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子夜的 Magnificat
子夜裡,不斷聽著Bach的 Magnificat (聖母讚主曲)裡頭,為tenor與alto二重奏。從偏法國派的比利時指揮 Herreweghe古樂版(HM),推回兩個德派舊樣式:Rilling 的 Bach-Collegium Stuttgart (Sony/BMG),與 Rotzsch 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 (Berlin Classics)。
這段音樂,應該是Bach 最timeless、跳脫巴洛克框架的幽歎之曲之一。我老是覺得,此處文字上的意義(Et misericordia ejus a progenie/ in progenies timentibus eum, 「代代畏祂的人, 可得祂恩惠」),框不住音樂本身的幅射出來的繁複情緒感染力。由低音部的下行半音,帶出頗現代 angst 的律動,弦樂與長笛的交互詠歎,交織上 alto 與 tenor 兩個聲部,注照成黯淡深沉的聲響宇宙。
我覺得Herreweghe的管弦樂伴奏過於輝煌明亮,一大強處,是其中的合唱水準極高,alto是由知名法國假聲男高音Gérard Lesne來唱,與 tenor 兩者陰陽對立又和合的詭異交錯,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一般(not of this world)。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原來這張您有,不知是Not of this World,
回覆刪除還是Not for this World......
這張麻煩列入下次來我家清單......
HM 的 Herreweghe 還有一些不錯的聖樂錄音,超想勸敗的...
至於Rilling的Bach-Collegium Stuttgart(Sony/BMG),
我也有,等一下來聽聽.
而Rotzsch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 (Berlin Classics),我好像沒買到,單張不好找哩~~
不知Mingus是不是有買到Berlin Classics那三套可怕的收集,
如果已經上市了,記得報馬一下啊~~
還有,如果可能的話,期待可以看到這三個版本的比較文章......
期待Mingus來寫Herreweghe的馬太.
回覆刪除沒問題啊! 這張錄音的標準也是一級的。
回覆刪除HM 的 Herreweghe, 個人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結, 好的唱片真是一绝(尤其加上他的法國合唱團La Chapelle Royale), 但曲子口味不對, 過度華麗的也有。
我聽過的不算多, Hubert兄有值得推薦的, 請介紹勸敗一下。
這三個版本的比較文章...嗯, 要多聽幾次後再寫, 這個要看看片檔囉!
Franz, 好久不見!
回覆刪除哈, 不知為何, 馬太是我所有Bach 聖樂裏最不熟, 版本也最少的, 約翰及b minor mass 反而較對我胃口。
人是會變的, 搞不好有一天, 它想要說的話, 我就突然懂了...
我記得你很喜歡這首曲子, 你會推薦那些版呢?
我覺得聽古典音樂有一個很妙的地方,就是一首曲子初聽可能聽不懂、沒啥感覺、不對味,直到有一天聽到某個人詮釋的版本而突然茅塞頓開,原本不熟悉的音符竟然像是多年不見的老友般親切,進而瘋狂地愛上這首曲子(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至少整個Feel都來了)!而該詮釋者也就成為那首曲子的入門導師。
回覆刪除我舉我個人印象相當深刻的兩個例子,Stravinsky的春之祭相當有名,但一開始我聽Bernstein指揮以色列愛樂的版本,只覺得曲子很神經質,節奏很詭異狂野,銅管不時會大聲咆哮,聽沒多久就聽不下去了,然而前一陣子EMI出版的NDR系列其中一張由Isserstedt指揮北德交響樂團的版本卻完全顛覆了我對春之祭的第一印象,Isserstedt對各聲部的層次以及節奏完美的處理讓我終於能一口氣聽完全曲,也徹底顛覆我對Isserstedt是個保守老學究的印象,而打從心底仰慕這位號稱德國樂長的指揮。
另一個例子是Shostakovich的第七號交響曲,一開始我聽的也是Bernstein的版本(芝加哥交響樂團 DG),Bernstein將曲子挖覺得非常深刻,不僅演奏時間長,就連音樂也演奏得如史詩般地壯麗,或許是太過於壯麗(加上芝加哥的銅管實在太過剽悍)的緣故,每次聆聽總覺得精神無法負荷,也是聽一兩個樂章就聽不下去了,甚至一次只能聽一個樂章,因為我覺得一個樂章就是一個世界了,之後也聽過Gergiev指揮的版本,直到約一年前我買了kegel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的版本(Weitblick),第一個音符下去我就有種全身觸電的感覺,而那種破釜沈舟的氣勢也讓我著迷不已,第一樂章就這樣不知不覺聽完了,還讓我回味再三,之前此曲總是讓我覺得血腥味很重,但kegel這個版本不以戰爭畫面取勝,卻有一股水墨畫般寧靜嚴肅的力量,直攻人內心深處的靈魂!kegel完全把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的實力逼到了極限,加上開闊自然的音場及樂器質感,聽起來真的是相當過癮!
這張錄音讓我開始對kegel產生高度興趣,並想蒐集他指揮其他的蕭氏交響曲。
寫了這麼多,是因為Mingus兄提到馬太受難曲的事情而引發了我和各位分享的動機,也期待各位前輩分享是不是也有類似"茅塞頓開"的例子。
說到春之祭,我推薦Suitner那一大盒裡的版本,
回覆刪除聽過數十個版本,Suitner是讓我最驚艷的,大推。
聲部清楚,結構宏偉,將這首喧囂的曲子演出殿堂之感。
To Dude 兄:
回覆刪除感謝你這麼生動又詳盡的心得分享! 的確, 有許多曲子及詮釋會突如其來地衝擊到心底深處, 有些需要花些時間與歷程。音樂沒變, 變的是人不同時空中的心神與口味。
Weitblick 版的Kegel 蕭氏第七? 這沒聽過....強力好奇中。這系列的錄音有值得好好挖掘的潛力。不知Dude 兄有沒有演錄俱佳的一些推薦?
To Busoni兄:
好久不見! 最近還好嗎?好像你部落格也換地方一陣子了。
這一大盒Suitner, 除了Mozart 幾首交響曲, 與Mahler 第一外, 我都還沒聽。
很巧昨天也在聽Kegel的春之祭(Weitblick), 聽不到一半, 就把小孩吵醒了。看看要另找時間, 把這兩位東德指揮的版本一起作AB test 。
Mingus兄:
回覆刪除您的部落格,是我每日必來一探之地,
感謝您的音樂文字分享,讓吾人精神多了些許慰藉。
Weitblick這個廠牌我是挺喜歡的,尤其是樂器音色的質感我覺得很真實,或許是東德本身的廣播電台錄音設備沒辦法與西德相比,但是至少他們不會隨意將錄音剪輯加料,呈現出真實的實況錄音,光這點就值得稱許。最近感覺他們有將觸角延伸到一些西德甚至是奧地利廣播電台(ORF)的檔案錄音,質感又更好了一些。
回覆刪除這系列中我買了許多Kegel的錄音,每一張都很有料,也值得一聽再聽,其中Shostakovich交響曲的錄音最令我驚奇,但代理商當初只進了第七號這一張,其他還有好幾首都沒有進(據說是訂不到),因此暫時沒買。
其他像是Sibelius的一、四號交響曲也是強力推薦,尤其是第四號,這首曲子很深沈,結構也很特殊,不像一般的交響曲,而像是把樂團分割成幾個不同聲部,由這些區塊輪流唱和應答,在銜接上若是處理不當很容易架構就會散掉,陰暗如冰河時期的情緒也考驗著指揮者的詮釋功力,Kegel的詮釋讓我想到柳公權的書法,外表雖然細瘦,但骨架硬挺,筆鋒遒勁,讓這首連卡拉揚都覺得相當棘手的交響曲變得明暗有致、有血有肉,尤其是Kegel對於各聲部的呼應處理得相當綿密,氣息的吐納有條不紊,也讓曲子不時隱隱散發出溫暖的光輝。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錄音稍嫌乾癟了些,某些段落似乎也有母帶受損的現象,但無損於曲子所散發出的力道與能量。第一號也很棒,由於目前還沒細聽,我就不多談了。
還有一張Beethoven由Hans Richter-Haaser主奏的四、五號鋼協也讓我擊節讚賞,通常"皇帝"這首曲子一版人總是盡其所能地將它演奏得富麗堂皇,音色高貴,有時後就是各唱各的調,反正輪到我時就拼命的Show就是了,然而這個Kegel+Hans Richter-Haaser的組合卻著重於樂團和獨奏的交互呼應,特別是管樂在鋼琴獨奏的段落有水乳交融的對答,感覺彼此的節奏、呼吸、強弱都經過精密的計算,整體上充滿了躍進的能量,也真正地示範了什麼是真正的協奏曲,而不是"競奏曲"。
其他還有好幾張Sanderling及bertini的錄音也很經典,改天再談吧!
To busoni 兄:
回覆刪除感謝你的支持, 粗拙的文筆讓你見笑了。
你的京都一遊讓人好生羨慕, 我十年前去過一次, 不過完全是不一樣的budget與玩法, 比較像是背包客的隨意行腳。
To dude 兄:
真的還是希望你開個格, 讓這些想法不致窩在這邊的回應區裡, 而能有個正式的「家」。
Anyways, 有新的發現與驚奇, 歡迎你隨時留言。
Mingus兄,經營部落格真的不簡單,好像在拼業績一樣,壓力應該挺大的,我比較隨性,不喜歡按表操課,加上我也沒有相機可以拍照貼圖,因此部落格的成立或許要等到時機成熟吧!
回覆刪除我覺得沒有壓力下寫出來的文章比較貼近我心中的想法,太刻意去寫反而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
其實文章擺哪裡我都無所謂,能引起愛樂者的共鳴,我的目的就已經達成了,也多謝您提供版面讓我隨意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