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闕被遺忘的安魂曲,完成於Britten的戰爭安魂曲一年之後的1963,同樣是紀念二次大戰的冤魂。隔年,作曲家本人與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與藝術教育學院合唱團,留下了目前唯一的正式錄音,CD版於1992年由Olympia 發行。這位安魂曲孤兒的作曲家是誰呢,就是不起眼的俄國人 Kabalevsky。
在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裡,Kabalevsky 的名氣,非但不能與Prokofiev 與Shostakovich 相提並論,甚至比起Khachaturian ,都要矮上那麼一截。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政治正確性上,他不但與共產政權「與狼共舞」;音樂上,也像是Shostakovich巨人陰影下,「缺乏深度」的保守侏儒。
大學時代起,我個人十分喜歡他的兩首 Cello concerti,第一首有Shafran與作曲家本人「直搗黃龍」,兼具直接熱情與感傷的錄音(Omega Classics)。後者我喜歡 Isserlis 與Litton 的版本(Virgin),其中高潮迭起的鋪陳,將這首曲子提升到Prokofiev 的交響協奏曲的精妙層次。
回到本文的主角,這首Kabalevsky的力作,全長約90分鐘,像Britten, Delius或Hindemith 的同名作品一樣,屬於非基督教的「世俗安魂曲」。三段式的安排,較為突出的有兩個段落:第一是,Part II 裡的合唱樂章"Black Stone"是黑色的墓石,也象徵所有生命必然回歸的永恆大地。再來是,Part III 開頭序奏"In Memory of the Dead" 純管弦樂的靜穆冥想。個人認為,至少這兩個段落的書寫,讓人看到二十世紀安魂曲作品中,靈光乍現的重要成就。
如果你能接受Shostakovich 的森林之歌,或Prokofiev為Eisenstein 的暴君伊凡所作的電影配樂,你應該至少聽過一次這首俄國安魂曲的佳作。
雖然我知道,真正聽 Kabalevsky 的安魂曲全曲的機會,絕不會跟Mozart ,甚至Biber 的同類作品一樣多。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我高度懷疑您的軟體不只是上次來狗窩宣稱的數目!!
回覆刪除Kabalevsky的曲子我覺得比Prokofiev/Shostakovich豐富的多~~
(我是指管弦樂法啦~~)
以Symphonies而言,我聆聽Kabalevsky的意願似乎比後兩者高.
至於他的安魂曲真的聽都沒聽過,下次借我聽一下好嗎?
Shh.....老婆也會上網看blog咧。不過真的沒你想得多, 好東西很多都寫上來咯。
回覆刪除好啊, 挺 Kabalevsky的粉絲要借當然沒問題, 記得之後交個小報告。這一套兩張的唱片還附他第四號交響曲, 心得還沒寫。
Kabalevsky 剛協第三號Gilels有錄過, 不知你聽過沒有, 有機會再介紹!
沒問題,寫報告像當宵夜吃.
回覆刪除我查了一下資料,這首安魂曲是不是就是第三號交響曲?
卡交二唱片較多,交四較少,交三幾乎沒看過,交一似乎也是.
卡鋼協三沒聽過,而且還是Gilels與作曲家的版本,
不過您不是去某黑膠達人家裡被他們家針下的Gilels稿壞胃口了嗎?
無論如何, Gilels與作曲家的詮釋, 還是目前我的首選咯。
回覆刪除29歲寫的交響曲第三號的副標是"列寧安魂曲"(op.22) , 編制為管絃樂與合唱團; 我提的這個版才是貨真價實的安魂曲(op. 72), 編制加上了獨唱者和兒童合唱團。
前三首交響曲都是在三十歲之前完成, 第四是最後一首, 作曲家當時已邁入知天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