包與bagel ,回台灣後反倒覺得,這些「鬆塌塌, 軟綿綿」的精緻化味道,缺少了扎實的口感,與某種「靈魂」。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歐盟想要嚴格限制烘焙食品中的鹽分標準,引發德國的麵包師父的不滿,集結抵制。正是全球化、「政治正確」,與過度的一致標準化,扼殺文化特色的又一例證。

這次在德國吃的方面很習慣,早餐也常以連鎖店 Backwerk 麵包果腹,又讓我體驗到 sourdough 夠酸、小麵包夠扎實、rye bread 中略帶苦味的快感。搭最後長程火車時,買了夾著火腿與起司、厚重的大麵包當作中餐,失去戒心的我,享受到一半,冷不防扭傷了腮幫子的筋,痛了大半天。

德國的某些音樂與詮釋也是如此,毫不妥協的硬,線條筆直端正。不像法式的sensuousness,以色彩多變的音色芳香取悅感官,也不像美式的豪邁不羈。

這次在德國聽過的最糟的一場音樂會,是萊比錫音樂院學生所組成的爵士大樂團。完全沒有擋不住的搖擺快意,note-perfect 的空有精準,毫無身凍得靈魂。好的美國爵士現場,輕則要聽眾忍不住把音樂廳變成大舞池,重者可能會掀起小暴動。我在吞食萊比錫爵士,雖然猛喝著啤酒,却好像被用點滴注射鎮定劑,完全地解high。曲過三首,大口喝完啤酒,我轉身就走。

guttl
如此的音樂處理手法,遇到不同的音樂(尤其是17,18 世紀的德派古典音樂),帶出的完全是迴然不同的反應與境界。圖中這張萊比錫的古樂團 (Leipzig Bach-Collegium) 的Carus CD,演出的是18 世紀的多重樣式的室內樂,充分展現了德國麵包的實感與天然麥香,醇郁的美感與 pure serene。


不講求搔首弄姿的音色與美型的樂句又怎樣? 我就是如此堅持剛毅淡泊的美。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09年德國之旅(之二):Mendelssohn 200 年在Leipzig

mendleip
與Mendelssohn 地緣深厚的 Leipzig 這個城市,是如何來紀念作曲家的200年冥誕的?

(其一) Mendelssohn擔任過首席指揮的老樂團Gewandhaus Orchestra,聯合在地與外地的音樂家與團體,開出了全系列音樂會Mendelssohn-Festtage 2009,可惜我全無機會得以欣賞。

光是八月份的 highlights 就包括有,開場的8月21號,為老大師 Masur 領導自家軍演奏Reformation 交響曲,搭上Labeques 姐妹演出雙鋼琴協奏曲。 23號是Paul McCreesh 帶領 Kammerorchester Basel ,演出C 大調弦樂交響曲,與Carmignola 合演d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23 號晚上,是Beaux Arts Trios 所演奏的兩首piano trios。25號,當紅藝術歌曲女高音 Ruth Ziesak 與伴奏Gerold Huber ,端出罕見的全場孟氏藝術歌曲集。28號,有首席指揮Chailly 演出的 Italien 交響曲(Breitkopf & Hartel 新版),搭配Pollini 演出 Beethoven的G major 協奏曲。29號,則為Hebriden 序曲(倫敦版) 與第一號鋼協 (Chailly 遇上鋼琴新秀Saleem Ashkar)。30 號,有 Emerson Quartet 與 Mosaiques Quartet 的兩場四重奏音樂會(Mendelssohn Hall),Mikako Amamoto 與 Mi Na Park 演出 Italien 交響曲與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四手連彈版(在孟德爾頌之屋)。

九月份的重頭戲,是 Masur 的神劇 Elias (希望日後會發行唱片及DVD),Pinnock 指揮的「禮讚之詩」交響曲/清唱劇,RIAS Chamber Choir 的合唱曲等。

姑且不論詮釋是否全然理想,能一次集中現場聽到只能在唱片中品嚐的 Mendelssohn 作品,真是幸福的一件事。

elias
(其二) 聖湯瑪斯合唱團,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見證自身數百年歷史傳承的機會。現任樂師長 Georg Christoph Biller 與管風琴首席Ullrich Bohme 在自家大本營陸續推出音樂會,來禮讚這位在此教堂中擔任作曲家、管風琴家、指揮,、及音樂教育者等多重身份的Mendelssohn,這位音樂巨人留下的深足影響,僅次於J.S. Bach。他們將推出包含經文歌與六首Anthems,以及管風琴作品的一系列音樂會。也端請到萊比錫在地的 amici musicae 這個小編制管絃與合唱團體,於九月中在聖湯瑪斯教堂中,隆重搬出 Elias 與音樂廳的 Masur 拼場 (請見圖中掛在教堂外的大型宣傳布幕)。

關於最近 Mendelssohn的管風琴作品,在德國 (尤其是Leipzig 與 Dresden兩地)的地位與板塊移動,或於音樂會報導中再敘。

amaco
(其三) 唱片方面,位於St. Nicholai 教堂旁側的古典爵士專門唱片行"Opus 61",是「來自萊比錫的音樂」唱片的重要據點,也是在 Leipzig、除了德國大型連鎖賣場Saturn 之外的逛唱片之旅的少數選擇。

店內櫥窗內與二樓古典部,都擺著量少質精的CD唱片與 promo 文宣,除了Carus 這個廠所發的十餘張聖樂/合唱作品系列之外,也收齊了 Querstand 這個怪廠所發的十張Mendelssohn 紀念特輯。樓上的 Mendelssohn 專屬角落,也有一些Berlin Classics 與Capriccio 的舊片,Roberto Prosseda 的兩片無言歌及罕見鋼琴曲集(Decca 義大利廠)等等。

此外,在此我也第一次看到,萊比錫聖湯瑪斯合唱團出身的「輕古典」五人男聲團體 Amarcord 的CD(Raum Klang)。可親專業的店員小姐,稍微解釋一下此團的淵源與風格後,直接拆下最新專輯 Rastlose Liebe (主題為 Leipzig connection 的浪漫人聲曲目,Mendelssohn與Schumann為其中主角) 的包裝,請我到前頭的試聽機器,以耳機試聽。該團輕盈、五人一體,並不像一般跨界油腔滑調的合唱功力,與CD精緻的開頁設計,及對城市音樂歷史的剪影質感,令人本來想包下幾張。可惜後來因立即還要趕場 St. Nicholai 的音樂會,遂與其失之交臂,看看能不能網購吧!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09年德國之旅(之一):Dresden的夕暮

kreuz
Dresden的夜幕低垂,正值好好靜靜體會此城市之美的時刻。 染上紫橘色的skyline,也隨著路面的起伏,躍動了起來。

仲夏的晚風徐徐,這個城的執傲,讓人錯亂地想到 Kegel 與萊比錫廣播樂團的 Brahms 一號的第四樂章(ODE Classics, 廢盤),法國號幽幽的入場,以及始終堅持自己姿態與pace 的韌性。

由於生命裏可預期及不可預期的諸多轉變,這次的德國行程,感受良多且紊亂,不是記憶卡中的大量影像可以道盡的。

二戰時戰火中被炸毀,數年前新落成的聖母大教堂 (Frauenkirche),有著完美的「浴火重生」傳奇故事,搶走了較為老舊的聖十字大教堂 (Kreuzkirche) 不少光彩。這一點,從遊客,紀念品與明信片的數量比例上,可以清楚地領略到。另一編得故事再如何傳奇,一踏入Kreuzkirche 當中,泉湧出的歷史感,古灰的、沉穆孤高的氣度,更令人動容,令人感覺是歷史之壁的一部分。

遊客稀少,星期天的傍晚,坐在後排的老舊長椅好一陣子。雖然,即將錯過了晚禱( Vesper),我只想靜靜將自己放逐於時間長河的不動點。

音樂,有時一點都不重要。Kreuzkirche 的沈靜,直傳於心。

且以此為引子。有關 Leipzig 與Dresden的種種發想,音樂與非音樂的博物館之紀行,以及 organ、合唱團、與不同大教堂組合下的共生patterns 的震撼,值得在此地留下些雪泥鴻爪。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