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也無風雨也無晴

變化不斷,奇特的春天。這幾天風大,音樂與生活也被刮得七零八落,部落格沒有可落實的完整想法可紀錄。

昨晚剛好有難得的奢侈,混雜聽了許多的曲子,此文算是音樂隨機接龍的流水帳,或可紀錄浮光掠影的 A day in my musical life。

先是聽了50年代起的老古巴音樂選集,再來是 Szell 的 Wagner 精選中兩曲(Meistersinger 序曲,Tristan and Isolde 前奏曲,SACD, CBS-Sony)。由於這張管絃樂精選少了一曲想聽的 Tannhauser 序曲,又轉聽Boulez 與New York Phil七零年代的珍貴版本。

之後,既然輪到 Boulez了,隨意聽他指環歌劇中齊格非的最後結尾,新舊世界物換星移的最後一刻。覺得後浪漫主義的濃烈情愫過頭了,夜晚的盡頭,改聽 CPE Bach G major 管風琴協奏曲中難得一見的古樂版 (DHM)。古樂版的 organ 協奏作品特別難搞,因為現在保存狀況良好的古老管風琴(historic organ)已經難尋,tuning也都是以現代樂器為準。這張DHM 的演出,不似Capriccio 版的富麗堂皇、威風凜凜,而是由古風琴綜合了暖意、欲言又止,且慵懶的奇異隨興滋味。

以CPE 作收場,還頗能sum up 整夜不斷跳躍的心境與突兀的收場。不過也連帶牽動心緒,害我失了眠。

本來要起身再聽 Bob Dylan/The Band 合作的 Basement Tape,在想著到底這張唱片被我塞到哪裡的神遊途中,迷糊昏亂地睡著了。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Rosel 的協奏曲錄音 wish list

在東德鋼琴家 Rosel 的官方網站裏,紀錄了鋼琴家的協奏曲repertoire,其中尚未有機會錄音的不在少數。以下是個人最希望他灌錄(或重錄)的協奏曲曲目:


Bach Concerto No. 3 in D major BWV 1054
Concerto No. 5 in f minor BWV 1056

Bartok Concerto No. 1

Brahms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Chopin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21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op. 22

Liszt
Danse macabre

Mendelssoh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5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op. 40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d minor

Mozart
Concerto No. 7 in F major KV 242
Concerto No. 11 in F major KV 413
Concerto No. 14 in E flat major KV 449
Concerto No. 19 in F major KV 459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V 466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V 467
Concerto No. 22 in E flat major KV 482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V 488
Concerto No. 27 in B flat major KV 595

Ravel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the left hand

道以忘技:Rosel 的Prokofiev 第三號剛協現場

這是我回國後第二次參加 NSO 音樂會。在現任首席指揮 Herbig 的帶領下,將士用命,樂團的整體表現與投入,明顯地提升不少。因為我對下半場「英雄」的表現,還是有許多保留,只評論上半場的Prokofiev no. 3。

出身舊東德鋼琴家 Rosel 不是台灣古典市場的主流大師,昨晚的演出,卻是目前為止,個人在國內最為期待的一場音樂會。在友人Hubert 兄的大力推薦下, 敗入他在舊東德灌錄的Berlin Classics 三大盒唱片。一試成主顧,除了一些俄國曲目(Rachmaninov, Mussorgsky) 之外,絕多數的唱片都展現了他驚人的實力。尤其是與東德高手的室內樂演出(Schubert, Schumann, Brahms),讓人對這些曲子的合奏完美度與精神內涵,產生「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全新體會。

個人對 Prokofiev 協奏曲裏,Rosel 唯一留下錄音的第二號,不甚滿意,然而也覺得五首中最為天馬行空,雲霄飛車般起伏的二號,,實在不適合較偏嚴謹古典樣式精神的他。昨天的Prokofiev 登場之前,我一方面有所保留,一方面對 Rosel vs. 第三號剛協的古典風也有所期待。Rosel 的現場三號,並非俄式的豪邁或狂飆做法,回補的是,其樂章的設計、技巧,各個細節的完成度都亟盡完美。Rosel 不需抬高手腕 (事實上, 即使是極需力道的段落, 手都不高過鍵盤以上十公分) 來強化力道,也看不出他特別運用後背或肩膀的力道,卻可以將每個音粒彈得勻稱、扎實、且內含勁道。

第三號的調性與相對的陽光氣質,跟 Rosel的陽剛、工整與理型的 non-romanticized approach 配得洽恰好。特別印象深刻的第二樂章, Rosel 不過度浮誇地突顯各個變奏的獨特性格,乾淨俐落爬梳 gradual dynamic gradation,一路穩住到最後襯托樂團的助奏與低調未決的coda。NSO 的伴奏功不可沒,現代曲目詮釋比起 core repertoire 來得得心應手多了,不時展顯Prokofiev 的尖酸現代感。雖然木管solo 及配合上有小閃失,大體上亦步亦趨地配合soloist 的整體設計。

綜觀之,這是一場獨奏家完全不強調 showmanship,可讓人安心享受Prokofiev 的現代語彙,道以忘技的高水準演出。

Blue 97 兄曾在他的網誌上報導過,Rosel 正與日本唱片公司 King Records 慢工灌錄Beethoven 奏鳴曲全集CD。查了官網的結果,預計要到 2011年才完成。只可惜音樂會後,他沒辦簽名會,沒機會直接「懇請」他多灌錄些德奧的曲目,尤其是浪漫派的Brahms, Schumann, Mendelssohn !

Hubert 兄的動作非常快,昨晚評論就整理好出爐了。附上連結,同時提供各位樂友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Hubertli/10176878#postComments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Maryinsky 廠牌的誕生

SHOSTAKOVICH <br /> The Nose

在不景氣浪潮的氛圍裡,創立新的唱片品牌,需要勇氣與實力。

繼承俄國 200 多年藝術文化的Maryinsky 劇院 (原 Kirov Orchestra的基地) 最近成立了自己的廠牌。將在今年5月首度發行的唱片,是Shostakovich 的第一部歌劇「鼻」("The Nose")。不知是否從Gergiev的LSO Live Mahler系列的商業成就得到靈感,此次record debut, 於去年七月灌錄的音源居然直接發行 SACD。

這個網誌上較少有新發行消息的報導。通常在兩種情況,會讓我想先來報馬:一是,自己非常期待的音樂家或奇特曲目出土。第二種是,企劃、包裝、或設計感極度特殊的唱片。這次的狀況兩者兼備,改編我最喜歡的俄國作家Gogol 小說的「鼻」,1930年首演就是在Maryinsky, 票房其慘,曾被樂評批是「無政府主義者的一枚手榴彈」。總是較偏心 Prokofiev 的我,因為Gogol 這個又酸又辣劇本的加持,這個樂團組合的實力, 又配上 Maryinsky 音樂廳有名的acoustic,一定要想辦法弄它一套來聽聽,即便台灣代理不會引進。

讓我最為雀躍的是,這個廠牌的出現,代表Gergiev/Kirov 這個數度聽過現場的組合的復活。Gergiev 與LSO的合作成績,尚在「有待觀察」的階段。與舊團 Maryinsky Theater Orchestra的合作,應當會有許多與Maryinsky Theater 有淵源的作品,以及俄國歌劇(個人覺得Gergiev至今的最耀眼的成就) 的錄音會逐漸登場。

這部歌劇的暴力辛羶效果,若SACD Surround的效果做得成功,將是一場聲色俱佳的饗宴。我更希望的是,之後直接發行藍光光碟,可以重現三年前Gergiev 帶領Maryinsky Theater 樂團、合唱團與芭蕾,在英國 revive 這部歌劇當時,眼花撩亂的俄式馬戲團氣氛。

真想看到舞台上,隨著音樂「橫行無阻」,out of control 突兀的大鼻子。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An elegance that smiles with sadness

「albeniz」的圖片搜尋結果

今天不貼唱片封面,重點放在我對一些西班牙鍵盤音樂的直觀感覺。「一種笑中有愁的優雅」('An elegance that smiles with sadness'),這是Granado 對 Albeniz 音樂的評語,我覺得再適切不過了。

不大能理解的是,為何只要是德法義等「大國」之外的歐洲古典樂,常自動被降級為次級作品? 對此「域外」的音樂,我們常以異國風情的心態看待,偶而在Beethoven, Debussy, Vivaldi 之外,當作出軌的情婦,逢場做戲一般? 如果可以接受蕭邦的一些簡單旋律與和聲組合而成的 Valse 或Mazurka,而買了無數的版本,為何吝惜對 Albeniz, Granado, Mompou等人的同類作品,「施捨」一些小小的關愛眼神?

我不贊成狹義的世界主義,也不覺得像聯合國般的席次代表制「平等原則」,適合用在音樂身上。只是,音樂的樣式應該不應以「勝者為王」的單一觀點標準判別高下。橘子與蘋果,如何作比較呢?

今天難得有個清閒的夜晚,聽了一整夜的西班牙鋼琴樂,尤其是 Albeniz。表面上受到傳統民謠與舞曲影響的曲子,仔細聽來,滿室馨香,融合了高貴與可親的奇異混血。在標題中掛著「西班牙」的曲子,除了上次介紹的Suite Espanola 之外,還有今晚聽的「西班牙舞曲」(Danza espanolas, op. 37)。接著又翻出的Turina 的 「西班牙民間故事」(Contes d'Espagne) 與「古西班牙的回憶」(Souvenirs de l'Ancienne ESpagne) 等曲子,串成一片我的西班牙之夜。

非管絃化的單純鋼琴曲,似乎讓我跳離聲響效果的感官層次,更能直接融入「既俗氣又尊貴」,「既西班牙又universal」、「既跳著舞, 又無比憂靜」、「既沙龍又內省冥思」的 paradoxical aura。無須 Bach, Chopin, Debussy 的前奏曲,可以感同身受另外「小宇宙」的美與存在感。

我並沒有遺忘掉 C.P.E. Bach ,只是越搞越大鍋,有些消化不良。還是慢慢來,細細體會,再來著墨的好。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有地雷! HQ Jazz sampler

今天去掃到 "HQ Savoy Jazz sampler",其中有一片是HQ 片,,另一張是普通CD片。 倒不是對HQ 系列的高音質噱頭多有信心,而是對50年代左右 Savoy 旗下的藝人有興趣 (如 Modern Jazz Quartet, Art Pepper, Hank Jones)。

又加上收錄許多像"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Round About Midnight", "Don't Explain" 等standard 標準曲目,於是便一手抓到櫃檯付了帳。心想可當作以後採購台灣賣得貴參參的Savoy Jazz 系列的參考。

回家後拆開來聽才驚覺,咦,怎麼多半音軌唱到一半就被切掉了。仔細一看CD背面,才發覺用日文寫了一小行字: 「本CD 除部分音軌之外,皆有"Fade Out" 的處理, 敬請見諒。」厚, @&#**@&)(),.....氣氣...氣到不行。

請各位爵士樂迷加發燒友們注意,在意不全的音軌的人,不要誤踩地雷,枉交學費。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故事說的太完整,或興趣寫的太偏門的網誌,都讓人很難置喙,往往是最少人留言的。

我的網誌不是雜誌,不需要擔心市佔率或共鳴的問題。我一向抱著願者上鉤的態度。

初心單純是野人獻曝地,描述看過走過的桃花源,也給忘性堅強的自己一個紀錄。我的桃花源,不見得是別人的,別人也可能在其中「迷不復得路」。

現在的音樂"基本款",也曾經是默默無聞的非主流。例如,J.S. Bach 的馬太受難曲與無伴奏大提琴,如果沒有 Mendelssohn 或Casals 的引介,或許仍不見天日,沒有今日的經典地位。

完全不敢自許是 Mendelssohn 或 Casals,若得有緣人能喜歡這地盤裏介紹的一些冷門曲目或另類詮釋,足矣。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週日,空空如也

 「charlie parker savoy」的圖片搜尋結果

像今天這般的星期天,有如午夜坐起,是放空的時刻。

午後隨著 Charlie Parker 好長好長的 Savoy 唱片而來,不知不覺襲來的假寐。 醒來後,曲終人散的一種混亂感。

週間纏身的一些雜務與雜念,好像起了新的意義,也不那麼重要起來。有時,一種 feeling of defeatedness,還是會不設防闖進如此的「空白」當中。

與小孩與老婆黃昏時的散步,把我帶回現實。小子嘰嘰聒聒,胡亂拔著草叢中的雜草,好像自有節奏,如音樂般的起伏。

「是應該找個時間,與家人來個小旅行的時候了。」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Albeniz 的西班牙陽光與幽暗

「albeniz sanchez」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對於來自西班牙地區(尤其是急欲獨立於西班牙之外的 Catalonia) 的鋼琴作品,十分的景仰。也強烈推薦喜歡 Debussy 與Chopin前奏曲、或卡薩爾斯演奏的古老加泰隆尼亞民謠改編「白鳥之歌」的人,可更進一步來欣賞Granado 與Albeniz 的獨奏曲。

以份量或樂思的多樣色彩而言,Albeniz 的〈伊貝利亞〉( Iberia) 或Granado 的〈哥雅之畫 〉(Goyescas),固然是可與Debussy 前奏曲媲美的扛鼎之作,最近較為常聽的,反而是兩者以西班牙為標題的兩卷作品。或許Granado的〈西班牙舞曲〉要更負盛名,我想先來介紹前者的〈西班牙組曲〉(Suite Espanola),因為最近反覆聽了Esteban Sanchez 的精采演繹 (3cd, Brilliant)。Sanchez 這位西班牙裔鋼琴家,受教於Cortot、1978年後從國際演奏生涯中急流勇退,一直隱居故鄉 Orellana la Vieja。

Albeniz 全數以西班牙不同地域舞蹈與風情為背景的 Op.47《西班牙組曲》總共有八首:

1 格拉納達
2 加泰隆尼亞
3 塞維爾
4 加第斯
5 亞斯圖利亞
6 阿拉岡
7 卡斯提亞
8 古巴

一般樂迷最熟悉的,應該是de Larrocha 的演出。雖說她的平穩、抒情,夾帶著錄音的優勢,直覺上是挺適合入門的版本;但 Sanchez 的熱力(例如 Austurias 觸技曲般的處理) ,以及揭開如平靜海面下的暗潮與力道拉扯(ABA 三段式的起伏對照),我覺得更能掀開這些曲子「沙龍風面紗」後,由舞曲與夜曲交替的幽暗奇調。

灌錄於西班牙Barcelona,1968-74年的Ensayo 廠音源實在毫無魅力,期待發燒錄音的朋友可就此打住。願意犧牲掉一些音效上享受的人的回報是,兼具陽光與憂鬱,色彩與心理層次的 Albeniz 。

最近還有兩張 Naxos 的泛西班牙鋼琴曲待消化中,似乎很適合天候漸漸轉熱的這個週末來聆聽。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Bartok / For Children:給小孩的大餐

「bartok children naxos」的圖片搜尋結果
爲小孩所寫的鋼琴獨奏音樂何其多? Schumann, Debussy, Tchaikovsky, Villa-Lobos 的同類作品,均有不同的味道與特色。最符合我對小孩的期待的,卻是Bartok 這些主要由匈牙利(前兩卷)與斯拉夫民謠(後兩卷)所組成的短曲集:For Children。

我的私心是,小孩千萬不要太乖、太幼稚,或太浪漫。我期望他會喜歡自然的律動與歌詠,擁抱生命中的狂野, 粗暴。聽Bartok 的小孩,多少可以保住「怪怪的純真」,至少我是一廂情願地這麼想。

Bartok 用生命中的三個階段,來處理細磨這些「scale 多半不超過一個八度」的珠玉。1908 到1909年的初稿中,原收錄了 85 小曲,以四卷發行;1930 年代,又改寫了其中一些曲子,並在1943 年做了全集的最後修訂。最後,在作曲家逝世後的1947 年,又以兩卷 79曲形式定稿出版。與一些民謠改編曲不同的是, Bartok 盡量保有原曲的簡樸與泥土味,不作過度學院派的抽象或繁複處理,但是「民間與現代性的嵌和」躍於琴鍵之上。

三年前,二十世紀鋼琴獨奏錄音荒島唱片系列,始終沒寫完,因為覺得選擇太多,掛一漏萬。但是這套由 Gyorgy Sandor 所錄的 Bartok /Complete Solo Piano Music, 5CDS (Vox) ,絕對是60年代鋼琴錄音的一大重要成就。Grand Prix du Disque 的掛名保證,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光環。當初我所寫下的,「歌唱性, 鮮明的節奏, 音色光譜的幅度, 具音樂性的敲擊」等Sandor 特質與魅力,仍然適用於這四卷作品。Sandor 的自然爽朗的舞步,讓曲子可倖免於全然抽象的現代敲擊樂特質。

總長近80分鐘的琳瑯滿目的節奏與情緒萬花筒,或許對小孩而言是太過奢華的大餐。那就與孩子,輕食多餐地慢慢享用吧。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忽逢桃花林:推薦新一套 Nielsen 交響曲

Sibelius 的交響曲,有如一片直接將你籠罩包覆的風雪,讓人無處遁逃。

Nielsen 的交響曲,卻要你自願曲折入小徑,才能在「忽逢桃花林」。也要在林盡水源之處,方得窺見一山。

提起 Nielsen 的交響曲全集錄音,不像Sibelius 有滿坑滿谷的選項,但仍有許多大師名盤可供選擇,其中也包括不少廉價盤。資深的樂迷多半會想到是,Blomstedt 的EMI 與Decca 先後兩套,或是CBS的Bernstein 2, 3, 4, 5號湊上 Ormandy 1, 6兩號的全套,更最近的是Jarvi 加上瑞典樂團的DG 版。最近我收入了Naxos 借用DaCapo 版權重發的Schønwandt/Danish National Radio SO 版其中兩張,相當滿意其透明、瀟灑敏捷,且道地北國口音的詮釋。

這套烏克蘭裔指揮 Theodore Kuchar 與捷克樂團 Janacek Phil 的最新全集(2005年錄音),本來沒特別注意,原因一來是Brilliant Classics 的錄音,在買下其他廠版權的重發轉錄並不理想。二來是對指揮與樂團沒啥了解。

對這套錄音興趣的源起,在於看了Phaidon 音樂家傳記系列Nielsen專書的作者、兼英國Nielsen 協會的創立者與秘書長Jack Lawson最近的評論推薦,加上是廉價盤,才衝動下手的。Nielsen的作品,常常會引發我的敗家衝動,這本精采的音樂傳記,是在美國開始沉迷 Nielsen 時期,最佳的床邊讀物。

試聽結果如何? 前後聽了兩次,之前對錄音品質疑慮頓時消解。事實上,2000 年之後由Brilliant Classics 自家全新發行的片子,都有一定的水準(包括古提琴家Jaap ter Linden 二度錄音的巴哈無伴奏)。

這套新 Nielsen 交響曲詮釋方面,Kuchar 雖沒為我們提供冷冽中熱情的北國印象(深好此特質的,請找Schønwandt 的Naxos版),特別卻著重在這些曲子作為純交響曲式上的豐富,意念引人入勝,與結構的前瞻性。Kuchar 與其他版最不同的,在於能量蓄勢待發的余裕,細節的層次呈現,以及捷克樂團稍微 mellow 但意氣風發的管樂部,襯印秀麗弦樂的聲底。

個人覺得此全集的highlight,在於第 1, 3, 6 號,尤其第三號。本來覺得很難有人能媲美與Bernstein 曾得到TAS 厚愛的Royal Danish Orchestra 舊版中萬眾一心的focus 與用之不盡的能量感, 然而Kuchar 卻另闢蹊徑, 找出一種「忽逢桃花林」的鋪陳美學。Jack Lawson特別推薦的第2 號, 反倒有些underpowered, 不得我心。不過,也有可能是本來就對2, 4 號較缺共鳴的我的主觀偏好。

Schønwandt 的Naxos版,有待系列最後一張入手後,再作完整的解盤。個人覺得,Kuchar 或Schønwandt 的任何一套,應該都是相當適合還未領受 Nielsen 管絃樂魅力的人的入門磚。

尚有一套優異的Nielsen 獨奏鋼琴曲新錄音介紹,將在近日登場。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涙そうそう〉 (淚眼娑娑) 自譯

sousou
沖繩團體 BEGIN 作曲,森山良子作詞,由夏川里美翻唱唱紅的〈涙そうそう〉(Nada Sousou) ,在台灣被翻成「淚光閃閃」,坊間流通的歌詞翻譯過於「流行鴛鴦蝴蝶派」,失掉原詞追念逝者樸直感人的氣氛。

用還不成氣候的日文能力,盡力還原原詞的意境。拙譯如下:

反覆看著老舊的相簿
輕聲道出謝謝兩個字
那個一直在心中鼓勵著我的人啊

天晴也好 天雨也罷
不時浮現 那個笑容
即便記憶早已遠去
我仍追尋它的蹤跡
當它在心中甦醒之際
總讓我 淚眼娑娑對著初升的第一顆星祈禱
已變成我的習慣
仰望黃昏的天空
滿心尋找你的蹤影

悲傷也好 歡喜也罷
不時浮現 那個笑容
相信著 你在彼方 也能看得到我
也深信一定有重逢的那一天 而活著

天晴也好 天雨也罷
不時浮現 那個笑容
即便記憶早已遠去
如此孤單 如此眷戀
對你的思念 總讓我 淚眼娑娑
好想見到你 好想見到你
對你的思念 淚眼娑娑

原文如下:

古いアルバムめくり
ありがとうってつぶやいた
いつもいつも胸の中
励ましてくれる人よ

晴れ渡る日も 雨の日も
浮かぶあの笑顔
想い出遠くあせても
おもかげ探して
よみがえる日は 涙そうそう

一番星に祈る
それが私のくせになり
夕暮れに見上げる空
心いっぱいあなた探す
悲しみにも 喜びにも
おもうあの笑顔
あなたの場所から私が
見えたら きっといつか
会えると信じ 生きてゆく

晴れ渡る日も 雨の日も
浮かぶあの笑顔
想い出遠くあせても
さみしくて 恋しくて
君への想い 涙そうそう
会いたくて 会いたくて
君への想い 涙そうそう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