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09年德國之旅(之六):唱片經

bohm0rg
此次德國之旅,遊山玩水與實際的體驗是絕對的重點。但是我想讀者們應該也會想聽一些唱片的故事,或許會幫助有需要的人,按圖索驥順道蒐些唱片。

基本上,現今的德國是沒太多唱片行可以逛的。大型的,就只有主要賣3C的連鎖店Saturn,而且有些店的唱片部門規模很小,要碰碰運氣。二手唱片店更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古典的架上也沒太多的存貨,多的反而是英語系的流行樂與搖滾。個人覺得,可用兩個角度來解讀此現象:第一、德國乃至歐洲的古典迷,身邊有太多的現場可聽,唱片反倒只是爲了preview 或review 而用的小存在,不是主要聽音樂的途徑管道。第二、比例上,德國人也不見得迷戀自家的古老音樂 (不像日本人或華人的國家) ,多數人還是跟著全球化的慣性,喜歡的是代表當代主流音樂文化的英語系 Pop/rock 或Jazz。

以下是搜到少數幾張、卻彌足珍貴的CD唱片,一併記上購得的地點:

1) Thomas Church gift shop, Leipzig:就是上圖這張「新巴哈風琴」的CD,上篇遊記中,提到的貴桑桑唱片(德國新興廠牌 Querstand, 約20歐元)。當時教堂的音樂會剛結束,禮品店卻很快就要關門,慌忙中沒看清楚,只注意到其中有CPE Bach的曲子,長條的包裝又讓我誤認是張DVD。剛發現「只是」CD 時,還心疼了一小下,前幾天有機會細聽,才覺得真是值回票價。錄音一流先不說,自1985年巴哈三百週年冥誕開始即擔任風琴師長的 Ullrich Böhme,實在不愧是巴哈風琴傳統的繼承人。雖然此類曲目在歐陸百家爭鳴,但是要領略堅實正統虔誠的「萊比錫之聲」巴哈,還是需要聽聽此君的演繹。

新造的巴哈風琴,事實上也很有看頭,建造在教堂的側翼,鑲嵌彩繪玻璃巴哈像的正對面,由Marburg 的Gerald Woehl 所監製。模仿18 世紀的中德風琴製造工藝打造,在通透的現代琴音色與虎虎生風的豐沛能量當中,還是保留了一些較溫潤秀麗的節制味道,不像傳統法國風琴盡情展現外放鬥艷的千萬風情。有時間比較CPE管風琴作品錄音的時候,再來詳加介紹其曲目與背景。

Bille
2) Opus 61, St. Nicholai Church:聖湯瑪斯教堂現任樂師 Georg Christoph Biller 的唱片不算多,也不好找。於是在這家萊比錫音樂專門店,只選了德國獨發的「與湯瑪斯合唱團共度聖誕夜」(Phillips Eloquence 版),全屬90末期的錄音,也算補了「後Berlin Classics 時期」的湯瑪斯合唱團新聲的缺塊。除了正統聖潔的合唱之外,Ullrich Böhme 也擔任了一些 Bach 管風琴短曲的 solo,在此可聽到湯瑪斯教堂正後方舊風琴,較為偏暗秀氣的復古之美。

pianto
3) Goethe-Haus, Frankfurt:什麼? 德國文豪歌德的博物館也賣唱片? 我剛看到也是相當驚訝,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此CD是博物館的出版品。換句話說,理論上是獨家特賣。

這位輕女高音 Gabriele Hierdeis 在介紹 Kermes 的Handel 詠嘆調唱片時曾經短暫登場過,。曲目是韓德爾的義大利世俗經唱劇三闕,伴奏的年輕古樂團 Main-Barockorchester Frankfurt 不走金屬風(其實聽過的德國古樂團裡,唯一有些搖滾傾向的只有 Academie Fur Alte Musik),足以讓人可以盡情享用Handel 比起Bach 多出來的甜蜜與油水。Hierdeis的花腔,不像Kermes 那麼甜潤,跟酷酷的外表給的印象,有些接近,帶著冷光之智性美。專輯雖叫做「女人的眼淚」,但不過度感傷、柔中帶剛的明麗與小奢華風,可一併列入今年Handel 年讓人眼睛一亮之佳作。

對了,博物館往上走的街角「三角窗」(台語),也有一家小而精緻的 CDs am Goethe-Haus,值得古典/爵士迷順道去挖一挖寶。

Dussma
4) Dussmann KulturKaufhaus, Berlin:這家位於Friederich 街的唱片/音樂書籍/樂譜店,是我這次看到規模最大的一家唱片行,絕對可媲美台灣Tower Records 全盛時期的景致,唱片迷到柏林務必要去朝聖一下。

由於價錢頗貴(平均10到20歐元之間),自己只買了很難找的CPE Bach 五首柏林交響曲(Remy 指揮 Les Amis de Philippe, CPO 廠),倒是逛了一個小時觀察有無德廠歐廠的怪片,並留下照片存證。這地方一大好處是,很多的新片被拆封過(德國人好像沒什麼「唱片處女情結」)。這些片都可自行帶到視聽區,放入CD唱盤中試聽。柏林曾是Mendelssohn 的家族歷史與他音樂生涯的重要據點,當然要挪出一個專櫃,奧援一下作曲家 200 年冥誕的紀念活動。可惜在柏林行程太短,無法去Mendelssohn-Bartholdy-Park 附近走走,算是此行一個小遺憾。

其他有一兩張漏網之魚,留待遊記的「博物館篇」再行介紹。

16 則留言:

  1. 在這張聖湯瑪斯新琴層層重疊與包覆的音栓當中,
    我們體會到東德音樂文化正面對傳統與現代的世代交替衝擊.
    新琴為傳統曲目帶來的是更可怕與震撼的聽覺效果.
    我看到這張唱片的封面當場傻眼,新琴不在我的結構解讀範圍裡,
    聽到這張唱片更是愣住,德法的混血產品,
    把雙方面最好的都一起表現出來,
    這張唱片,我也希望能夠買到.

    PS:此篇借我轉載一下,謝謝.

    回覆刪除
  2. 能否提供該店的地址? 如有其他柏林蒐片(classical)好去處請務必介紹一下。萬二分感謝!

    回覆刪除
  3. 感謝版主細心提供如此寶貴訊息,這可是在一般旅遊導覽書上難以見得,通常都是要到當地柳暗花迷路一番才得以見著名不經傳的小小音樂村或是要有熟人帶路才得以知道瑰寶藏於何處,昉間多的是為各類迷友們介紹美食咖啡廳書店精品店等專書,似乎好像就獨獨缺這塊介紹各地各國可以蒐片的唱片行.或許擁有古道熱腸優遊於各國的地球村人可以致力於此塊園地,好造福更多樂迷蒐片迷,
    只是不知身陷在音樂浩海中若無德文基礎,不知是否會很掃興?!

    回覆刪除
  4. To Hubert:

    轉載沒問題。

    Bohme 還算年輕, 期望有更多製作精良, 內外皆美的唱片問世。

    像您這樣細心專業的管迷實在不多了, 有朝一日如果歐洲成行, 務必不要錯過各樣式派別acoustic的管風琴獨奏會。

    在那之前, 先別把將帶回的Leipzig「夏日教堂管風琴音樂會系列」曲目公開好了。 真的怕你看了會衝去。

    To Ntheson:

    Dussmann KulturKaufhaus 這是此店的店名, 使用google map, 一下就可以找到了。

    而且此處交通方便, 離柏林地鐵總站也不遠, 站名是Friedrichstraße, 地鐵U-Bahn, S-Bahn都可到。

    To 路人甲:

    的確要走過些冤枉路, 腳起水泡, 尋幽探秘一番 才得到這些資料。

    買唱片應該不大需要德文基礎, 我想你也有不少收藏, 如果台灣一般唱片行裡可憑封面封底找到你要的片, 在那裡也應當沒問題的。

    如果再多遊走一些國家的唱片行, 拍些美美的照片, 寫個「世界唱片行物語」, 不知道會不會有出版商有興趣? 哈哈。

    回覆刪除
  5. 可見版主也有相似經驗!有時按圖索驥照地圖找就是怎麼也找不著!(可能我方向感太差)大多時候隨性亂逛就發現許多特殊的小店(導覽書上都沒有),所以後來索性就隨緣到處亂走,迷路之中有時反而有意外收穫--邂逅許多秘密花園,或許這就是自助旅行迷人之處.
    歐洲真的是文藝濃厚國度,一如中國一般,腳下所踩每一磚每一瓦都有上千年歷史,眼中所見每一雕像每一城堡,背後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總覺得要預先做好齊全的預習,才不會發生費盡千辛萬苦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遺撼.如語言我覺得就會是一大障礙,歐洲不似美國講英文就可以通,也不似日本會看漢字也可以通,這就是我想問版主是否需要懂德文法文等的原因,不懂該地語言在當地漫遊感覺就像沒穿衣服在逛大街一樣,總覺得隔靴騷癢無法融入其中.希望一年的時間惡補些問候語問路等皮毛的對話來得及.

    p.s.若版主真有餘力寫 「世界唱片行物語」, 應有滿滿的樂迷網迷會捧場的!我手邊剛好欠這類書,若真出版,我會先預定幾本ㄡ!

    回覆刪除
  6. 意外的驚喜, 正是旅行的意義; 所以, 也沒有真正的冤枉路。

    如你所說,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自助旅行迷人之處, 柏林這家大型唱片行, 正是誤打誤撞的一個意外。

    惡補一些簡單的會話是有幫助的, 帶著一本輕薄的字典(英德會比較好)也是個好主意。

    「世界唱片行物語」是有點開玩笑的, 第一, 應該沒有出版商會有此興趣; 二來, 受到download, 網購, 不景氣的三重夾擊, 等我寫好, 實體唱片行不知還會剩下幾家。

    實用書變成「往事只能回味」的考古書, 那就對不起讀者了。

    回覆刪除
  7. 版主客氣了!我想這種書應沒有人會當工具書,而是當珍品書收藏吧!況且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後,若有人照這本古董書真的尋得書中所載之老店,在發現的當下一定會是無比的感動與興奮吧!就算沒找著,那也會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p.s.謝謝您的建議!!Thank you!!

    回覆刪除
  8. 旅遊成行前, 去書店看旅遊書時, 常常會希望有一本美美的唱片行巡禮, 能夠供規劃行程時做參考。我想, 許多的唱片迷也有同樣的期盼。

    當下而言, 我還是一本初衷, 在這個園地裡, 「無料提供」同好自己的唱片桃花源物語。

    網路恆久遠, 一點永流傳。

    回覆刪除
  9. 謝謝Mingus回覆。
    前年遊Berlin看了Abbado和Pollini的音樂會,卻碰不上甚麼大型唱片店,如今下次去Berlin多了個好去處了。

    回覆刪除
  10. 我看過 Abbado和Pollini的音樂會, 只過不是同一場。

    Abbado 的柏林愛樂最後一次巡迴公演的Beethoven, 讓人驚訝, 超技與精神層次的感動, 居然可以是同義詞。

    想必柏林還有許多值得造訪的地方, 如Ntheson 日後發現其他一些「秘密花園」, 也請告知。

    回覆刪除
  11. 看得我眼花撩亂,心花怒放啊!
    這輩子還沒去過歐洲,只去過一次美國,看來樂迷搜唱片的志向真是有志一同,我到西雅圖那裡也沒機會去找唱片行,只是在一個複合式的商店街無意間發現一家小小的唱片行,進去也沒什麼人,倒是店員小姐很親切地跑來問我要找什麼類型的音樂,我跟她說要找古典樂,她立刻帶我到指定的位置,說:Here you are!並露出迷人的笑容,雖然發現架上都是一些Pavarotti之類的跨界古典,根本找不到什麼梗,不過店員親切的服務態度讓我留下美好的印象,跟台灣那種冰冷詭異的唱片行氣氛完全不同。
    如Mingus兄所述,歐美國家搜唱片似乎真的沒有日本台灣來得瘋狂,台灣可以理解,但日本人的瘋狂世界數一數二,音樂會已經夠多,唱片發行卻是永無止盡。或許地域的開闊,也讓人們不那麼汲汲營營於追求罐頭音樂的世界。

    回覆刪除
  12. Dude 兄說的冰冷詭異的購物氣氛, 不只限於唱片行, 我不禁會想, 台灣的服務業人員好像很多人都有著悲慘的童年,乖桀的命運, 才會不得已一直「擺臭臉白眼」給客人看。

    世界各地到處都有奧客, 但其他的國家很少看到這樣的服務態度。Customer is not always right, 不過既然是份工作, 不需要客人問個問題, 好像犯了天大的過錯一樣吧。

    日本人發行唱片或蒐唱片的現象, 或許與他們的究極精神有關吧, 「既然有心搞, 就搞徹底一點」!

    回覆刪除
  13. Mingus兄:

    您提到的唱片服務業人員的心態,我覺得倒不是他們有什麼悲慘的童年,而是他們工作的心態,就是:要買不買隨便你,反正我也不差你一個顧客!

    我認為這已經犯了服務業的最大禁忌,悲哀的是台灣許多的商店(不僅是唱片行)都有這種毛病,特別是一些二手唱片行,在台北10家有8家的老闆可以說是臉臭到不行,有時候東西多又亂,你還得像特搜小組在搜查證據般地翻箱倒櫃找片子,老闆還嫌你把他的東西弄亂,更有甚者,還有的老闆直接在你旁邊碎碎念,只因為你把二手CD的封套拆開看裡面Booklet的資訊,以上都是我逛遍台北大大小小二手店的親身經驗,也歸納出唱片行冰冷詭異氣氛的結論(實際上有很多店空間小又悶熱難耐),只是台灣收藏家多,寶物也多,殷勤亂逛也收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東西,久而久之,尋獲寶物的樂趣也讓我對唱片行令人難耐的氣氛習以為常了。

    日本人的究極心態的確可怕,除了永不滿足的名盤復刻,他們恐怕是後CD時代仍積極開發新技術的唯一國家,例如最近的藍光CD就是最佳例證。

    回覆刪除
  14. 希望上述的心態與狀況, 能有所改變, 在不景氣與download 將二手CD店撂倒之前。

    尋寶的辛酸與樂趣, 或許 download 世代是否已無法了解?

    回覆刪除
  15. Always easier said than done.

    回覆刪除
  16. Nothing happens unless first a dream.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