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幾乎不買, 斷斷續續看Gramophone 雜誌近二十年的讀者的我, 想表達一下個人的淺見。個人還是覺得, 一年一次Gramophone的「年度大獎」, 與當期雜誌的各專欄與內容, 必須稍作切割了解。我無意去擁護這本英國口音稍重的雜誌, 只想還原一些音樂面向的全貌。
「年度大獎」的部分, 自然很難脫離商業機制與英國觀點的侷限, 有時連參考價值都說不上。但所謂的「英國觀點」, 個人認為若單單以「宣揚國威」的愛國主義來看, 可能過度簡化一些核心的問題。因地緣之便, 英國的樂評與聽眾, 自然有最多機會去親炙本地音樂家與作曲家的機會, 也較能深入體會演繹或音樂口味上的地方特色(local color) 及其淵源。就像我們對台灣的職業演奏家與指揮, 也會因為接觸了解他們的approaches, 而多些支持, 這並不表示我們單單是因為愛國或狹隘的「敝帚自珍」, 而去喜歡呂紹嘉或傅聰。
至於Gramophone雜誌的內容, 除了一些主流藝人/唱片的介紹之外, 事實上有它相當多元與精闢的地方。以下單就去年十二月號為例:
1) 光是廠牌的選擇, 讓人眼花撩亂: 撇開北美版每月特闢的特刊supplement (介紹北美的小廠唱片如Cedille, Crystal Record, Innova, New World等。 嘿, 美國不只有Telarc, RR, 或RCA)不談, 罕見歐陸唱片label的可怕數量有時甚至佔樂評的1/4到1/5。除了台灣少數引進但品項不齊的Alpha, Analekta, Fuga Libera, Hanssler, Darbringhaus und Grimm, 還有一大票聽都沒聽過的廠牌新錄音, 例如Accent (La Petite Bande的Bach SACD兩套), Piano 21(專出Cyprien Katsaris的錄音), Carus (Stuttgart 巴洛克室內樂團的Bach b minor mass), Dux (Symanowski的鋼琴與雙鋼琴曲), Dacapo(丹麥廠的Nielsen管絃樂sacd)...不勝枚舉。
單以介紹這些在國內(甚至日本)根本見不到的唱片一事, 尤其是古樂, 聲樂, 與當代音樂, 就是功德一件。以variety 與diversity來看, 我所知道的其他古典雜誌皆望塵莫及。五十位以上, 專業分工的樂評陣容, 也比某些雜誌少數幾位樂評壟斷的唱片評論來的百家爭鳴, 有意思多了。
2)某些專欄的深入與多元性: "Soundbites"裏介紹了Wagner送給Cosima的聖誕禮物Siegfried Idyll的始末; "The Gramophone Debate" 試著重新定位指揮Solti, "Reputation" 裏介紹了Verdi欽點的奧泰羅男高音Tamagno與此歌劇的考據。'Musical Journeys' 則大大批評修理了英國導演/莎劇演員Kenneth Branagh的歌劇電影「魔笛」(不見得一味偏袒自家人)。
3)DVD與音樂書籍類的評論: 此期評論Ivory Classics發行, 介紹Earl Wild生平, 長達六小時的雙dvd; Henze的歌劇「孤寂大道 」, 愛爾蘭男高音McCormack的藝術(4cd+1 DVD)。書籍方面, 有Grieg 歌曲藝術, Xaver Scharwenka的音樂傳記等。
Gramophone Awards? 無須太認真, 就把它當作活絡古典音樂商業機制的一場年度大拜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