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向「蠻荒」取經

afrirhy
















難怪Ligeti 或Reich 等當代作曲家會為非洲特有的polyrhythm 所拜倒,聽這張 "African Rhythms"可實際見識到古典樂換血的成果。

你覺得古典樂聽來開始千篇一律?但又不願意妥協於流行樂的「缺乏」複雜嗎,從非洲的polyrhythm 或是郭英男的多聲部歌詠開始吧。 可以瞭解前衛作曲家為何另闢奇境時,會迷醉於此,向這些「土樂古樂」取經。

巴黎,是這張音樂的起點。2000年初,非洲多聲部合唱團體 Aka Pygmies 在巴黎演出,鋼琴家Pierre Laurent-Aimard 決定與他們錄下唱片,2003年也剛好是Ligeti 的八十大壽,鋼琴家也有些藉此借花獻佛的意味。古典與民俗樂,在此合而不融,不大搞「各讓一步」的折衷半調子。Aka Pygmies 只是演出他們自己熟悉的節奏與曲目,並不硬拼貼流行或古典的西方曲調;Laurent-Aimard 單單選了Ligeti 的練習曲,加上在非洲研習過的 Steve Reich,這兩位現代作曲家從非洲節奏得到的靈感,在這些選曲中,發現了古典樂以非洲為師,重新學過「音樂為何物」的謙卑。

Ligeti 不只是在第三卷練習曲中大搞多節奏的遊戲,事實上自八零年代起,這位匈牙利作曲家接觸到中非的音樂傳統,在他的鋼琴、小提琴兩闕協奏曲,以及標題令人發噱的「無俚頭牧歌」(Nonsense Madrigals),也多方受惠於非洲的種種靈感(如節奏的pulsation、韻律上的曖昧、小節結構 musical meter 的模糊化)。

Ligeti 的風格對一般人,相對地還是較為dry 的學院實驗,也加進了其他「不純」的西方元素;Reich 1972 年的《擊掌樂》(Clapping Music),難得讓古典樂也驅人聞樂起舞。

千禧年初的Warner Classical,居然有勇氣出版這樣的作品。七年後的今天,大廠越來越少看到令人驚豔的製作了。

4 則留言:

  1. 因為逃離鐵幕的緣故,他早期的作品幾乎都消失無蹤。 他自述自1949起就開始學習把羅馬尼亞的民謠改編,在1951開始作Romanian concerto。不過因為共黨的緣故這類民謠素材的東西幾乎都不能發表,之後1957他逃出捷克到奧地利就走向新時代接軌了。

    而那首Romanian concerto也遲至2001年才作世界首錄.

    回覆刪除
  2. Cloning 兄:

    好久不見,welcome back!也感謝你的補充。

    實在可惜,這些東西沒出土,把民謠改編的credits 都給了Bartok。
    另一點可惜的是,Ligeti 之後好像沒再回到這些素材之上。

    不知Romanian concerto 是哪個廠牌、那個團錄的?很想聽聽看。

    回覆刪除
  3. teldec的the Ligeti project 2收錄了這首曲子 這是Ligeti全集系列的一部分 這張還收錄了Lontano.Atmosphères Nott指揮BPO 很值得收集
    http://www.amazon.com/Ligeti-Project-Atmosph%C3%A8res-Apparitions-Philharmonic/dp/B00005Y34N

    回覆刪除
  4. 感謝告知!這張我漏掉了。

    唉,Teldec 與Sony 這兩套後來出的 Ligeti大全集讓我很悶。之前系列都收了幾張,有重複的話,讓人不想按照唱片公司的如意算盤買全集。

    可是,系列有些漏掉的又絕版,沒買大全集就聽不到。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