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子夜的 Magnificat

magf













子夜裡,不斷聽著Bach的 Magnificat (聖母讚主曲)裡頭,為tenor與alto二重奏。從偏法國派的比利時指揮 Herreweghe古樂版(HM),推回兩個德派舊樣式:Rilling 的 Bach-Collegium Stuttgart (Sony/BMG),與 Rotzsch 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 (Berlin Classics)。

這段音樂,應該是Bach 最timeless、跳脫巴洛克框架的幽歎之曲之一。我老是覺得,此處文字上的意義(Et misericordia ejus a progenie/ in progenies timentibus eum, 「代代畏祂的人, 可得祂恩惠」),框不住音樂本身的幅射出來的繁複情緒感染力。由低音部的下行半音,帶出頗現代 angst 的律動,弦樂與長笛的交互詠歎,交織上 alto 與 tenor 兩個聲部,注照成黯淡深沉的聲響宇宙。

我覺得Herreweghe的管弦樂伴奏過於輝煌明亮,一大強處,是其中的合唱水準極高,alto是由知名法國假聲男高音Gérard Lesne來唱,與 tenor 兩者陰陽對立又和合的詭異交錯,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一般(not of this world)。

11 則留言:

  1. 原來這張您有,不知是Not of this World,
    還是Not for this World......
    這張麻煩列入下次來我家清單......

    HM 的 Herreweghe 還有一些不錯的聖樂錄音,超想勸敗的...
    至於Rilling的Bach-Collegium Stuttgart(Sony/BMG),
    我也有,等一下來聽聽.

    而Rotzsch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 (Berlin Classics),我好像沒買到,單張不好找哩~~
    不知Mingus是不是有買到Berlin Classics那三套可怕的收集,
    如果已經上市了,記得報馬一下啊~~

    還有,如果可能的話,期待可以看到這三個版本的比較文章......

    回覆刪除
  2. 期待Mingus來寫Herreweghe的馬太.

    回覆刪除
  3. 沒問題啊! 這張錄音的標準也是一級的。

    HM 的 Herreweghe, 個人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結, 好的唱片真是一绝(尤其加上他的法國合唱團La Chapelle Royale), 但曲子口味不對, 過度華麗的也有。

    我聽過的不算多, Hubert兄有值得推薦的, 請介紹勸敗一下。

    這三個版本的比較文章...嗯, 要多聽幾次後再寫, 這個要看看片檔囉!

    回覆刪除
  4. Franz, 好久不見!

    哈, 不知為何, 馬太是我所有Bach 聖樂裏最不熟, 版本也最少的, 約翰及b minor mass 反而較對我胃口。

    人是會變的, 搞不好有一天, 它想要說的話, 我就突然懂了...

    我記得你很喜歡這首曲子, 你會推薦那些版呢?

    回覆刪除
  5. 我覺得聽古典音樂有一個很妙的地方,就是一首曲子初聽可能聽不懂、沒啥感覺、不對味,直到有一天聽到某個人詮釋的版本而突然茅塞頓開,原本不熟悉的音符竟然像是多年不見的老友般親切,進而瘋狂地愛上這首曲子(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至少整個Feel都來了)!而該詮釋者也就成為那首曲子的入門導師。

    我舉我個人印象相當深刻的兩個例子,Stravinsky的春之祭相當有名,但一開始我聽Bernstein指揮以色列愛樂的版本,只覺得曲子很神經質,節奏很詭異狂野,銅管不時會大聲咆哮,聽沒多久就聽不下去了,然而前一陣子EMI出版的NDR系列其中一張由Isserstedt指揮北德交響樂團的版本卻完全顛覆了我對春之祭的第一印象,Isserstedt對各聲部的層次以及節奏完美的處理讓我終於能一口氣聽完全曲,也徹底顛覆我對Isserstedt是個保守老學究的印象,而打從心底仰慕這位號稱德國樂長的指揮。

    另一個例子是Shostakovich的第七號交響曲,一開始我聽的也是Bernstein的版本(芝加哥交響樂團 DG),Bernstein將曲子挖覺得非常深刻,不僅演奏時間長,就連音樂也演奏得如史詩般地壯麗,或許是太過於壯麗(加上芝加哥的銅管實在太過剽悍)的緣故,每次聆聽總覺得精神無法負荷,也是聽一兩個樂章就聽不下去了,甚至一次只能聽一個樂章,因為我覺得一個樂章就是一個世界了,之後也聽過Gergiev指揮的版本,直到約一年前我買了kegel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的版本(Weitblick),第一個音符下去我就有種全身觸電的感覺,而那種破釜沈舟的氣勢也讓我著迷不已,第一樂章就這樣不知不覺聽完了,還讓我回味再三,之前此曲總是讓我覺得血腥味很重,但kegel這個版本不以戰爭畫面取勝,卻有一股水墨畫般寧靜嚴肅的力量,直攻人內心深處的靈魂!kegel完全把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的實力逼到了極限,加上開闊自然的音場及樂器質感,聽起來真的是相當過癮!
    這張錄音讓我開始對kegel產生高度興趣,並想蒐集他指揮其他的蕭氏交響曲。

    寫了這麼多,是因為Mingus兄提到馬太受難曲的事情而引發了我和各位分享的動機,也期待各位前輩分享是不是也有類似"茅塞頓開"的例子。

    回覆刪除
  6. 說到春之祭,我推薦Suitner那一大盒裡的版本,
    聽過數十個版本,Suitner是讓我最驚艷的,大推。
    聲部清楚,結構宏偉,將這首喧囂的曲子演出殿堂之感。

    回覆刪除
  7. To Dude 兄:

    感謝你這麼生動又詳盡的心得分享! 的確, 有許多曲子及詮釋會突如其來地衝擊到心底深處, 有些需要花些時間與歷程。音樂沒變, 變的是人不同時空中的心神與口味。

    Weitblick 版的Kegel 蕭氏第七? 這沒聽過....強力好奇中。這系列的錄音有值得好好挖掘的潛力。不知Dude 兄有沒有演錄俱佳的一些推薦?

    To Busoni兄:

    好久不見! 最近還好嗎?好像你部落格也換地方一陣子了。
    這一大盒Suitner, 除了Mozart 幾首交響曲, 與Mahler 第一外, 我都還沒聽。

    很巧昨天也在聽Kegel的春之祭(Weitblick), 聽不到一半, 就把小孩吵醒了。看看要另找時間, 把這兩位東德指揮的版本一起作AB test 。

    回覆刪除
  8. Mingus兄:

    您的部落格,是我每日必來一探之地,
    感謝您的音樂文字分享,讓吾人精神多了些許慰藉。

    回覆刪除
  9. Weitblick這個廠牌我是挺喜歡的,尤其是樂器音色的質感我覺得很真實,或許是東德本身的廣播電台錄音設備沒辦法與西德相比,但是至少他們不會隨意將錄音剪輯加料,呈現出真實的實況錄音,光這點就值得稱許。最近感覺他們有將觸角延伸到一些西德甚至是奧地利廣播電台(ORF)的檔案錄音,質感又更好了一些。
    這系列中我買了許多Kegel的錄音,每一張都很有料,也值得一聽再聽,其中Shostakovich交響曲的錄音最令我驚奇,但代理商當初只進了第七號這一張,其他還有好幾首都沒有進(據說是訂不到),因此暫時沒買。
    其他像是Sibelius的一、四號交響曲也是強力推薦,尤其是第四號,這首曲子很深沈,結構也很特殊,不像一般的交響曲,而像是把樂團分割成幾個不同聲部,由這些區塊輪流唱和應答,在銜接上若是處理不當很容易架構就會散掉,陰暗如冰河時期的情緒也考驗著指揮者的詮釋功力,Kegel的詮釋讓我想到柳公權的書法,外表雖然細瘦,但骨架硬挺,筆鋒遒勁,讓這首連卡拉揚都覺得相當棘手的交響曲變得明暗有致、有血有肉,尤其是Kegel對於各聲部的呼應處理得相當綿密,氣息的吐納有條不紊,也讓曲子不時隱隱散發出溫暖的光輝。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錄音稍嫌乾癟了些,某些段落似乎也有母帶受損的現象,但無損於曲子所散發出的力道與能量。第一號也很棒,由於目前還沒細聽,我就不多談了。
    還有一張Beethoven由Hans Richter-Haaser主奏的四、五號鋼協也讓我擊節讚賞,通常"皇帝"這首曲子一版人總是盡其所能地將它演奏得富麗堂皇,音色高貴,有時後就是各唱各的調,反正輪到我時就拼命的Show就是了,然而這個Kegel+Hans Richter-Haaser的組合卻著重於樂團和獨奏的交互呼應,特別是管樂在鋼琴獨奏的段落有水乳交融的對答,感覺彼此的節奏、呼吸、強弱都經過精密的計算,整體上充滿了躍進的能量,也真正地示範了什麼是真正的協奏曲,而不是"競奏曲"。
    其他還有好幾張Sanderling及bertini的錄音也很經典,改天再談吧!

    回覆刪除
  10. To busoni 兄:

    感謝你的支持, 粗拙的文筆讓你見笑了。
    你的京都一遊讓人好生羨慕, 我十年前去過一次, 不過完全是不一樣的budget與玩法, 比較像是背包客的隨意行腳。

    To dude 兄:

    真的還是希望你開個格, 讓這些想法不致窩在這邊的回應區裡, 而能有個正式的「家」。

    Anyways, 有新的發現與驚奇, 歡迎你隨時留言。

    回覆刪除
  11. Mingus兄,經營部落格真的不簡單,好像在拼業績一樣,壓力應該挺大的,我比較隨性,不喜歡按表操課,加上我也沒有相機可以拍照貼圖,因此部落格的成立或許要等到時機成熟吧!
    我覺得沒有壓力下寫出來的文章比較貼近我心中的想法,太刻意去寫反而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
    其實文章擺哪裡我都無所謂,能引起愛樂者的共鳴,我的目的就已經達成了,也多謝您提供版面讓我隨意揮灑!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