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Leipzig 城市裏的 Mendelssohn Haus 和 Schumann Haus,卻不循此規則;前者是 Mendelssohn 最後三年的居所,後者是Schumann 夫婦新婚時期在萊比錫四年間的愛的小屋。
孟德爾頌之屋,舒曼之屋,與Grassi 樂器博物館,位置相當接近。離 Leipzig 總火車站腳程約15-20 分鐘,也有三個博物館的套票可買。我自己喜歡不停地走路,一邊貼近城市的流動,一邊看人。覺得太累的人,可以先坐公車到布商管絃樂團音樂廳或對面的萊比錫歌劇院附近,再走個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Mendelssohn Haus。
德國的許多博物館,大多沒有限制使用相機。只要不用閃光燈,付上一點費用(Mendelssohn Haus 只要一歐元),即可讓你盡情拍照。當天博物館的館員小姐,是音樂院的學生,不大像一般刻板印象中嚴肅的德國人,相當親切。買了票,甚至願意讓你先參觀一番,再決定是否願意付拍照的錢。
2009 Mendelssohn 年的紀念月曆,印得相當精緻,可惜開數太大而且太重,讓還有多日行程的我打了退堂鼓,轉而看小size 的可攜帶物與明信片。最後收了小紀念品與一套明信片,包括 Mendelssohn 自己的水彩畫,和美不勝收的 Rügen 波羅地海海岸的鉛筆畫。結帳時,這位小姐還很有人情味地多,多贈送了Mendelsoshn 畫像與館內木造階梯的明信片兩張。
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回來後耳中時常充斥了Mendelssohn 「音容宛在」、流暢閒適的 domestic 鋼琴琴音。成為我聽孟氏鋼琴曲(尤其是無言歌) 時的主要依歸。
或也因為這家居沙龍、歌唱即興的標籤 (卻又不像蕭邦),浪漫時期不合時宜的神劇或聖樂,非雄性浮誇辯證的特質,Mendelssohn 被視為德奧「支流」的次等作曲家。
現在所謂的「德奧」,事實上是源自19世紀與20世紀初音樂史與音樂批評銖伐異己的人為產物,充滿衝突矛盾、無法約化的意識瘤與歷史構築物 (historical construct ) 。意識型態的「德奧」,無法真正包納18世紀以降,所有在德國與奧國境內,風起雲湧、多方交戰的人文音樂現象的複雜程度。
沙龍何罪,音樂的演奏場景與其品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連。
「八股」結構式的奏鳴曲式、沉重的大塊文章成為德奧的主流標準(史家對 Bach--Beethoven--Brahms--Wagner--Mahler/Bruckner 直系族譜的強調串聯),實際上並無法框住音樂浪潮奔逸於不同空間、流動難以切割的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