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 Sanderling 指揮生涯第二階段的重心,大多集中在東德,柏林圍牆也象徵性阻斷了他在西方的名氣與影響。俄國高層將當時已經48歲的Sanderling派遣到東德,一手整頓將柏林愛樂視為假想敵的 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1960-1977)。
在BSO樂團的時期,1961年柏林圍牆的建置,使得BSO失去三分之二居住在西柏林的團員,甚至落得只剩下28人的窘境。但在Sanderling 的領軍之下,樂團很快重新恢復生氣活力,重整紀律,進入一個嶄新的全盛期。更值得慶幸的是,他終於可以擺脫「暴君」Mravinsky 的陰影,全心致力於自己的音樂視野。
與BSO的錄音,大多半集中於Berlin Classics 這個廠牌。但Harmonia Mundi 於2002年,發行了紀念BSO成軍五十週年的五張套裝cd (國內由上揚代理)。其中十分珍貴地收錄了樂團成立50周年,將近90歲的Sanderling 所指揮的慶典音樂會現場,曲目包括與Brahms的海頓主題序曲,內田光子合作的Mozart 24號剛協,與Schumann第四號交響曲。這套cd 還收錄了BSO1966年到1972年的一些精華演出,如Schubert 第二號,Shostakovich 第五和第十號交響曲(後者由David Oistrach 大歐指揮),Sanderling 與大歐Oistrach 共演的Prokofiev concerti 與Stravinsky violin concerto,與小歐共演的Shostakovich 第一號 violin concerto等曲目。
前文已經介紹過Shostakovich 第五。在蕭氏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裏,小歐的琴音不像老爸一樣渾厚,表現「現代味」較重,屬冷冽一派,與Sanderling精準與建築式的設計十分契合。大歐所演繹的三首協奏曲,也因指揮與樂團緊緻的音樂線條所影響,比起他同曲的其他錄音,呈現較quicksilver般的靈巧與流動。
2002年的現場音樂會,Mozart 的剛協在開頭序奏就可以聽出,Sanderling 大骨架雄渾的威風凜凜。當Uchida 較為纖細秀婕鋼琴的進場之後,他也能亦步亦趨地配合。整個演出的基調,仍屬於雄性貝多芬式,而非屬小家碧玉風的Mozart。Schumann第四,是一次out-and-out excursion,展現了外弛內張的奔放熱情,同時帶出此曲循環曲式的原型,這也是所有我聽過舒曼第四版本裏,最具貝多芬氣質與能量的版本。
老大師把畢生累積起來,許多想說的話,都放在這闕形式不盡完美的舒曼裏了。
對Sanderling 的指揮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可參照下列的網站的discography,這是目前我所知道最為詳盡的一份錄音清單。下次我將介紹他在東德時期的其他錄音,包括極品級的Brahms symphonies。
Kurt Sanderling 的錄音discography
Hello, 這套CD我也有,雖然還沒有拿出來聽。看來值得花點時間挖出來好好欣賞呢。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好個「極品級」!K. Sanderling的布拉姆斯交響曲(RCA),也是我最欣賞的版本。始終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最能跟我產生共鳴。很期待您的精闢分析與美麗文字能夠趕快出現。感恩。
說來慚愧,這套䍄我也有呢,不過站衛兵很久了,記得聽完大歐的協奏曲後就甚少拿出來在聽,是應該拿出來溫習一下。
回覆刪除感謝兩位的留言。
回覆刪除有點收藏的樂友總是有「好音樂太多, 時間太少。」(so much great music, so little time) 的窘況。
我也是在Hubert 兄那裡重聽了Eterna 黑膠版的Sanderling Brahms第四, 才回頭注視這位大師, 及這套被埋沒在Furtwangler, Celi, Giulini, Bernstein, Karajan等主流全集川流裏的這一套「珠玉深藏」的Brahms。
之前我知道他的美好, 但過盡千帆後, 才看到他真正的偉大與格局。
原來柏林交響樂團是他的子弟兵。
回覆刪除我只聽過這張http://www.hmv.co.jp/product/detail/2594619
加上前年的印象,我猜dresden會是很適合他的樂團。
極品的布拉姆斯..
真期待下一篇的介紹
這套按您的提示去找,結果還是找不到!
回覆刪除我想,網路資訊真是太發達,我自己造的"口業"頗深,
最後害到自己無片可買,嗚呼~~
殘念...詳情請收emai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