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了一杯耶加雪夫,把旅行的照片縮好upload 上來,開始來寫德國行音樂家博物館的部份。
德國的音樂家紀念館裡頭,多數的、歷史最早的,多半是建立在出生地。比如 Beethoven 在Bonn,Handel 在Halle (離萊比錫不遠),Brahms 在 Hamburg,Schumann 在 Zwickau (也在舊東德Saxony 區)。
位於Leipzig 城市裏的 Mendelssohn Haus 和 Schumann Haus,卻不循此規則;前者是 Mendelssohn 最後三年的居所,後者是Schumann 夫婦新婚時期在萊比錫四年間的愛的小屋。
孟德爾頌之屋,舒曼之屋,與Grassi 樂器博物館,位置相當接近。離 Leipzig 總火車站腳程約15-20 分鐘,也有三個博物館的套票可買。我自己喜歡不停地走路,一邊貼近城市的流動,一邊看人。覺得太累的人,可以先坐公車到布商管絃樂團音樂廳或對面的萊比錫歌劇院附近,再走個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Mendelssohn Haus。
德國的許多博物館,大多沒有限制使用相機。只要不用閃光燈,付上一點費用(Mendelssohn Haus 只要一歐元),即可讓你盡情拍照。當天博物館的館員小姐,是音樂院的學生,不大像一般刻板印象中嚴肅的德國人,相當親切。買了票,甚至願意讓你先參觀一番,再決定是否願意付拍照的錢。
2009 Mendelssohn 年的紀念月曆,印得相當精緻,可惜開數太大而且太重,讓還有多日行程的我打了退堂鼓,轉而看小size 的可攜帶物與明信片。最後收了小紀念品與一套明信片,包括 Mendelssohn 自己的水彩畫,和美不勝收的 Rügen 波羅地海海岸的鉛筆畫。結帳時,這位小姐還很有人情味地多,多贈送了Mendelsoshn 畫像與館內木造階梯的明信片兩張。
位於紀念館中間的音樂沙龍,可說是館內的 focal point。除了重現當時人文薈萃音樂交流的氛圍,現在幾乎每個星期天晚間,都會會舉行現場音樂會。夏季的Leipzig Piano Summer 與 Mendelssohn Festival 期間,也是小編制音樂會的首要演出場地。
自1997年翻修落成之後,紀念館館漸漸從各地收藏了許多的手稿、同時期的樂譜、與孟氏全然專業水準的水彩畫作。由於 Mendelssohn 是於1847 年11月 4 號在此寓所去世,館中也展示了孟氏的「死面」 (death mask),與斷氣後不久由畫家Eduard Bendemann 臨摹的素描。
當天遊客不多,而且東方人居最多。除了我之外,都是日本人、韓國人。一個音樂系的日本學生,專注地站著不同角落裡沉思,不知是否正在苦練一些Mendelssohn 的曲子,想在此地尋求靈感。書房琴房,是館內最精緻的小角落,許多孟氏的最晚期作品也都是在此構思完成。
孟氏的扛鼎大作,猶太教與基督教混血神劇 Elias 也是在此屋內結稿。上圖是首度印行的樂譜的首頁。站在這份泛黃的譜前良久,我不禁一直想著,萬一死前一年才完成的此曲,來不及完成,那真會是德國音樂史上(尤其是浪漫神劇這個矛盾的類別) 的一個絕大損失。
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回來後耳中時常充斥了Mendelssohn 「音容宛在」、流暢閒適的 domestic 鋼琴琴音。成為我聽孟氏鋼琴曲(尤其是無言歌) 時的主要依歸。
或也因為這家居沙龍、歌唱即興的標籤 (卻又不像蕭邦),浪漫時期不合時宜的神劇或聖樂,非雄性浮誇辯證的特質,Mendelssohn 被視為德奧「支流」的次等作曲家。
現在所謂的「德奧」,事實上是源自19世紀與20世紀初音樂史與音樂批評銖伐異己的人為產物,充滿衝突矛盾、無法約化的意識瘤與歷史構築物 (historical construct ) 。意識型態的「德奧」,無法真正包納18世紀以降,所有在德國與奧國境內,風起雲湧、多方交戰的人文音樂現象的複雜程度。
沙龍何罪,音樂的演奏場景與其品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連。
「八股」結構式的奏鳴曲式、沉重的大塊文章成為德奧的主流標準(史家對 Bach--Beethoven--Brahms--Wagner--Mahler/Bruckner 直系族譜的強調串聯),實際上並無法框住音樂浪潮奔逸於不同空間、流動難以切割的原力。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特色廠牌指南(之一)
這次旅行之後,所有的感動所導向的,絕非「德國崇拜」的造神運動,而是去開放耳朵接受更多的聲音,釐清重要的 ethnic/ acoustic/ musical differences。 有朝一日,這些聲響,都可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得到唱片之外的、落實的感動。
已引進台灣的古典廠牌算是不少,以小廠來說,上揚、韻順、風雲、新天新地,都各自引進有特色的小廠。Naxos 這個小巨人,於日本, 西班牙、20, 21世紀音樂、古樂等曲目的開拓,以及演奏團體素質的大躍進,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
以下,隨意聊幾個(應該)沒進來的「新」廠牌,目前只能透過網購。
一) GLOR Classics:德廠,以德國樂團與聲樂曲目為主,指揮陣容有 Sylvain Cambreling, Joshard Daus, Gielen。樂團與合唱團方面,有 SWR Symphony Orchestra Baden-Baden and Freiberg, Mendelssohn Symphonia, Europachor Akademie 等。
二) Columna Musica: 西班牙Barcelona廠,以自巴洛克時期以降的西班牙音樂為主軸,自然也包括 Catalan composers、19 世紀的西班牙浪漫樂派,甚至有西班牙女性作曲家系列,陣容也多為在地的人馬。
三) Gramola: 維也納廠,創業於1924年的唱片行兼代理商,近年來自行發行了至少50張唱片,真正的奧國音樂的廣度深度,可在這裡略窺一大班。旗下藝人有 Jorg Demus 和 Paul Badura-Skoda (重發1969-70 年錄製的Beethoven 奏鳴曲全集,Boesendorfer 琴,9CD),和專攻十八世紀義大利與維也納淵源的古樂團體 Amor hai vinto 等等。
四) Dux : 波蘭廠,波蘭不是只有Chopin與Szymanowski。自己國家廠牌,很自然地發揚自巴洛克以降的Polish heritage。很想看到這張 Polish Baroque 音樂會的 DVD (Poznan Nightingales Choir / Kiepura Operetta Orchestra),還有聽到 Polish Harpsichord 的曲目、今年100年冥誕的女作曲家Grażyna Bacewicz 的作品集(特別是小提琴曲)。
五) Acte Prealable:也是波蘭廠,是之前從日本〈唱片藝術〉的世界廠牌巡禮專欄發現到的,有許多蕭邦之外的鋼琴音樂,古樂方面比上頭的 Dux 更多,也有一些波希米亞作曲家的華麗大器之作。
世界之大,在大廠的主流霸權,與自我感覺良好的地區/精英優越論述兩極之外,我還是潛心於一個百家爭鳴、良性競爭、各取所需
、容許更多可能性的音樂宇宙。
日後,將不定期介紹一些其他特立獨行的廠牌,製作用心的好片。
已引進台灣的古典廠牌算是不少,以小廠來說,上揚、韻順、風雲、新天新地,都各自引進有特色的小廠。Naxos 這個小巨人,於日本, 西班牙、20, 21世紀音樂、古樂等曲目的開拓,以及演奏團體素質的大躍進,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
以下,隨意聊幾個(應該)沒進來的「新」廠牌,目前只能透過網購。
一) GLOR Classics:德廠,以德國樂團與聲樂曲目為主,指揮陣容有 Sylvain Cambreling, Joshard Daus, Gielen。樂團與合唱團方面,有 SWR Symphony Orchestra Baden-Baden and Freiberg, Mendelssohn Symphonia, Europachor Akademie 等。
二) Columna Musica: 西班牙Barcelona廠,以自巴洛克時期以降的西班牙音樂為主軸,自然也包括 Catalan composers、19 世紀的西班牙浪漫樂派,甚至有西班牙女性作曲家系列,陣容也多為在地的人馬。
三) Gramola: 維也納廠,創業於1924年的唱片行兼代理商,近年來自行發行了至少50張唱片,真正的奧國音樂的廣度深度,可在這裡略窺一大班。旗下藝人有 Jorg Demus 和 Paul Badura-Skoda (重發1969-70 年錄製的Beethoven 奏鳴曲全集,Boesendorfer 琴,9CD),和專攻十八世紀義大利與維也納淵源的古樂團體 Amor hai vinto 等等。
四) Dux : 波蘭廠,波蘭不是只有Chopin與Szymanowski。自己國家廠牌,很自然地發揚自巴洛克以降的Polish heritage。很想看到這張 Polish Baroque 音樂會的 DVD (Poznan Nightingales Choir / Kiepura Operetta Orchestra),還有聽到 Polish Harpsichord 的曲目、今年100年冥誕的女作曲家Grażyna Bacewicz 的作品集(特別是小提琴曲)。
五) Acte Prealable:也是波蘭廠,是之前從日本〈唱片藝術〉的世界廠牌巡禮專欄發現到的,有許多蕭邦之外的鋼琴音樂,古樂方面比上頭的 Dux 更多,也有一些波希米亞作曲家的華麗大器之作。
世界之大,在大廠的主流霸權,與自我感覺良好的地區/精英優越論述兩極之外,我還是潛心於一個百家爭鳴、良性競爭、各取所需
、容許更多可能性的音樂宇宙。
日後,將不定期介紹一些其他特立獨行的廠牌,製作用心的好片。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09年德國之旅(之八): Edel 集團經典爵士藍調
到了德國,才發現發行Berlin Classics 的 Edel 娛樂集團在全球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德國卻是個大型企業。連美國的老經典藍調爵士,都可看到這家公司的轉錄發行。
"Nobel Jazz" 系列的設計風格,酷似 Berlin Classics Basics 廉價盤系列,不搞音樂家崇拜的偶像照封面,用的多是都會風的當代攝影。照片本身,與音樂的風格氣質,常常沒有特別的關連。個人非常欣賞這樣的「跳Tone」設計,讓音樂歸音樂,免於被圖像的催眠引導干擾。
3C 大型店 Saturn 裏頭,跨進 Jazz 部門,就可以看見這系列的廉價唱片。我一張都沒買,現在有些後悔。畢竟這系列真的是「德國(或歐陸?)限定」,別的國家並沒有。其次,Edel 集團的片子的壓片,都是 Optimal 這家優異工廠製作的,應該可以與國際Universal 轉錄一較高下。日後,能否再看到,何時會有機會,完全要看之後的緣分了。
以我爵士樂中的 perennial favorite, Charlie Parker 來說,上邊這張封面,與原來 Dial, Verve 那樣的懷舊風背道而馳,不主打音樂家演奏時心馳神醉瞬間的形象(古典樂也常用這招)。這張龍捲風的意象,不只有遠離老梗的創意,更能呈現Charlie Parker 給我的身心神的全面震撼。
Classic Blues--Trouble in Mind。咦,這個酷,心中的苦楚,就像是一幅狂亂的抽象線條。當然,圖片封面與音樂完全不搭 tone 的也有。像最底下這張宇宙星群的照片,就很難跟 Old School 超級 mellow 的Ben Webster 做任何聯想了。
罷了,還是回歸音樂,別再「看圖說故事」去感受音樂了。
09年德國之旅(之七):Grieg 的萊比錫淵緣
這次到萊比錫,城市所欲描寫出的音樂史,主軸還是集中在Bach, Mendelssohn與Schumann 夫婦的歷史傳承。無意間,我卻看到一張萊比錫Grieg 紀念館 (2005年開館, 位於塔樂街10號, Talstraße 10) 的明信片。
Grieg 的反德國情結,起始於他在萊比錫音樂院的學徒歲月,讓他思考挪威音樂的 identity ,和不願成為大國附庸的獨立定位。 然而,Grieg 與Leipzig 作為浪漫音樂實驗場與出版重鎮的連結,對德國作曲家的愛恨,與其作品中的德國因子,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理得清的。
以最常被與Schumann鋼琴協奏曲搭一起的 a minor concerto 為例,不僅只是調性的相同,還有直接取自Schumann的靈感 (開頭的鋼琴獨奏, 慢板不間斷進入終曲等)。當年在Leipzig 作學生的Grieg,也曾經現場聽過Clara Schumann 演奏過她丈夫的這首協奏曲。只是後來Grieg 在曲式上的影響之上,覆蓋上了豐富的挪威民謠色彩與現代感。這讓這曲子與 Schumann 並置時,銅管的突出色彩,拱弧形長句的慢板,以及狂想曲精神的終曲,始終比起舒曼聽來,更具當代氣質的亮麗暢快。
Grieg 是個頑固的傢伙,名氣更大的 Liszt 對這首協奏曲關於配器上的建議,全都遭他婉拒了。
他的鋼琴曲 Lyric Pieces, Peer Gynt,可能是大家除協奏曲之外最為耳熟能詳的。他幽深碧玉的微型宇宙、evocative 的歌曲,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合唱曲等世界,有待進一步去進入探訪。
Grieg 在 Leipzig 的音樂淵源,以及自闢綺麗原創的小徑、旋律百花園的過程,是網誌未來另一課題了。
Grieg 的反德國情結,起始於他在萊比錫音樂院的學徒歲月,讓他思考挪威音樂的 identity ,和不願成為大國附庸的獨立定位。 然而,Grieg 與Leipzig 作為浪漫音樂實驗場與出版重鎮的連結,對德國作曲家的愛恨,與其作品中的德國因子,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理得清的。
以最常被與Schumann鋼琴協奏曲搭一起的 a minor concerto 為例,不僅只是調性的相同,還有直接取自Schumann的靈感 (開頭的鋼琴獨奏, 慢板不間斷進入終曲等)。當年在Leipzig 作學生的Grieg,也曾經現場聽過Clara Schumann 演奏過她丈夫的這首協奏曲。只是後來Grieg 在曲式上的影響之上,覆蓋上了豐富的挪威民謠色彩與現代感。這讓這曲子與 Schumann 並置時,銅管的突出色彩,拱弧形長句的慢板,以及狂想曲精神的終曲,始終比起舒曼聽來,更具當代氣質的亮麗暢快。
Grieg 是個頑固的傢伙,名氣更大的 Liszt 對這首協奏曲關於配器上的建議,全都遭他婉拒了。
他的鋼琴曲 Lyric Pieces, Peer Gynt,可能是大家除協奏曲之外最為耳熟能詳的。他幽深碧玉的微型宇宙、evocative 的歌曲,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合唱曲等世界,有待進一步去進入探訪。
Grieg 在 Leipzig 的音樂淵源,以及自闢綺麗原創的小徑、旋律百花園的過程,是網誌未來另一課題了。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Goebel/台北市交音樂會:Haydn 與朋友們
今晚的曲目為:(一) Kraus:爲瑞典王Gustav III 的葬禮交響曲 (二) Pleyel:Violin Concerto in D [上半場]
(三) Haydn:驚愕交響曲 (四) Wranitzky:D 大調交響曲 [下半場]。就曲目安排而言,這樣的穿插設計實在精妙,以莊嚴哀矜的交響曲開場,以華麗奔放的喜樂饗宴收場;夾在中間的,是展技的小提琴協奏曲,加上一首大名鼎鼎的Haydn。
Looks good on paper, so far。只是.....上半場著實令人失望。Kraus 的曲子,一部份應當是under-rehearsed,另一部份是速度的設定、和樂團紀律的渙散,一搭沒一搭地,直到曲子結束。Kraus 這首交響曲,或許不是絕對一流的作品,但當中設計若遇到精準控制的執行,仍會有感動人心的能力。聽著聽著,我一直回想起 Concerto Koln 在Capriccio 同曲的俐落錄音。
Pleyel 的小協,樂團熱身後漸入佳境。但是,獨奏者的偶爾的suspect intonation,以及明顯對曲子轉折不夠熟稔,幾次拔高的地方都落得驚險。此曲的華美輕巧風格的掌握不足,音色也嫌單調呆板。
下半場,總算是像是奮力一擊的全力演出。Urgency,可說是這後半的關鍵字,Haydn 的風格掌握適切,又能抓住曲子疾風勁雨的整體安排。著名的第二樂章,是整場音樂會讓我覺得最能調出似Musica Antiqua Koln 古樂器通透音色的地方,。而且,詮釋上不走傳統典範中的慢速、不刻意製造從弱音到定音鼓帶出的強奏對比落差,而是視為曲子創意、contrast 與 urgency 的延伸。以指揮對結構的較完整表現來看,我合理懷疑,後半場兩曲的排演時間與推敲周延度都比較多。
Wranitzky 的這首交響曲一時還找不到錄音,連網路上都沒有。演奏一開始不久,立即知道爲何放在壓軸的交響曲。這位波西米亞出身、維也納發跡的作曲家,精心布置了一場絢爛的煙火秀。
此曲與前面曲目最大的不同,在於木管戲份的突出,並適時用銅管突顯氣勢。在戲劇感豐沛的第一樂章之後,多國的舞曲風連番上陣(俄羅斯舞曲、嘉禾舞曲、波蘭舞曲等, 但捨棄了維也納古典主義必備的小步舞曲),雖然樂團對於當時舞曲性格與節奏的了解入味無法苛求,但intonation, playfulness的拿捏都恰如其分。第四樂章 Largo-Rondo,是這場煙火秀的主場高潮,intro的部份簡直是木管交錯競奏的室內樂 (是一些波西米亞作曲家的特長,也是當時維也納聽眾偏愛的品味),小號伺機奮力登高一呼,讓樂曲轉入直奔明快燦麗的最終點。
中山堂的聲音,比我想像要好的很多,雖仍是缺了金碧輝煌的氣質。以中型樂團而言,聲響算是飽滿,也不會像XX音樂廳一樣的虛與悶。基本上,想在台灣聽音樂會的機會,應該越來越少。若遇到像今晚一般難得的指揮與曲目,我並不會全面棄守。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種菜」四年有感
在這個部落格耕耘,轉眼將屆四年,隨著時間的飛逝,與網路生態的消長,苦心養育 blog 這回事,必須具備堂奇珂德先生 (Don Quixote) 力搏風車的勇氣與毅力。
前幾天,終於下了決心,要小幅改版,把一直不甚滿意的 Bluenote 唱片封面的 banner 換下來。上網看了些基本的CSS語法教學,費了些力氣,才將自己想要的圖掛上,重新編排一下字體與位置。新的 banner 這張照片,是今年在 Dresden 照的,從半山腰俯瞰易北河 (Elbe River),最左邊的無樑柱鋼橋是著名的、十九世紀末即完成的「藍色奇蹟」(Blaues Wunder)。
在部落格的園地裡苦心種菜,越來越像是「自給自足」的慢活農業。
音樂,在當今娛樂休閒活動中,早已不敵逛網路、遊戲,與Web 2.0 後起之秀(如噗浪、Facebook 等)的大軍壓境。多數的人,湧入更具人氣、更即時的、更chitchat 的噗浪之河或有臉之書。搞部落的人,像是顧咁仔店的阿公阿嬤,門可羅雀,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客人魚貫湧向 7-11 或全聯, 家樂福,或是看不到的網購店家。
網路資源擴張,音樂的分工分眾也越細,門派也旗幟分明,各據山頭,老死不相往來。古典迷聽不慣爵士,都會電音派的不聽俗氣的藍調鄉村哪卡西。某些法派,不屑「沒有品味」的普羅大眾。
聽音樂的人少了,想專注聆聽,或進一步深究學習的人更少。音樂,常變成附屬的、從電腦喇叭中傳出的背景和壁紙之聲。
舊日 Blogging 的盟友們,要不就將主要人際交流活動從虛擬轉到真實,不然就另起舞台,轉戰有字數限制的、流量可觀、馬路消息飛快的微型網誌。還有一些朋友,低調地退出網路寫作世界,任憑田園將蕪。
客人們,即使偶爾路過,也多半熱情不再,行色匆匆。根據一位流量驚人的部落客告訴我的,即便是他的人氣網誌,絕多數客人待的時間,多半不到五秒,看文章的時間也多半不到30 秒。音樂部落格文章,雖不是什麼嘔心瀝血的大作,卻也需要時間將想法落成文,更需要前置的聆聽,以及思考閱讀時間的長期蘊釀。
在台灣,人事物的保存期限好像特別短暫。看的人看的再多,蜜月期一過,就越沒有參與的熱情。熱情即使有,文人相輕,音樂人亦然。 聽的資歷越久,自我的癖好也越復加地老樹盤根。看到不同的意見時,只有轉台,或堅守自己保持緘默的權利。
現在在我的「Mingus 農場」兼咁仔店,只有手指頭數得出來的熟客會來留言。一方面是大勢所趨,其次可能也要怪自己學藝不精,口味極端,又抖不出好梗的包袱。我並沒有 ego 或 pride 多做興嘆感傷。
「種菜」四年,還好沒有人盜用我的農場。希望長年來這裡「偷菜」的有心客人,三不五時可以偷到對自己有益的養分。
寓教於「樂」: Smithsonian Folkways
唱片公司通常是收益為主的營利機構, 打著不考慮賣錢旗幟的廠牌有如鳳毛麟角。 Smithsonian Folkways是直接隸屬美國國家博物館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的廠牌, 其宗旨在於「強化(美國)人民與自身以及外來文化資產的接觸了解」(strengthening people's engagement with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at of others)。
狹義而言, 此處的唱片收集了非商業導向的美國民俗音樂, 如Tex-Mex (德州墨國邊境的混血樂), bluegrass, 南方民俗樂, 福音等庶民音樂。廣義來看, 它也試著透過與其他國族傳統音樂的對照交流, 來promote 的非流行、非全球化世界音樂流動。其目錄中頗有看頭的系列發行至少包括: African American Legacy Series(非裔美人音樂), Traditions Series (美洲拉丁樂), Central Asian Music Series (中亞音樂), Music of Indonesia Series(印尼音樂) 等等, 幾乎所有系列都附了一二十頁左右的詳盡解說, 每張唱片的製作都帶著增長見聞、以音樂環遊世界的積極目的, 因此這些精闢的解說內容都可以免費pdf 下載, 實在是一個人文歷史的大寶庫。
以 Traditions Series 為例的兩百張唱片為例, 收錄的居然有巴拉圭豎琴, 多明尼加山間手風琴歌曲, 墨西哥350公里以外的米卻肯(Michoacán)豎琴與小提琴的合奏團, 古巴鄉間宗教世俗混血音樂等等一些尚未被World Music 的流行商業機制收編的泥土香的異珍口味。 Central Asian Music Series 則有帕米爾高原的歌舞, 吉爾吉斯坦(Kyrgyzstan) 山間撥弦樂器, Sufi 傳統、烏茲別克共和國的Samarkand and Bukhara 「古典」音樂等。Smithsonian Folkways 廠牌的音樂都有試聽的服務, 可以提供購買前的參考; 甚至有些還附上DVD, 讓你可以視覺上也看到音樂在少數文化鄉土間流動背後的大自然與社會民情。
線上簡易版, 影音互動的 Folkways Magazine 也是相當值得閱讀的 food for thoughts。 許多的特別專題, 如兒童音樂, 德州邊境的conjuntos 傳統, Welsh 音樂等, 讓人可以進階了解需要被保護的、瀕臨絕種的音樂與文化遺產。Folkways Radio 則提供廠牌錄音catalogue 的隨機全曲播放, 讓我有時會掛在上面。有意願入甕的君子, 請珍惜這項當代網路的便利服務。
其首頁請按連結:Smithsonian Folkways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憤怒與田園詩
肯德基爺爺,不是只有賣KFC炸雞的那一位。對我而言,Bill Monroe 這位草根音樂的老將,才是肯德基的「無名」英雄。
在一次遠征的寬闊道路上,我曾經路過繞到 Corbin, Kentucky,炸雞山德斯爺爺的起點:Sanders Cafe 博物館。當我大啃手上的炸雞 drumstick 時,腦海裡的心象滿是Bill Monroe 的快速撥弦,和山野炊煙間的「喲得雷一低」。
經歷過 RCA Victor 的四零年代、Columbia的五零年代,Bill Monroe 像同鄉的炸雞爺爺一樣,在聲音廚房裡不斷研發bluegrass 口味的可能性。一下加入調製現在已視為草根樂必要配方的 banjo 與 mandolin,一下實驗融合較為 urban 味的手風琴。但要直到貓王翻唱他的"Blue Moon of Kentucky",美國才稍稍注意到搖滾與新鄉村正夯的具光燈之外的這位肯德基先生(當時才43 歲)。
除了上述的正式官方錄音之外,要了解 bluegrass 音樂是如何融入民間的 barbeque party、鄉間音樂走唱秀、群飆大會,就不能錯過 Smithsonian Folkways 所發行的《Bill Monroe and the Bluegrass Boys 現場系列》非正式錄音。
我們可聽見的,不但是1950s 與 1960s 年間,Monroe 個人的風格轉變,還有他個人所安排 speech 與音樂串場當中,如何表現 bluegrass 的三個社會原聲帶面向:批判不義現狀的憤怒,人與現世流轉的形上形下關係(宗教的入世性格),以及內省憂鬱的田園詩。與 Flatt and Scruggs, the Stanley Brothers, Jim and Jesse 等人(在美國時收藏了一些),在風起雲湧的政治60年代,成為運動學生在一般制式封閉的鄉村音樂之外,找到的一股民謠復興烏托邦清流。
五十年後的今日,在「高科技、低參與、無感覺」的今日聽來,有種回首夢已遠的味道。不管是政治社會的關懷與激情,抑或自己個人的美國夢,在Monroe的 picking parties 中,都只剩下飛揚於透光空氣中的、星塵般的火光鋒芒。
好想奔去星垂平野闊、沒有盡頭的 highway 上,開車狂飆,追逐滿天星星的黑幕。
Don'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man 。
在一次遠征的寬闊道路上,我曾經路過繞到 Corbin, Kentucky,炸雞山德斯爺爺的起點:Sanders Cafe 博物館。當我大啃手上的炸雞 drumstick 時,腦海裡的心象滿是Bill Monroe 的快速撥弦,和山野炊煙間的「喲得雷一低」。
經歷過 RCA Victor 的四零年代、Columbia的五零年代,Bill Monroe 像同鄉的炸雞爺爺一樣,在聲音廚房裡不斷研發bluegrass 口味的可能性。一下加入調製現在已視為草根樂必要配方的 banjo 與 mandolin,一下實驗融合較為 urban 味的手風琴。但要直到貓王翻唱他的"Blue Moon of Kentucky",美國才稍稍注意到搖滾與新鄉村正夯的具光燈之外的這位肯德基先生(當時才43 歲)。
除了上述的正式官方錄音之外,要了解 bluegrass 音樂是如何融入民間的 barbeque party、鄉間音樂走唱秀、群飆大會,就不能錯過 Smithsonian Folkways 所發行的《Bill Monroe and the Bluegrass Boys 現場系列》非正式錄音。
我們可聽見的,不但是1950s 與 1960s 年間,Monroe 個人的風格轉變,還有他個人所安排 speech 與音樂串場當中,如何表現 bluegrass 的三個社會原聲帶面向:批判不義現狀的憤怒,人與現世流轉的形上形下關係(宗教的入世性格),以及內省憂鬱的田園詩。與 Flatt and Scruggs, the Stanley Brothers, Jim and Jesse 等人(在美國時收藏了一些),在風起雲湧的政治60年代,成為運動學生在一般制式封閉的鄉村音樂之外,找到的一股民謠復興烏托邦清流。
五十年後的今日,在「高科技、低參與、無感覺」的今日聽來,有種回首夢已遠的味道。不管是政治社會的關懷與激情,抑或自己個人的美國夢,在Monroe的 picking parties 中,都只剩下飛揚於透光空氣中的、星塵般的火光鋒芒。
好想奔去星垂平野闊、沒有盡頭的 highway 上,開車狂飆,追逐滿天星星的黑幕。
Don'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man 。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週五食指躁動症候群
不知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症狀。一到週五,食指會蠢蠢欲動,click, click 地亂按,像螞蟻般本能地感應、尋覓著食物味道的軌跡。
許許多多的購物管道,也看準了假期之前花錢與資訊雙重焦慮的商機,趁機「空拋」許多特價、新品或限時限量的福音訊息,讓有此症狀的患者得到紓解的機會。平日,你可能不會理會這些 junk mail,不會去買一些爛股、古怪飾品、或不熟的現代曲目,不會去「點頭以上, 友人未滿」的網誌上留言。保守卻步不前的人,有時到了放假的臨界點,突然就勇敢冒險起來了。
快交稿、交報表的前一刻,往往是你最想吃甜點或麻辣鍋的時刻。
週五食指躁動症候群,不只侷限於虛擬世界與網路購物,也存於實體市場和現實裏行為模式。從錢包皮夾裏,抽出大鈔的姿態,似乎豪放了許多。平時斯文有禮的老張,突然就敢晃著食指,對女同事講起帶著暗示的冷笑話。每個人的發條似乎鬆了一點,容許自己的焦慮發作的空間也多了一點。
Click,沒想清楚就發生了。Click,能逃到了另一個世界。Click,就可以暫時實現自己當大爺、少奶奶的小奢華夢想。
下一秒,我將滑鼠一按,把文丟到網海裏,也得到奇妙的、emptying myself out 的解放。
Click。
許許多多的購物管道,也看準了假期之前花錢與資訊雙重焦慮的商機,趁機「空拋」許多特價、新品或限時限量的福音訊息,讓有此症狀的患者得到紓解的機會。平日,你可能不會理會這些 junk mail,不會去買一些爛股、古怪飾品、或不熟的現代曲目,不會去「點頭以上, 友人未滿」的網誌上留言。保守卻步不前的人,有時到了放假的臨界點,突然就勇敢冒險起來了。
快交稿、交報表的前一刻,往往是你最想吃甜點或麻辣鍋的時刻。
週五食指躁動症候群,不只侷限於虛擬世界與網路購物,也存於實體市場和現實裏行為模式。從錢包皮夾裏,抽出大鈔的姿態,似乎豪放了許多。平時斯文有禮的老張,突然就敢晃著食指,對女同事講起帶著暗示的冷笑話。每個人的發條似乎鬆了一點,容許自己的焦慮發作的空間也多了一點。
Click,沒想清楚就發生了。Click,能逃到了另一個世界。Click,就可以暫時實現自己當大爺、少奶奶的小奢華夢想。
下一秒,我將滑鼠一按,把文丟到網海裏,也得到奇妙的、emptying myself out 的解放。
Click。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我的孟德爾頌年(之五):黯暗之音
中提琴,對我一直有種特殊的魅力:她的曲目數量,大不如自家的手足。個性方面,不像大提琴那般濃郁厚實,也不似小提琴般如夜鶯高歌。舅舅不疼,姥姥不愛,音響與現場的樂團中也不見得可以清晰分辨的中提琴,散發著神秘之浮游暗香,與不可或缺的存在感。
這樣的黯暗之美,落到了「幸福的」15 歲少年 Felix 手上,會是何等面貌呢? 奏鳴曲式,與單純的年紀,固然對曲子的發展與繁複程度造成些限制。Mendelssohn 以 c 小調,開啟了一個讓人無限回首的小港口,空氣中飄著淡淡卻清晰冷颼的憂愁。誰說一定要大篇大論,大風大浪,才能觀照出人的情緒呢?
大部分的時候,我的心情不是Mahler 的耽美狂暴,Bruckner 的崇高天問,甚或 Mozart 的天真中的世故,而是接近Mendelssohn 的小家情趣與幽思。即使是置身於困局之中。
這樣的黯暗之美,落到了「幸福的」15 歲少年 Felix 手上,會是何等面貌呢? 奏鳴曲式,與單純的年紀,固然對曲子的發展與繁複程度造成些限制。Mendelssohn 以 c 小調,開啟了一個讓人無限回首的小港口,空氣中飄著淡淡卻清晰冷颼的憂愁。誰說一定要大篇大論,大風大浪,才能觀照出人的情緒呢?
大部分的時候,我的心情不是Mahler 的耽美狂暴,Bruckner 的崇高天問,甚或 Mozart 的天真中的世故,而是接近Mendelssohn 的小家情趣與幽思。即使是置身於困局之中。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不只是懷舊:DG 二十世紀經典系列
DG 這個黃標老廠,今年歡慶111 年的誕辰,近年來猛出大全集(卡拉揚交響曲, 布拉姆斯, 來年的蕭邦等),這陣子又有 DG 111的套裝CD與DVD,在實體唱片的萎縮期的情境中,繼續頌揚著黃色帝國的榮光。
我對 DG 最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些暢銷數字、大小獎項堆起的名盤,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二十世紀經典系列 」(20th Century Classics)。提到當代音樂的中價版唱片,當時Decca 有 Enterprise,EMI 有Matrix 系列,Phillips 有少數 Silverline Classics,提供了許多親近當代經典的選擇。反觀今日,大廠現代音樂唱片的沒落,景氣固然是一個因素;然而,這跟進入21 世紀口味卻愈趨保守的古典迷,也多少有關係吧。
記得那個年代,每次上台北,都會繞去辛亥路的經典唱片行。窮學生的我,望著三百出頭一張的DG當代經典,魔法一般地挺立在白色的架上。單色簡約,不使用名畫,幾乎沒有設計的設計,讓人特別想一親芳澤。當時每次只能湊出一兩張CD 錢的我,常會苦思半天。到底是要 Kagel 還是 Zimmermann,Lutoslawski 還是武滿徹? 每次拆開封套,挨湊在超爛的電腦喇叭旁的耳朵,等待著綺思妙想、微音巨響的雀躍心情,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目前還可能找的著的,要屬上面這張 Pollini 的 Schoenberg piano music了。大廠中,最近只有 EMI 還在發行當代音樂的中低價位CD系列,而DG 卻棄守了小眾的這個區塊,只能炒冷飯地 recycle 一些大師名盤。
如果有一天,黃標廠將這些「 二十世紀系列」以廉價大全集發行,我會跑步去訂它一套。似乎又是一個「也許沒有也許」的 impossible dream...。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萬佛朝宗
風雨總算停了,有種比寧靜更寧靜的感覺。
家事作完,抽出這張許久未聽的CD "Music At The Hanoverian Court: 1680-1710",當作背景音樂翻著書。穩健的韻律中,如沐春風的輕巧感,不由得想:「匈牙利樂團有如此高超的合奏技術,和寧靜致遠的安定感,真不賴」。仔細讀過解說,才發現,這個叫 Capella Agostino Steffani 原來是貨真價實,來自Hanover 的德國團。指揮Lajos Rovatkay 雖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出身,但音樂的養成訓練,卻是完全在德國。
音樂的部份,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德國音樂的混血實驗風,還是受到太陽王宮庭樂風為主的高盧(舞曲)影響,卻也另一方面開始追求義大利威尼斯歌劇所開啟的較自由曲風,尚未像 Bach, Telemann 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形式或巧思之美。
在此階段,多重途徑去了解 18 世紀在 late baroque 與 pre-classical 交界前後、各派別的百家爭豔,比起不停對 Mozart, Beethoven 同一曲目幾十個版本比較,似乎更有無窮樂趣。
這篇短文的重點不在於,我最近的「德國癖」有多嚴重。(事實上,近來一些帶來感動或懷舊的, 既非德國團, 也非德國音樂。)
而是,繞了好幾圈,常常會像蒼蠅般回到原點。在某個時間點,跟一個地方的緣分或連結,真是奇妙的一件事。
家事作完,抽出這張許久未聽的CD "Music At The Hanoverian Court: 1680-1710",當作背景音樂翻著書。穩健的韻律中,如沐春風的輕巧感,不由得想:「匈牙利樂團有如此高超的合奏技術,和寧靜致遠的安定感,真不賴」。仔細讀過解說,才發現,這個叫 Capella Agostino Steffani 原來是貨真價實,來自Hanover 的德國團。指揮Lajos Rovatkay 雖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出身,但音樂的養成訓練,卻是完全在德國。
音樂的部份,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德國音樂的混血實驗風,還是受到太陽王宮庭樂風為主的高盧(舞曲)影響,卻也另一方面開始追求義大利威尼斯歌劇所開啟的較自由曲風,尚未像 Bach, Telemann 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形式或巧思之美。
在此階段,多重途徑去了解 18 世紀在 late baroque 與 pre-classical 交界前後、各派別的百家爭豔,比起不停對 Mozart, Beethoven 同一曲目幾十個版本比較,似乎更有無窮樂趣。
這篇短文的重點不在於,我最近的「德國癖」有多嚴重。(事實上,近來一些帶來感動或懷舊的, 既非德國團, 也非德國音樂。)
而是,繞了好幾圈,常常會像蒼蠅般回到原點。在某個時間點,跟一個地方的緣分或連結,真是奇妙的一件事。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翻滾吧, 旋律 !」: 拿坡里學派的聲色媚惑
約莫自1720s 開始,整個18世紀的歐洲,遍地開花似興起對抗「對位複音」(counterpoint/polyphony) 的一場音樂政變。而義大利南邊的拿坡里學派,可說是其中的前鋒,這個以旋律的橫向變化發展、華麗實驗的花腔與galant 特質兼具的新風格席捲全歐各大城市,連當時扎根威尼斯的 Vivaldi 也倍感威脅,之後Mozart 鮮明的義式歌劇風格,也受到此學派的直接影響。
Domenico Scarlatti 雖是拿坡里出身,但一來曲風相較舊樣式,轉戰葡萄牙、西班牙之後的音樂生涯,才讓他的伊貝利亞風格 (Iberian style) 得到確定。這個學派最為代表的作曲家,還是明年將慶祝300歲冥誕的Pergolesi,最近 Abbado 才剛發行他最著名的〈聖母悼歌〉的新片。
這張〈拿坡里學派大提琴協奏曲〉,收錄了Porpora, Leonardo Leo, Fiorenza 和 Sabatino 等人的四首協奏曲,由斑馬牌的台柱之一 Chiara Banchini 帶領 Ensemble 415,Gaetano Nasillo 擔當大提琴獨奏 。此學派的弦樂器樂作品的光輝傳統與成就,和當地的樂器製作工藝與提琴超技高手的歷史密不可分。
Porpora 應該是其中最為前進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裡,與人聲 solo aria 不同的是,提琴的獨奏不只是「高高在上」空中飛人般的個人展技,另一方面同是有如同根生的orchestra 的 textile foundation 一部份。Orchestra 自身辛辣的速度動態變化與 solo 不停交錯牽扯,不甘於單純扮演伴奏的低調配角。
拿坡里學派建立的另一個藝術高峰,可見於它的歌劇與劇場音樂,閹伶女伶、台上與台下爭奇鬥豔的競技場。
德國女高音 Kermes 這張最新的DHM的"Lava",在一些快急板曲子的表現,與之前提過的Handel "La Diva" 專輯 (Berlin Classics) 比來彷彿判若兩人,證明此伶在表現上的可塑性。更讓人深覺,廠牌的錄音與藝術特質,及搭配的樂團的不同,居然可以如此改變一個音樂家的表現 !
幾次聆聽下來,才漸漸習慣 Kermes 的新風貌。跟德國樂團與製作時是清純高貴的夜鶯,伴奏樂團換成狂氣的 Le Musiche Nove (義大利成員為主, 曾與Bartoli 多次合作),搖身一變成為帶金屬味的「電眼小惡魔」,在旋律線上走鋼索、跳躍翻滾。慢板時,又精細地玩弄「漸強漸弱唱法」的手法 ( messa di voce : 長氣停留同一個音, 展現漸強或漸弱都不影響音準的技術, 如第七軌),或歌唱線條的優雅與妸娜風姿,十九世紀 Bel Canto 的唱法,真正的老祖師爺或在這些曲子裡。
這兩張唱片的聽下來,可以清楚感受,拿坡里學派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不管是聲樂或器樂協奏,拋開 opera seria 當中的端正道學。砍掉厚重和聲的枷鎖,其情緒化的語彙、更戲劇性的衝突,都可聽到「新派」的魅力。
訂閱:
文章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