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貞潔與肉慾之掙扎:Orff 的一分五十秒

orfpopp


















Orff 的布蘭詩歌,若取一瓢飲,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部份? 芭樂到不行的開頭「命運女神」(O, Fortuna)? 飲酒歌 In taberna quando sumus? 慾火焚身的 Veni, veni, venias?

現在的我,會選擇一個女子的擺盪於貞潔與肉慾間的告白(In trutina) 。對我而言,是一分五十秒的天堂。人生的最後時刻,如果腦際真會閃過浮光掠影的影片,我希望這段音樂,一併剪接在裡面。

In trutina mentis dubia,
fluctuant contraria,
lascivus amor et pudicitia.
Sed eligo quod video,
collum iugo prebeo:
ad iugum tamen suave transeo.

In my hesitating feelings,
wanton love and chastity
oppose each other on the scales.
But I choose what I see,
and bend my neck to the yoke:
such a sweet yoke to which I submit.

我心踟躕
淫蕩之愛與貞潔
在天平的兩極拉扯
我且選擇眼前之物
昂頸迎向我的枷鎖
多麼甜蜜的枷鎖! (中文自譯)

在那時刻,我會希望是哪個版的女聲呢? 很抱歉,Jochum 戴花名盤的 Janowitz 在本曲落選了。我貪心地有三個選擇:Elfride Trotschel (Jochum mono, DG) 脆弱感與愛之喜的微笑。Jutta Vulpius 堅毅,令人心安的雍容氣度(Kegel, Berlin Classics) 。Lucia Popp (de Burgos, EMI) ,取其「無邪氣」之昇華氣質。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虔誠私語:Karl Suske的藝術(之二)

bash













巴哈無伴奏,在傳統的詮釋裏,美學上音樂上,是肉身與自然及形上的對話,如同一種禱詞。

Suske 這個歷時六年才完成的80年代全集,流利、端正,無添加無謂的凌厲或斷奏之accent ,因此自然淡泊。Suske的快板,句法剛正, 不一味追趕速度,慢板時有凝固時間的漫步感。希望可用Bach連結庭園造景、雕刻建築、現代舞蹈、電影戲劇、日本歌舞伎表演、冰上芭蕾的人,並不需要Suske的版。

我心目中的巴哈不該過度借用戲劇原則,擾動你的心神。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我想會有人覺得這樣的典式過於低調、嚴整,某些段落缺乏流動。我的直覺,喜歡這樣「不多加詮釋的詮釋」的人,應該並不多。

可能是聽了他的Bach 協奏曲後,對於這樣的樸質風格已有準備。 這次聽無伴奏時,沒有樂團的支持,Suske更進入某種communion的狀態,我們像是無意聽到「不足為外人道」的私語。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相忘於江湖:Karl Suske的藝術(之一)

bac













聽協奏曲時,你是聽樂團,聽指揮,聽獨奏家,還是曲子整體?

聽多主流唱片的一個問題在於,造成我們對協奏曲曲目的迷思或癮。不是過度強化獨奏與樂團,以及指揮意志與樂念的對抗(A against B),就是讓指揮與樂團淪為幫明星獨奏者伴奏墊底的僕人(A above B)。

我們只有這些選擇嗎? Karl Suske 加 Masur/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這個組合,灌錄的Bach 和Beethoven violin concerti,提供了我們第三條路徑的可能: A = B 。

1977年至2001年間,Karl Suske 一直擔任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的首席,這個團本就以合奏的整齊俐落,音色的相近平衡著稱。身為首席的Karl Suske與樂團,在這些曲子裡,有如魚得水的和諧,獨奏家與樂團的音色走向一致,蛻化為樂團的一部分身,若即若離。比起你一般熟悉的版本,或許少了競爭味道的刺激、獨奏的個人show-off,卻一定能讓人感受和鳴與「協奏」的同色近膚感。

我必須要指出,這個典範不代表這些曲目的絕對詮釋,也不是所有的協奏曲都一定適合這種approach。至少用在古典時期與之前的協奏曲,也包括Mendelssohn的小提琴協奏曲,應都有一新耳目的啟示。

另外,以cd 聽來,錄於1977-78年的 Bach 的協奏曲,稍嫌嚴謹凝重了些。同是去浪漫化、去過剩的個人主義的作法,有時我會希望聽到些許優異的古樂派中,含光的愉悅與彈性的Bach。也許也是後期與樂團的合作默契更為成熟精練,1990年的貝多芬裏的Suske 多了點自在與leg room。錄音也是以後者較為傲岸,音樂廳的堂音迷人自然。

最後,我有個小小的希望,blog 的讀者不要盡信我的文字。把我的想法,當作是當今品味外緣的一種實驗、 一種選擇 。就像高竿的企鵝指南樂迷讀者,應可以自己找出某個樂評的個人品味,觀照出其框架與主觀傾向,再依照自己的preference,去對這些意見作加減乘除。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Sanderling.一隻小小鳥

sand
不是才剛剛揮別 Kurt Sanderling,咦? 這篇文又跟大師有關嗎? 其實,內容無關音樂,根本與「人」無關,只是一隻剛好英文也叫做Sanderling的三趾鷸 。把字拆開來看:sander 取其喜棲砂濱之地之意;ling 泛指可愛的小東西、小生命。

音樂雖美,自然裡種種生生不息的萬物百態,更值得我們駐足關注。

又一張Man in Black 的牢房走唱秀,在北國

jc














一直在遲疑,接下來是要聊東德古典,南方鄉村,西岸爵士,還是北國原聲帶?

最後,選了這張在北國牢房現場表演的南方鄉村。

最近選片的運氣算不錯,Karl Suske的巴哈無伴奏深得我心,Pischner的Goldberg Variations 也讓人暫時忘卻Glenn Gould。連沒啥信心的,由鄉村界四巨頭Willie Nelson, Johnny Cash, Waylon Jennings, Kris Kristofferson ,於1990年發的CBS專輯" Highwayman 2" 都有幾首傑作可聽。

今天介紹一張Man in Black 的1972年錄製的監獄走唱秀,地點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這是他第一次在美國境外的監獄演唱,1968與1969年的兩場本土的監獄音樂會,已經是過度有名的經典;去年Sony 趁這場瑞典Osteraker 現場35周年,順勢推出cd 紀念盤,還加上之前黑膠未發的12首bonus tracks。光是這樣即是很大的賣點,但讓我下定決心的,是Carl Perkins 這位沒能成為貓王的rockabilly legend 在這裡頭兩首插花之作。

至於音樂,可是單純的嚇人。Johnny Cash 有名的兩音boom-chicka-boom 招牌節奏,幾乎占據多數曲子。但音樂的感染力,樂手的idiomatic playing,Cash 的唸歌說書,還有脆弱的(vulnerable) 低音部vocal 顫音。垂吊著孤單, 疏離, 失去, 罪與罰, 救贖等包含人類生存情境諸態的歌詞,都保持與監獄系列前作一樣的高水準。

對鄉村音樂有「俗擱有力」成見的朋友,大可以跳過不考慮。不過,只聽過Kenny Rogers 與Dolly Parton的人,可惜會失去了接觸真正經典鄉村樂的好機會。

我對country 的感情來自一位白天念哲學,晚上酒吧走唱的鍵盤手南方好友。拜他之賜,我常去聽他的現場,度過了許多愉快的聆樂、辯論、酗啤酒的夜晚。Here's to you, Andrew! 有機會,再介紹他十多年前介紹給我的 Hank Williams, Patsy Cline, 和Merle Hagaard。

下圖為本片LP的黑白封底,十分後現代風。好像伯格曼的電影裡,冒出貓王這號人物一樣 out of place。
ok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Abbado 新發行預告(日盤)

moz
Abbado 的粉絲請照過來,日本Universal將於六月底發行三套Abbado的新錄音:包括Beethoven的交響曲現場全集(2001年二月Berlin Philharmonic 於羅馬演出音樂會與2000年柏林現場),帶領年輕樂手自組的Orchestra Mozart的Mozart 交響曲第29, 33, 35, 38, 41號,以及2007年十一月與義大利小提琴家Carmignola 合作的Mozart Violin concerti 全集(詳見日本HMV網站)。

Martin 兄自DG網站轉來的情報顯示,國際版應該指日可待,台灣的粉絲大可靜心地等。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雲遊四海老仙角:Sanderling的藝術(之五)

bruk










1977年,Sanderling 65 歲,他毅然辭去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的首席指揮一職,打算雲遊四海,開始他的音樂事業的第三春,遊走於國際的客席指揮舞台。自1980年起,他與英國的愛樂開始密切的合作,還灌錄了Beethoven的交響曲全集。這套全集, 我尚未擁有, 請樂友們自行補充自己的看法。

[ 2010 年編註:這套Beethoven 全集已收到,但評論時機未到。]

2002年,年屆90的他,雖然身體依舊健朗,卻毅然決然地決定走下伴隨他70年之久的指揮台,見好就收。他選擇與Casals不同的路,保留自己與音樂的最後尊嚴。

今天介紹一張他在87歲,與「Celibidache的樂團」SWR Radio-Sifonieorchester Stuttgart 所合作的Bruckner 第七號交響曲現場 (Hanssler)。Stuttgart 有先天良好的Bruckner 音色組合體質:精準但有可塑性的弦樂,溫暖而偏暗的銅管。弦樂群的「龐大與層次」,一向是Sanderling的強項,一開頭的弦樂築成的超長旋律線的歌詠,帶領我們走入幽玄峗峻的山林之間。穩健的控制,一點都聽不出主舵指揮的,是一位87歲的老翁。

速度的設定,像他的Brahms 一樣偏慢,但絕沒有像Celibidache那打太極的步調。就這兩位作曲家的narratives 特質和Sanderling 想讓聽者恣意地觀照沿路景致的設計而言,留一些讓長的樂句,可吐納的空間,是正確的選擇。我還沒機會與Klemperer, Bohm 這兩個「經典版」作比較。我選擇暫且保留Sanderling極晚期,這個extended meditation 所給我的,耿直入世的「生之慾」感動。

這個系列暫時要告一段落,日後如還有這位大師的好片入庫,會隨時再聊。

大師今年96歲了,不知現在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安享他的最後時光?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Don't Judge a Disk by its Cover:請勿走寶

dresd







別因為Laserlight這個廠牌毫不起眼的外貌,讓你錯失了這張讓人心曠神怡的「田園」。

原本是為了Sanderling/BSO這個 live 版的貝五,買下這張低價片的。當然,我對這個命運沒有失望,Sanderling的工整形式所蘊藏的暗勁雄渾,以及層層推演至終,逐漸built up 的momentum,仍然令我感佩於心。

只是,我被後頭「田園」鎮住的驚喜,更為強大。Kegel 與Dresden Philharmonic,走的還是less is more的基調,其強項在於固如金湯的聲部與節奏控制裡,充滿自發性的樂句流動,與高貴純淨的氣質。本版是最近所聽過,最傾心也清新(refreshing)的一種「臨清流而賦詩」,山水畫般的田園。

P.S. 雙木林好像沒有進這套Kegel在1982-83錄製的Beethoven全集(美國Laserlight 系列, 或Capriccio版),只發了這張單片。有意直攻全集的朋友,可考慮網購。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政治聯姻/音?:Sanderling的藝術(之四)

Pisch
















Hans Pischner,何許人矣? 你沒聽過的這傢伙可有些來頭,大鍵琴家/管風琴家兼音樂院教授,不玩音樂的時候,還擔任過東德文化部部長。1960年代,他與Kurt Sanderling 在Eterna 廠灌錄了Bach的harpsichord concerti 的大部分作品,目前我只能找到這張只收了兩首BWV 1052與1053 的CCC版CD(Edel)。

Pischner的風格,不像側標所說的「爆出了震懾天地的氣勢」 ,琴音凝聚而不過厚重古板,結構嚴正,屬於聲部獨立清晰的「即物主義」一派。Bach的這些協奏曲,本來就只有弦樂伴奏。Sanderling 梳理弦樂聲部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在銳利的穿透力道中透著水母身軀般透明的光,這是近來從他多時期不同樂團錄音聽出的一點小心得。

即使是同是大樂團風的巴洛克,在Karajan 一些錄音中黏成一團的弦樂群(generalized monolithic mass string ) 與時而近抑揚格的heavy accent,相對Sanderling 的工整、明晰、與不拖泥帶水的雄辯力,完全是不同世界的聲音與藝術觀。

巴哈的阿波羅式的美與力,被銘刻在這些珍貴的唱片裡。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無產階級的拘謹魅力:德奧交響樂廉價全集的一種吃法

kegelBee














衷心推薦這樣的package 組合:跨廠牌蒐集國立德勒斯登樂團(Staatskapelle Dresden)及萊比錫布商管絃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這兩個數百年老團的德奧交響樂全集! 多數為廉價版的價位,不會讓你傾家蕩產,市面上也容易找到,也不會讓你爲了版位音質苦於奔命,除非你是無可救藥的發燒金耳朵。

Staatskapelle Dresden:
Beethoven (Blomstedt, Brilliant)
Brahms (Sanderling, BMG)
Schubert (Blomstedt, Edel)
Schumann (Sawallisch, EMI)
Bruckner (Jochum, EMI)
Strauss Orchestral works (Kempe, EMI)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Beethoven and Schumann (Konwitschny, Edel)
Bruckner (Masur, BMG)

入門者,可以享用它體質健康的音樂處理,安心欣賞這些masterpieces的音樂本質。資深樂迷也可藉此作為舊德奧之聲的入門磚,領悟布魯克納式的「一杯水, 一撮灰 」的音樂LOHAS哲學。如同「全球化」這個標籤往往代表的霸權論述,「東德 」不算德奧? 這個「非自由」體系所保護生產的「老德式」音樂,在某個「黑暗時期」,被柏林、維也納、慕尼黑所代表的所謂正統德奧之聲排除在外,是十分弔詭的現象。

當然這些指揮或詮釋,不能代表音樂真理的最終一言(last words on musical truth),但可以供你對照反思Karajan, Bernstein, Furtwangler 等大帝國的音樂面貌。這些主流曲目錄音,也是讓你更進一步接近東德音樂之聲的鏈結開端。若合你的胃口,你可順勢直攻其他東德系管絃樂的東西:如Konwitschny , Kegel , Sanderling , Suitner , Rogner 等指揮,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Dresden Philharmonic 等樂團。(請參閱Hubert 兄努力經營的部落格。)

說到這邊,拜Hubert 兄的影響,一堆Leipzig, Dresden, BSO 錄音雖還沒聽完,也會持續注目這個體系。然而,我已經看見另外旅程的起點了。Mingus 總是喜歡「離開」(leave-taking)與「抽離」(moving on) 的具體意義。

下一次的目的地,會是哪裡呢? 美國的bluegrass? 中東如阿富汗的罕見民樂? 堂吉珂德的西班牙? 梅湘的人鳥合一? 我期待渴望新的疆域所 promise 的啟發。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國立德勒斯登樂團之顛峰:Sanderling的藝術(之三)

sanB













原本預計Kurt Sanderling 的連載只寫個三部曲,沒想到欲罷不能。最近越聽下去,越覺得需要一定的篇幅,才能還原這位大師的藝術的諸多面向。今天只介紹他與Staatskapelle Dresden 於1971至72年灌錄的這套Brahms 交響曲全集。1964-1967間,Sanderling 曾擔任此團首席指揮,從這套唱片聽來,合作起來的默契不在話下。手邊的cd 版本,是如上圖所示的1990年Eurodisc 舊美版。

今晚淋浴後,小老大也很配合地很早入睡,讓我在定稿之前可以再聽這兩個星期來的第三遍。先說這個全集的特色:首先是「渾然天成」的自然,沒有過剩的表情造作。這樣的approach不大容易在第一印象就討人歡心,需要多點時間來聽到其韜光養晦的深度。緊實雅緻的肌理,各聲部間音色完美融合的魅力,都是這個四百餘年老古董的特異內功。另外很珍貴地,這個樂團還保留了老德式稍晦暗卻溫暖的銅管與木管與獨特抖音與色彩(例如第一號第四樂章)。

第一號交響曲的opening ,常會變成一些指揮的致命傷,冒頭由定音鼓帶出的tutti 如果在此力氣用盡的話,後面就會有反高潮的危機。Sanderling 的開頭,可說像凡人走路(pedestrian),沉穩有餘、平凡無奇。但就像Boulez 的 Zarathustra 一樣,真正引人入勝的,是後頭精心營造的好戲。

第二樂章,是風雨後的寧靜。不像一些指揮刻意強調這兩個樂章的戲劇落差,Sanderling 的慢板的感人,不來自於對立原則,而是樂念的鋪陳延續。在第一樂章中,早已涵蓋寧靜與和諧的種子。對這個曲子,我另一個要聽的極重要段落是,第四樂章前半所經歷的的混沌與抑鬱之後,法國號的出場,能不能如撥雲見日般感人肺腑,noble and spiritually affirmative?後頭隨之而來的長笛,有無撫慰人心的癒療氣質?在這些層面上,Sanderling與他的樂團,都以極高的成績通過這裡的試金石考驗。在這之後一直堅持到coda的部份,Sanderling 才終於完全放開速度,快意地衝向最後的終點。

略顯沉悶的第二號,我不打算多做著墨,這應該是這套唱片稍弱的地方。但是,Sanderling 在細緻音色與管弦樂層次的爬梳上,仍有可觀之處,最後樂章也有高潮式的凱旋。第三號如果算是Brahms的「英雄」,Sanderling所代表的是一種寬容大度的雄性氣質,並非是皢勇好戰的武士。在大師的棒下,Andante的欲言又止與溫潤氣度,即使有名絕美的「遣悲懷」 第三樂章,也不能搶盡它的鋒頭。這邊所聽到的Poco Allegro 樂章,並無病態的憂鬱,追求聲部融為一體,淡泊精焠的昇華美。

第四號,應該是這個全集的高峰。在Hubert 兄那聽到的Eterna LP還是比較傲岸,尤其是弦樂群的規模,不過CD上的表現已經可以讓我充分聽到Sanderling所帶出的浴火重生(catharsis) 的後悲劇境界。尤其最後樂章的Passaglia 變奏體樂段裏,聽過的版本裡,沒有一個版能取得精準與exuberant energy的完美平衡。Sanderling 的指揮,鮮明點出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小提琴falling thirds與rising sixth 的交替,為整個曲子和聲基礎,最後這個主題返回時,木管群與提琴的對話的texture 上,嶄露著極精美的coloring design。

Capriccio 廠牌還發行了一套Sanderling更晚年與子弟兵BSO灌錄的全集,可惜遍尋不至。有幸擁有這套二度錄音的朋友,可以聊聊自己的想法。

每次細聽Brahms 的全集,都彷彿一場精神靈魂的大戰役。這回Dresden版Sanderling所導覽的旅程,並不讓人精神耗弱或neurotic ,反倒感到極大的踏實與平和,像是走入漫無邊際的幽深山林之間。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一個猶太人在東柏林:Sanderling的藝術(之二)

BsoSand















Kurt Sanderling 指揮生涯第二階段的重心,大多集中在東德,柏林圍牆也象徵性阻斷了他在西方的名氣與影響。俄國高層將當時已經48歲的Sanderling派遣到東德,一手整頓將柏林愛樂視為假想敵的 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1960-1977)。

在BSO樂團的時期,1961年柏林圍牆的建置,使得BSO失去三分之二居住在西柏林的團員,甚至落得只剩下28人的窘境。但在Sanderling 的領軍之下,樂團很快重新恢復生氣活力,重整紀律,進入一個嶄新的全盛期。更值得慶幸的是,他終於可以擺脫「暴君」Mravinsky 的陰影,全心致力於自己的音樂視野。

與BSO的錄音,大多半集中於Berlin Classics 這個廠牌。但Harmonia Mundi 於2002年,發行了紀念BSO成軍五十週年的五張套裝cd (國內由上揚代理)。其中十分珍貴地收錄了樂團成立50周年,將近90歲的Sanderling 所指揮的慶典音樂會現場,曲目包括與Brahms的海頓主題序曲,內田光子合作的Mozart 24號剛協,與Schumann第四號交響曲。這套cd 還收錄了BSO1966年到1972年的一些精華演出,如Schubert 第二號,Shostakovich 第五和第十號交響曲(後者由David Oistrach 大歐指揮),Sanderling 與大歐Oistrach 共演的Prokofiev concerti 與Stravinsky violin concerto,與小歐共演的Shostakovich 第一號 violin concerto等曲目。

前文已經介紹過Shostakovich 第五。在蕭氏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裏,小歐的琴音不像老爸一樣渾厚,表現「現代味」較重,屬冷冽一派,與Sanderling精準與建築式的設計十分契合。大歐所演繹的三首協奏曲,也因指揮與樂團緊緻的音樂線條所影響,比起他同曲的其他錄音,呈現較quicksilver般的靈巧與流動。

2002年的現場音樂會,Mozart 的剛協在開頭序奏就可以聽出,Sanderling 大骨架雄渾的威風凜凜。當Uchida 較為纖細秀婕鋼琴的進場之後,他也能亦步亦趨地配合。整個演出的基調,仍屬於雄性貝多芬式,而非屬小家碧玉風的Mozart。Schumann第四,是一次out-and-out excursion,展現了外弛內張的奔放熱情,同時帶出此曲循環曲式的原型,這也是所有我聽過舒曼第四版本裏,最具貝多芬氣質與能量的版本。

老大師把畢生累積起來,許多想說的話,都放在這闕形式不盡完美的舒曼裏了。

對Sanderling 的指揮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可參照下列的網站的discography,這是目前我所知道最為詳盡的一份錄音清單。下次我將介紹他在東德時期的其他錄音,包括極品級的Brahms symphonies。

Kurt Sanderling 的錄音discography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一個東德人在列寧格勒:Sanderling的藝術(之一)

rach














像許多在東德體制活躍的音樂家一樣,Kurt Sanderling (1912--), 是一位被主流樂界所低估的德國猶太裔指揮家。

他的音樂事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自1936 年起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至俄國,之後與Mravinsky 共同帶領 Leningrad Philharmonia 的發跡時期(1942-1960)。我對他的錄音的介紹,將不完全侷限於三時期的斷代順序。

剛在俄國起步時,他必須面對言語及文化差異的問題,一路走來相當辛苦。根據DSCH(Shostakovich 期刊) 的訪談,這時期的流離失所,陪著他走過艱辛的第一部當代作品,就是Shostakovich的第五號交響曲。我認為Harmonia Mundi 所發行的Berliner Sinfonie-Orchester套裝裡的版本(1966年錄音),有一種別的版所沒有的浪盡人世後的昇華與透明感。最後急板的樂團紀律,能量momentum,與柔軟樂段的神奇結合,可說是一個錄音史的小小的奇蹟。

對於最後一首交響曲第15 號,指揮此曲高達80餘次的Sanderling,也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沒有任何一部蕭氏作品比這首交響曲更為「極端地可佈與殘酷」(radically horrible and cruel),這是一首「攸關孤獨與死亡的驚懼作品」(a horrific work about loneliness and death)。第一樂章描繪的"沒有靈魂"(soullessness)的蒼白意境,在他兩次的錄音中皆被淋漓盡致地呈現(Berlin Classics 與Erato)。

關於這首曲子的「病態」,Sanderling用一個極為強烈的意象來描述:「我總會聯想到醫院裡的加護病房:一個病人身上佈滿儀器裝置,螢幕上顯示了心跳與腦部活動的逐漸停止,一陣激烈的抽慉痙攣之後,一切終止。」

他的俄國作品裏,除了Shostakovich所蘊含哲學深度之外(與BSO合作的五首交響曲可見Berlin Classics系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Leningrad 愛樂合作, DG發行的Rachmaninov第二號交響曲,與夾在mono版MravinskyTchaikovsky後期交響曲cd set 裡的第四號。

尤其是Leningrad愛樂因巡迴演出之便,在1956年五月錄於柏林Jesus-Christus-Kirche的拉二交響曲,是個人覺得此曲中最有泥土味,有大部格局、又兼顧sentiment 與sensitivity 的一次解讀。有了這個「搏真情」的mono 版,Previn 過於賣弄感傷的「電影配樂」EMI 版,就可以棄之於溝渠了。只是這張大花版的cd已不好找, 有心收藏的樂友需要下點功夫。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