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運動給我的一大啟示是,以現代的美學、品味、演奏樣式貫印的"耳朵"為標準,來聽幾百年前的東西,可能造成的失真與扭曲。
Affektenlehre,是一個重要的後期巴洛克音樂美學概念。這個字可翻成「情緒的定律」,意指在樂曲的單一樂段裡,最好專注於特定的、和諧的、具體化的 (reified) 情緒。想貪心地加太多情緒或其鋪陳,恐會破壞曲子的平衡,造成美感經驗上的混亂與失序。如何調配組織適量的樂念,以求帶引出特定的情緒與表現,便是當時作曲家的首要目標。
於是,我們被古典奏鳴曲式的第一第二主題,快慢快的戲劇對立原則,以及更為情緒化的浪漫主義所「洗過腦」的耳朵,就難以接受巴洛克音樂的「單調」了,也無法欣賞單純的非戲劇修辭性結構。
美學所追求的理想,所帶來的差異,形成不同目的與特質的作品。若帶著「今是昨非」的"進化觀點"的有色眼鏡,巴洛克只屬於一個「大業完成」前的過程。如能回觀,將 Affektenlehre 當作另成一家言的典範 (another paradigm),巴洛克音樂可以有自己的藝術理想的追求與味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像許多在東德體制活躍的音樂家一樣,Kurt Sanderling (1912--), 是一位被主流樂界所低估的德國猶太裔指揮家。 他的音樂事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自1936 年起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至俄國,...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
本來想把副標題定為「從陳綺貞談起」。話說前幾天前,在餐廳吃飯時,PR系統傳來陳綺貞的歌,心中不覺升起一股厭惡感。之前就對她的歌聲與音樂十分感冒,只是一直說不上來是什麼理由。 我無意得罪她的粉絲,只是要藉此機會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