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Leipzig 城市裏的 Mendelssohn Haus 和 Schumann Haus,卻不循此規則;前者是 Mendelssohn 最後三年的居所,後者是Schumann 夫婦新婚時期在萊比錫四年間的愛的小屋。
孟德爾頌之屋,舒曼之屋,與Grassi 樂器博物館,位置相當接近。離 Leipzig 總火車站腳程約15-20 分鐘,也有三個博物館的套票可買。我自己喜歡不停地走路,一邊貼近城市的流動,一邊看人。覺得太累的人,可以先坐公車到布商管絃樂團音樂廳或對面的萊比錫歌劇院附近,再走個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Mendelssohn Haus。
德國的許多博物館,大多沒有限制使用相機。只要不用閃光燈,付上一點費用(Mendelssohn Haus 只要一歐元),即可讓你盡情拍照。當天博物館的館員小姐,是音樂院的學生,不大像一般刻板印象中嚴肅的德國人,相當親切。買了票,甚至願意讓你先參觀一番,再決定是否願意付拍照的錢。
2009 Mendelssohn 年的紀念月曆,印得相當精緻,可惜開數太大而且太重,讓還有多日行程的我打了退堂鼓,轉而看小size 的可攜帶物與明信片。最後收了小紀念品與一套明信片,包括 Mendelssohn 自己的水彩畫,和美不勝收的 Rügen 波羅地海海岸的鉛筆畫。結帳時,這位小姐還很有人情味地多,多贈送了Mendelsoshn 畫像與館內木造階梯的明信片兩張。
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回來後耳中時常充斥了Mendelssohn 「音容宛在」、流暢閒適的 domestic 鋼琴琴音。成為我聽孟氏鋼琴曲(尤其是無言歌) 時的主要依歸。
或也因為這家居沙龍、歌唱即興的標籤 (卻又不像蕭邦),浪漫時期不合時宜的神劇或聖樂,非雄性浮誇辯證的特質,Mendelssohn 被視為德奧「支流」的次等作曲家。
現在所謂的「德奧」,事實上是源自19世紀與20世紀初音樂史與音樂批評銖伐異己的人為產物,充滿衝突矛盾、無法約化的意識瘤與歷史構築物 (historical construct ) 。意識型態的「德奧」,無法真正包納18世紀以降,所有在德國與奧國境內,風起雲湧、多方交戰的人文音樂現象的複雜程度。
沙龍何罪,音樂的演奏場景與其品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連。
「八股」結構式的奏鳴曲式、沉重的大塊文章成為德奧的主流標準(史家對 Bach--Beethoven--Brahms--Wagner--Mahler/Bruckner 直系族譜的強調串聯),實際上並無法框住音樂浪潮奔逸於不同空間、流動難以切割的原力。
再過一百年,某個音樂家的紀念館裡擺的東西應該會是音響吧?!
回覆刪除Lapi, 你說的已經發生了, 在Bonn 的貝多芬之屋, 音樂音響與裝置藝術合為一體(可google "The Stage for Music Visualisation"); 還有Leipzig 的 Grassi 樂器博物館, 也是按下按鍵, 就可聽到館藏珍稀古樂器在空間中流竄。
回覆刪除未來, 可能有三種共存的可能:
1) 一進紀念館, 直接植入虛擬的virtual tour 晶片作時空旅遊。
2) 用網路直接連結入侵腦波, 身入其境的遊歷世界各處。
3) 任意門。
你明明回答得很認真,為什麼我會覺得超好笑?尤其是最後一句。真超級好笑。
回覆刪除實在聽不出來, 這是讚美, 還是挖苦?
回覆刪除對於未來越來越虛擬的世界, 隨意的狂想, 好玩罷了!
任意門的爆點, 到底在哪裡啊? (現在突然認真起來...)
Oh~~
回覆刪除"我不禁一直想著,萬一死前一年才完成的此曲,
若來不及完成,那真會是德國音樂史的一個絕大損失。"
為何M兄如此悲觀的想呢?
有時我覺得太短命的藝術家反而讓他的作品更有價值!
況且,國外曾有人說把聖經整個寫成神劇是遲早的無聊事,
可見在國內鮮少人聽的神劇在國外是氾濫得多麼不稀奇,
因此,倘若是我站在泛黃的手稿面前,我想的是:
"還好孟德爾頌只寫了兩部而不是兩百部......"
一來可以彰顯這些少數作品在音樂歷史上不朽的價值,
二來是我可以不用那麼辛苦翻遍整本聖經......
我認為孟德爾頌第三交響曲無論在內容上,在作工的精細程度上,都是浪漫前期非常好的交響曲,而不應受到音樂家或愛樂者的冷淡對待。唯一的缺點就是第四樂章的結尾寫得太鳥了,但是柴可夫斯基第五的第四樂章也是很鳥,音樂家還是很愛演,大家也還是很愛聽。
回覆刪除台灣要先築起與世界聯繫的橋樑啦!不然等到我們死了,大概還是只有這麼幾個人在討論一樣的事情。
回覆刪除To Hubert 兄:
回覆刪除我的原意倒不是數量的問題, 也不在是否短命的問題, 重點在Elias 這部作品本身。
Mendelssohn 在本曲上花了近十年的歲月, 歷經不厭其煩地修改, 等待, 與劇本家Klingemann 的多次折衝, 後來的最終成果宏大精緻。若死前都沒得完成, 成為殘稿, 會是作曲家個人與樂迷們的一大遺憾。
以浪漫音樂聲樂作品的豐富上, 以及猶太與基督教的混血融合上, Elias 都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少了「這一首」, 對於Mendelssohn 藝術軌跡與音樂史會差很大。
至於, 200首嫌多, 2 首較讓人珍惜? 或許見仁見智。
喜歡兩首Chopin 剛協, 非因物以稀為貴, 而是兩朵花長得美。傾聽大量 Bach 的清唱劇, 管風琴曲, 因為一片森林另有
壯美。
長命或短命, 如果喜歡一個作曲家與其風格, 再多的作品都不夠; 如果不喜歡, 一首都嫌多。
少不見得會讓我珍惜, 多也不見得會讓我生膩。
To W:
回覆刪除Mendelssohn Italian symphony 的第四樂章, 有些像是沒有重現部的sonata form, 感覺是有些倉促。但Saltarello 義大利風舞曲的節奏與速度設定, 放在終曲相當特殊。
Tchaikovsky五號的終曲, 確是後三首中, 較不精采的最後樂章。
To Lapi:
Protocols 一但建立, 很難扳動重組。
這是知易行難的一條長路,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持續參與, 築橋鋪路。
嗯~~
回覆刪除其實重點當然不在同類的作品數目多寡,
而是浪漫派的神劇真的很少,寫得好得更是寥寥無幾.
看到作品本身價值才是鑑賞家們心中的重點,
所以數目多寡的確是不重要的.
就像Elijah/Elias
在音樂歷史上不朽的價值讓我聽了又聽,翻了又翻,
德文版,英文版,聖經,合唱譜,總譜,
然後陸續增加錄音版本數目,
英派,德派,法派,以及不太入流的美派,
LP,CD,甚至環繞SACD版本.....
我常常覺得當神劇被我們講到多興奮時,
找不到其他人跟著一起瘋,很悶啊~~
或許嫌交響曲太低俗的樂友可以試試神劇的魅力~~
真的難找到跟著一起瘋這一攤的人。
回覆刪除能收好幾個 Requiem 版本的朋友, 應當可以「更進一杯酒」。
這曲子 Lapi 兄有唱過耶, 下次見面時請他來一段, 順便談談技巧詮釋上的感想。
Elias?我快忘光了......
回覆刪除Lapi 兄, 放心啦, 不是要亂考你一番。
回覆刪除只是要問你, 站在樂團與合唱團裡頭唱這個曲子, 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