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Ligeti 或Reich 等當代作曲家會為非洲特有的polyrhythm 所拜倒,聽這張 "African Rhythms"可實際見識到古典樂換血的成果。
你覺得古典樂聽來開始千篇一律?但又不願意妥協於流行樂的「缺乏」複雜嗎,從非洲的polyrhythm 或是郭英男的多聲部歌詠開始吧。 可以瞭解前衛作曲家為何另闢奇境時,會迷醉於此,向這些「土樂古樂」取經。
巴黎,是這張音樂的起點。2000年初,非洲多聲部合唱團體 Aka Pygmies 在巴黎演出,鋼琴家Pierre Laurent-Aimard 決定與他們錄下唱片,2003年也剛好是Ligeti 的八十大壽,鋼琴家也有些藉此借花獻佛的意味。古典與民俗樂,在此合而不融,不大搞「各讓一步」的折衷半調子。Aka Pygmies 只是演出他們自己熟悉的節奏與曲目,並不硬拼貼流行或古典的西方曲調;Laurent-Aimard 單單選了Ligeti 的練習曲,加上在非洲研習過的 Steve Reich,這兩位現代作曲家從非洲節奏得到的靈感,在這些選曲中,發現了古典樂以非洲為師,重新學過「音樂為何物」的謙卑。
Ligeti 不只是在第三卷練習曲中大搞多節奏的遊戲,事實上自八零年代起,這位匈牙利作曲家接觸到中非的音樂傳統,在他的鋼琴、小提琴兩闕協奏曲,以及標題令人發噱的「無俚頭牧歌」(Nonsense Madrigals),也多方受惠於非洲的種種靈感(如節奏的pulsation、韻律上的曖昧、小節結構 musical meter 的模糊化)。
Ligeti 的風格對一般人,相對地還是較為dry 的學院實驗,也加進了其他「不純」的西方元素;Reich 1972 年的《擊掌樂》(Clapping Music),難得讓古典樂也驅人聞樂起舞。
千禧年初的Warner Classical,居然有勇氣出版這樣的作品。七年後的今天,大廠越來越少看到令人驚豔的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