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某些麵包,就是如此地硬咬攫住你的牙齒,不妥協的「硬」當中,帶綿綿不絕的後勁與麥香。
之前在美國時,許多人懷念台灣或日式麵包的鬆軟細緻,每到港式日式麵包店,就會抱回一堆熟悉味道的「溫香軟玉」。自己慢慢習慣懂得欣賞歐美「硬朗派」的麵包與bagel ,回台灣後反倒覺得,這些「鬆塌塌, 軟綿綿」的精緻化味道,缺少了扎實的口感,與某種「靈魂」。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歐盟想要嚴格限制烘焙食品中的鹽分標準,引發德國的麵包師父的不滿,集結抵制。正是全球化、「政治正確」,與過度的一致標準化,扼殺文化特色的又一例證。
這次在德國吃的方面很習慣,早餐也常以連鎖店 Backwerk 麵包果腹,又讓我體驗到 sourdough 夠酸、小麵包夠扎實、rye bread 中略帶苦味的快感。搭最後長程火車時,買了夾著火腿與起司、厚重的大麵包當作中餐,失去戒心的我,享受到一半,冷不防扭傷了腮幫子的筋,痛了大半天。
德國的某些音樂與詮釋也是如此,毫不妥協的硬,線條筆直端正。不像法式的sensuousness,以色彩多變的音色芳香取悅感官,也不像美式的豪邁不羈。
這次在德國聽過的最糟的一場音樂會,是萊比錫音樂院學生所組成的爵士大樂團。完全沒有擋不住的搖擺快意,note-perfect 的空有精準,毫無身凍得靈魂。好的美國爵士現場,輕則要聽眾忍不住把音樂廳變成大舞池,重者可能會掀起小暴動。我在吞食萊比錫爵士,雖然猛喝著啤酒,却好像被用點滴注射鎮定劑,完全地解high。曲過三首,大口喝完啤酒,我轉身就走。
不講求搔首弄姿的音色與美型的樂句又怎樣? 我就是如此堅持剛毅淡泊的美。
好文。
回覆刪除九十五%的鋪陳就為最後那一句,鏗鏘有力。
吃麵包吃到扭到筋, 聽來是匪夷所思的笑話。可是那種痛到不行的苦, 加上挨了冷箭的窘境, 真是令人難忘。
回覆刪除現在想來, 腮幫子還是隱隱作痛哩。
不過, 我還是要繼續堅持, 當 German diet 的粉絲。
順道問一下美食通的你, 台灣有沒有真正道地的德國麵包(或料理)可嚐?
雖非德國控,但完全可以理解那種啃到麵包快脫臼的感覺。
回覆刪除其實還用不著到德國麵包,法國麵包就已經很帶勁了。
半年前在英國啃食法國麵包,啃不到十下就覺得嘴巴合不起來。
但是好的麵粉就是讓人意猶未盡。而且冷食絲毫不影響美味。
我可以為了省錢啃上兩三週麵包的。
坦白說,台灣應該沒有正宗的德國餐廳。
德國食物吃粗飽的風格與台灣人的習性不太合拍吧。
一、總論:德國餐廳,多聚集在南區師大一帶,溫州街巷內有家「黑森林」,台北最老牌德國餐廳;永康公園對面巷內有家新的餐廳。兩家都人滿為患,請提早預約。有沒有更好的,我不知喔。
二、分論一:德國麵包。可遇不可求,不用特地求,因為真的也沒有道地的德國麵包。溫州街靠台大溫州公園旁有一家賣德國麵包的,吃過覺得很普通,尤其口感偏離主流太遠。我想是麵粉無法突破,台灣沒有那麼多元的麥子。blue cheese都沒辦法打開市場,更何況是平實無華的sour dough。
西門町,西門誠品那條路再往不熱鬧的方向走過去,在小西門繡花鞋的隔壁,有一家「麵包廚房」,那裡有好麵包(但很貴喔),因為是進口麵粉。但是否有德式麵包?我不確定。查一下再跟你說。
三、分論二:德國香腸。好吃的德國香腸可就好找多了。請到各高檔超市,City Super或jasons,裡面的德國香腸專櫃,香腸和火腿味道都相當不錯。
我覺得自己真是太強了。
以上。
真是問對人了, 果然太強啦...(撒花崇拜中)
回覆刪除有機會繞到附近, 我會去試試這些店家。
冷食也有好吃的, 法蘭克福車站一家醋醃魚三明治我一試成主顧, 至今還一直在懷念。
我不知這次您會繞到哪兒去, 記得享用當地美食之餘, 別忘在網誌中分享。
我忘記天母了....
回覆刪除天母一定有,但離我勢力範圍太遠。
可能你會比較需要天母地區的資訊。
那就請古哥大神發威了。
感謝, 其他的再請教孤鴿大神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