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09年德國之旅(之四):Dresden 聖母院的「缺陷/美」

Frauen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一來,建築物落成不到四年,或許聲音未完全熟化。(最後一次改建的Chicago 音樂廳, 花了五年以上聲音才臻於完美) 。二來,廳的殘響過長,某些頻段似乎也會嗡隆作響。如果處理不當,音樂層次的混、亂、糊 (尤其是講究和聲與對位的巴洛克音樂),勢在必然。

這次的管風琴與合唱的音樂會,由Dresden當地室內合唱團 Kammerchor Cantamus Dresden (成立於1995年) 與聖母院的專屬管風琴樂師 Samuel Kummer 擔綱,曲目如下:

J.S. Bach 最長的一組經文歌"Komm, Jesu, komm",Sandstrom的同名曲,JC Bach 與JL Bach 的合唱曲,Brahms 的無伴奏合唱曲 "Wo ist ein so herrlich Volk",Mendelssohn 的 Psalm 與兩首前奏曲與賦格 (organ 獨奏) 等等。

在「不理想」的acoustic 裏演奏,該如何處置,是音樂家的重大考驗。有一位龜毛拉提琴的朋友,每次把不同場地的 rehearsal,針對場地特質的音樂演繹的微調,當作一門大功課。Frauenkirche 的素材,有些像是在極容易暈開的紙上作畫或寫書法。如何根據素材的特質,來調整墨水/顏料的濃淡,筆的力道與輕重緩急,就要交給藝術家的即時精心調製。

可以聽出 Kammerchor Cantamus Dresden 在這一點上的用心,以及對此場地的熟稔。聲部的分配與爬梳,直率的線條,乾淨的articulation,盡量避免讓不穩定的殘響,來膨脹混濁掉曲子的設計。由其是J.S. Bach 與 Mendelssohn的對位,絲毫不機械呆板,此團以極為精準與質樸的方式呈現,同時取得尊貴的氣度。我想,外來的團體與演奏者在此演出,必須對 acoustic 的問題點有所對策,才不致招來一場音樂災難。

frauorg
Kummer 彈奏的 solo 管風琴出現時,又有新的驚喜。此時,可聽見這部新造 Gottfried Silbermann 管風琴的豐沛活力與燦爛音色(由 Strasbourg 的 Daniel Kern 所建造),以及樂師對樂器與場地特質的充分掌握。殘響的因素消失了一大半,應該是風琴的特質,加上以pedal 與stop 雙重控制的雙重結果,可以完全施展 Mendelssohn 此類作品的力與美。或而溫柔輕聲的吟詠,或而低音域上溢滿廳堂的迫力。

在此同時,讓人清楚意識到Mendelssohn 在 organ repertoire 上承先啟後的貢獻。如同他的聲樂作品,既有完美的對位技巧為基石,又融入了浪漫語言的清新與幻想性。Kummer 寬廣的色彩光譜,用的恰適的pedal,使得層次分明、肥瘦不等的聲波一陣陣震動胸口,包覆整個肉身,無遁逃的隙縫。廳堂圓錐形的設計,讓低音得以平均流竄,也避免了狹長盒型 Leipzig St. Nicolai 教堂的繞射問題,讓管風琴 quasi-orchestral 的美妙之處,得以彰顯。接下來,就只等著歲月讓 acoustic熟成後,散發的雅致與余韻了。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役器,還是役於器? 能否將「缺陷」化為特色與美?就要看音樂家的功力與大器了。

10 則留言:

  1. 阿啦 原來一些管風琴唱片封面的取景是從這兒來的
    感覺很法國風情     怎會出現在德國

    回覆刪除
  2. 聖母院落成後, 成為注目的焦點, 封面取景也多了起來。

    不過, 這部管風琴其實是德法混血, UQ兄好眼力,。
    事實上, 這部 Silbermann 的修復過程還引起一些爭議。有一群人希望完完全全複製巴哈在此聖母院彈過的1736 年 Original。

    由法德邊界Strasbourg的建築師Kern 所修復的最後結果, 我個人相當滿意。

    回覆刪除
  3. 這篇中英文並濟的好文,讓我看了又看,想了又想,
    管風琴,教堂空間,繞射音波,建築結構,再加一個合唱團,
    一個比一個複雜,隨著音波一層層上疊,
    我想到的是滿漢美味珍饈完全交雜一起,
    囫圇吞棗的結果是---食不知味~~
    所以,真的不能太貪心,
    管風琴音樂,一次一架就夠了,
    已經夠多音符了,
    光是那些不同角度出現不同性質的繞射音,
    我似乎就已經快要看見天堂了......
    請繼續將您聽到的天籟寫下去吧,加油!
    (若您是無名使用者,我可是會收藏這篇好文的)

    回覆刪除
  4. 事實上, 這次三場音樂會中, 管風琴的獨奏份量都有三分之一強。
    且與合唱團搭配時, 都有種美妙的平衡。

    以現場實際聽感, 並不會有味覺雜混的問題。
    而是好素材遇到上湯的琴瑟和鳴。
    當然這要有雙重條件:曲子本身要寫的好, 且指揮、合唱、與organ 的合作默契也要夠水準。

    當然, 以你這樣的管迷而言, organ solo 是越多越好啦!

    也可惜我的行程、無法多待幾天, 要不就可趕得上St. Thomas Church的 organ solo recital。

    回覆刪除
  5. 我是偶爾路過的路人甲
    對於此篇版主所提的音樂會很有興趣
    不知您所聆聽的音樂會是要付費 OR FOR FREE?
    一般教堂禮拜時是否也會有唱詩班及管樂演奏表演?
    觀光客OR 非教友是否可以進去聆聽?
    這些相關音樂會的資訊是否網上就可以查到
    還是要到當地之後才可以得知
    因為明年計劃到德國自助旅行
    故對這些內容有興趣
    麻煩版主解疑
    謝謝!!

    回覆刪除
  6. 教堂裡的與service 一起的音樂會, 一般觀光客是可以進去的, 通常不會太貴, Dresden 聖母院那場約14 歐元。

    音樂會相關的資訊網上就可以查到(該城市觀光網頁), 但是到當地之後還可到tourist information 或 local 週報得知更多的資訊。

    夏天通常不在樂季當中, 較不容易聽到大團或大牌, 去之前最好能多上網查查。

    先預祝你自助旅行玩得愉快。

    回覆刪除
  7. 音樂會是歐洲特產。相較台灣非常便宜。
    我後來想想該是因為樂團交通費用相對較少的緣故。
    德勒斯登交響樂團在倫敦的演出最低票價也差不多新台幣五六百元而已。

    回覆刪除
  8. 的確, 到歐洲美國旅遊, 不要錯過俗又大碗的音樂會, 感覺可撈回機票成本的一大部分。

    大團自不在話下, 在地的小團, 精緻的室內樂聲樂, 聽較少在台灣演的古典前或當代作品, 也常會有意外的驚喜(pleasant surprise)。

    也是了解唱片, 雜誌, 網路中無法獲得的, 活生生的, 音樂與生活共演的途徑。

    回覆刪除
  9. 謝謝版主的解疑!!
    看多了梅迪奇藝術頻道的節目(medici-arts)內容多為德國演奏會的錄影,如下篇介紹的St.Thomas church,剛好這兩天就有介紹,故更可以感受到版主於當時教堂內聆樂的那份感動,
    我想看錄影終究抵不過親臨現場的那股震憾力與祥和感!
    可惜台灣這種表演真的太少,還是得飛越大半個地球才可以感受得到!!

    回覆刪除
  10. 飛越大半個地球挺累人的, 尤其是一把老骨頭。

    不過看到聽到, 屬於令外一部分世界的, 美妙的景致與聲音, 也就忘了舟車勞頓之苦。

    你說的對, being there 的震憾力與祥和感, 無法被語言與影音取代。

    只是, 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幸運與特權, 我內心是充滿感謝的。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