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ylvania,傳說中吸血鬼(Dracula) 的神秘國度,也是流離失所吉普賽人的地盤。2007 年這個地區的Sibiu 市被選為「歐洲文化首都」,因為它融合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德國、烏克蘭等多國籍種族的文化薈萃。
在同一年,Solo Musica 這個不因循守舊的德國廠牌,進行了一個以Transylvania 為印象及音樂史淵源的音樂實驗。專輯為了避開Transylvania 這個冷僻偏門的關鍵詞,取了個蠻 new age 的片名,叫《生命之歌與舞》("Songs and Dances of Life",國內有代理) 。
於羅馬尼亞Bucharest 舉行的 Sonoro Chamber Music Festival,讓Diana Ketler (鋼琴家)、Razvan Popovici、Christian Naş (兩者皆為中提琴手) 這三位樂手得以聚合演練,Sibiu 市受封為文化首都之時,三人便決定安排音樂的禮讚節目。
說到羅馬尼亞境內這個地區的音樂,自然難以避免要用上 Bartok,畢竟比起其他只是「沾沾醬油」關係的作曲家,Bartok 對此境內音樂之深切熱愛,以及保留民俗樂原汁的作法(雖然仍難完全避免某種殖民者「拾穗收割」的視角),總是佔有特殊的位置。尤其是兩把提琴的組合,剛好可演出Bartok 於1932 年出版的44首二重奏。然而,此片的精心安排在於,將選出的極短曲打散,配置混入其他作品的排序當中。
還選了哪些作曲家呢?不大意外的是Janacek 或Martinu,小小意外的是Liszt 與Ligeti 這兩位匈牙利人,大大意外的,絕對是一表三千里的Schubert 了。解說中,這三位音樂家說明了選曲上的邏輯: Liszt 將吉普賽音樂視為匈牙利民樂的正統,且於1846年在Sibiu 舉辦了音樂會;童年時在Transylvania 的經驗在Ligeti 的音樂風格上留下強烈的印記;Janacek 既神聖也世俗的〈Frydeck 的聖母〉或 Martinu 的迷離、神奇的《童話故事》極為符合Transylvania 的音樂景緻;Schubert 則在於他對匈牙利風鄉間旋律之著迷(怎麼缺了更適合的 Haydn?)。
除了這些大咖之外,還添上羅馬尼亞當地作曲家 Liviu Comes、Dumitru Marinescu、Anatol Liviu 共四首鋼琴小品。讓人最意外的是,事實上整個專輯聽下來,所有的音樂都相當容易親近,巧妙的「排序」可能要記上一大筆功勞。
聽者好像坐在車內隔著窗,捕捉不停呼嘯過眼前的這些 mosaic snapshots。就整體的藝術概念而言,這樣的音樂曲目與設計,透過唱片的「參與」要比現場來的好。透過唱片的聆聽形式,這些音樂極短篇並不會淪為一種「流遁的幻影」,反而可藉過「自行排序」與「重複演練」的雙重功能,來確立Transylvania 歌與舞、閃光與閃光之間的黏滯血緣與鍊結。
「輕、薄、短、小」,不再是負面的流行語 (catch phrase),也不等同於類似當代微網誌的趨勢情境。放在此地域交錯混雜的文化與藝術縮影當中,反倒是一種自然不過的忠實美學呈現。
( 底下為Transylvania 的地理位置圖。"Saxon Triangle" 的原意為前東德 Saxon 區域內的繁華都會區塊總和,包括 Chemnitz、Dresden、Halle、Leipzig、Zwickau 幾個大城。Sibiu 屬於Transylvania 內這個也叫做 "Saxon Triangle" 「舊德國移民區」(自十三世紀末的神聖羅馬帝國而來) 的城鎮之一。Romania 境裡的德國?這番情調實在太合我的胃口。有機會,要問問羅馬尼亞友人有無意願當我的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