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Pischner,何許人矣? 你沒聽過的這傢伙可有些來頭,大鍵琴家/管風琴家兼音樂院教授,不玩音樂的時候,還擔任過東德文化部部長。1960年代,他與Kurt Sanderling 在Eterna 廠灌錄了Bach的harpsichord concerti 的大部分作品,目前我只能找到這張只收了兩首BWV 1052與1053 的CCC版CD(Edel)。
Pischner的風格,不像側標所說的「爆出了震懾天地的氣勢」 ,琴音凝聚而不過厚重古板,結構嚴正,屬於聲部獨立清晰的「即物主義」一派。Bach的這些協奏曲,本來就只有弦樂伴奏。Sanderling 梳理弦樂聲部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在銳利的穿透力道中透著水母身軀般透明的光,這是近來從他多時期不同樂團錄音聽出的一點小心得。
即使是同是大樂團風的巴洛克,在Karajan 一些錄音中黏成一團的弦樂群(generalized monolithic mass string ) 與時而近抑揚格的heavy accent,相對Sanderling 的工整、明晰、與不拖泥帶水的雄辯力,完全是不同世界的聲音與藝術觀。
巴哈的阿波羅式的美與力,被銘刻在這些珍貴的唱片裡。
沒想到大人已進入CCC的區塊,我還以為您要飛躍柏林呢?
回覆刪除"銳利的穿透力道中透著水母身軀般透明的光"
這個形容真好,我有同感,只是要想到這檔形容詞也太厲害了~~
卡老的錄音本來就黏成一團,晚年還大搞剪接,我想再多活個幾年搞不好也來玩電子混音~~
東德與西德的錄音,真是天壤之別......
還不急著跳開, 好山好水, 無妨多停留一會。
回覆刪除CCC的其他好東西要問你了。
我也不算全然「反卡」一派, 事實上, EMI愛樂時期的一些錄音還不賴。我有一張這時期mono的貝五與貝六, 一直有好的印象, 上個月聽過一次, 這次錄音有相對的節制與能量感, 弦樂也不至於過強過糊。
只是覺得卡老「名不符實」的時候還滿多的。或者應該說, 「少卡」天地寬, 其他的美好選擇無處不在。
Pischner是否是跟大歐合作Bach violin sonata那位?
回覆刪除沒錯, 這張Bach應該沒cd, Arwen兄是黑膠吧。不知你對他搭大歐的Bach, 感覺如何?
回覆刪除我的是黑膠, 但是可能因為版位不佳, 聽起來很奇怪, 遠不如我的其他版本, 如Supraphon, Archiv,...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