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你一定是跟我一樣,得了德奧中心症候群的宿疾。
德奧中心症候群,並不是單只對德奧作曲家和演奏方式的崇拜與孺慕。他是整個強大package的商業機制、學術、樂評、歷史、精英教養,甚至流行文化所織構成的洗腦網路。
你認為奏鳴曲、交響曲比小品短曲"有深度"? 馬勒、布魯克納,好過舒曼, 孟德爾頌?
是多麼龐大的主流強勢的唱片發行,與其他藝術的連結,論述,教育,廣告文宣,鑄成你對"ˇ古典音樂"(甚至任何音樂)的意像與了解?
早些年常寫一些有的沒的,也很喜歡在台大椰林和小企鵝筆戰,不過那是學生時代的事了,非常的久遠。也常看楊忠衡的樂評,然後在bbs上幹譙他亂寫,包括焦元溥每次用的字眼我都看不太順眼。
回覆刪除德奧作曲家當然是櫃子裡的主流,尤其馬勒與布魯克納,連提勒曼指揮慕尼黑愛樂的五號都去買了,有時想想還真無奈,不知為何從欣賞,慢慢變成以收藏為樂。
也是資深樂友的波兄,你好!
回覆刪除音樂本來就是非形象,非概念性的藝術媒介。
所有樂評人都有濫用文藻的危險, 引以為戒。
至於德奧症, 會另行起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