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別了,Nonino




連幾個午夜聽著懷舊的 Nuevo Tango,讓手風琴的綿延低迴,塞滿雜亂的斗室。讓人回到多年前的一個音樂會,來自阿根廷 tango 表演團體。十人的樂團搭配著十人的舞者,酒紅色的燈光,肢體與弓弦的交錯,還有像惡夜般撲面而來的迷離手風琴。

"Adiós Nonino",是Piazzolla 帶領自家五重奏(手風琴, 小提琴, 吉他, 鋼琴, 與double-bass),在1983年為Radio Suisse Italienne 廣播現場演奏的唱片,當時他的編曲與風琴技藝皆已爐火純青。在解說中,他的第二任妻子Laura Piazzolla 提到在Alps山間的神奇氣氛。實際聆聽可以確實領略到一種深沉的靜暱。我最喜歡的開頭曲"Adiós Nonino",是作曲家於父親Nonino 過世幾天後寫下的紀念之作,這個長達8分多鐘的版帶著濃濃的感念,無過度的傷感。由鋼琴獨奏開始,小提琴幾度拔高的動機,拉滿了 full sentiment 的 vibrato,接下由手風琴接手,來段長長的即興,結束於與小提琴的纏綿交頸重奏。

Piazzolla 對父親的思念,除了濃如血的親情之外,還源自父親所給予他的音樂啟示。除了童年時,父親自當舖買來的一台舊手風琴,還有一堆漂洋過海,來自故鄉的tango 老唱片。作曲家自敘,舉家旅居美國New York 時,父親下班回家後,聽著聽著tango 音樂,常常不禁淚濕眼框。

Piazzolla 解釋,nostalgia 的背後,是某種深深的被虐情愫。

整張唱片的曲目穿插十分精妙,曲風有懷舊、有抒情、有溫暖、有疏離憤怒。Piazzolla 的手風琴展現了主帥之風,不搶鋒頭,讓所有的樂器都有大幅表現的空間,但明顯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舵手角色。也是名曲的 Libertango 和 Muerte del Angel (天使之死) 的強拍節奏,讓人腳指蠢蠢欲動,不由自主打起拍子。

Piazzolla 以60年代的大作〈天使三部曲〉,作為音樂會的壓軸。「天使之舞Milonga」的優雅漫步,「天使之死」的悽烈,之後的最後高潮,留給soothing、肯定生命的「天使復活」。結尾之前的鋼琴、小提琴與手風琴輪流獨奏,再進入熱力的coda。對我而言唯一的小遺憾是,少了那首扣人心弦的短曲 "Oblivion"。

以較刻板方式古典樂,來演奏Piazzolla的方式,往往失掉靈魂的重量。「古典樣式」的美與精緻,變成一種圖具形式的空洞,失去熱力與阿根廷 tango 的傲慢不羈。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我的孟德爾頌年(之一):Wishlist 頭一號

「Masur, Peter Schreier,Peter Gulke」的圖片搜尋結果

即便今年是孟德爾頌年,Berlin Classics 在台灣也有代理,我還是懷疑這兩張一套的「孟德爾頌對話」紀念CD ,進來台灣的機率會有多大?

其中一大原因是,CD 1 當中由 Kurt Masur, Peter Schreier, 與Peter Gulke 這三位指揮針對 Mendelssohn的生平背景與音樂特質的對談,全數當為德文發音。這件事卻是最為吸引我的大賣點啊!

除了Gulke 這位指揮兼音樂學家較為不熟之外(資料顯示,他活躍於德國各城市,包括Dresden, Berlin 與 Leipzig 三地),Masur 對Mendelssohn 的深入了解,不僅只是他與萊比錫文化藝術的長期淵源,或是強調Mendelssohn 於Leipzig指揮血緣的傳承,也在他成立「國際孟德爾頌基金會」(International Mendelssohn Foundation),對Mendelssohn 研究、文獻古蹟保存,以及音樂演出的提倡。

Schreier 身兼聲樂家與指揮的雙重身分,也正是當今Mendelsshon 音樂的權威。這次時值作曲家200年誕辰,由 Masur 出面邀約,在Leipzig 舉行的「三巨頭」對談,應該具有特殊深切的時代意義。

對談內容包括:被低估的多才多藝,社會背景, 歌曲創作,多元類型的風格,猶太教的影響與 Biedermeier時期,範例與總結等。不黯德文的我,還是想進一套。找人幫我聽過、稍作翻譯。CD2 全數收錄Schreier 與老搭檔Olbertz 合作的Mendelssohn 歌曲錄音,道地的經典詮釋的地位,應當毋庸置疑。

這套錄音上個月底已在德國發行,英國也將在四月底跟進上市。

Mendelssohn 的生平故事與刻板的「快樂」形象,常常像烏雲遮日般,模糊了他音樂的多重面貌,導致許多誤解。今年我會持續來介紹這位作曲家一些 "怪怪" 的曲目與錄音。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勿弄好春色:Karl Suske的藝術(之四)

好久沒聽 Suske,接近他的音樂,需要一個寂靜與能夠專心的奢侈時間與空間。 聆聽Suske,幾乎像個小修行,沐浴更衣可免,心亂如麻卻萬萬不可。

他這套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雖錄齊了,但手上的版本只有兩張,2/3套。也罷,有緣的東西才能到手上。

今天聽的,就一首老掉牙的「春」奏鳴曲。好個直接剛毅的筆法!又不像Heifetz 亟欲以技伏人。在Oistrach 大肆散放春陽暖意,Szeryng 文質彬彬的風度看來,Suske 離刻板印象的「春意」甚遠。

之前網誌介紹過其Haydn錄音的鋼琴家Olbertz,完全與Suske 居住在同一個誠心正意的孤高世界,容不下雜質與氾濫的情緒,剩下的只有精練凝聚的,密合為一的 synergy 。

室內樂,不該只說是 give and take,進入某個境界時,已經無法分出 who's giving, who's taking。Active 與reactive 的界限也消逝不見,因爲幾乎分辨不出誰先兀自出聲,誰在應聲附合。

春,可以是一種律動共發的能量的總合,Suske/Olbertz 給了我音樂之外的啟示。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奧非》之書



「monteverdi glossa orfeo」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是「一本」我看過最為精緻的唱片。

Monteverdi 歌劇《奧非》(L'Orfeo) 誕生400年紀念的2007年,出現了兩套義大利本土樂手的豪華製作,除了Alessandrini 兼具熱血力感與金碧輝煌的 Naive 版之外,已經在西班牙廠牌Glossa 灌錄了Monteverdi 牧歌九卷全集的 La Venexiana,也發行了全球限量3099套的紀念版。近幾年Gramophone 大力推薦的專輯中,就屬這套,還有 Carus 的Brahms 德文安魂曲讓我最為掛心。由於台灣代理遲遲不進這套典藏版,我只好自力救濟來網購。

昨天終於收到這套唱片,打開包裝時,真是驚訝地倒抽一口氣。它不是一般CD 大小夾著厚厚解說的「豪華版CD」,而根本是一本 A5 左右,在國外圖書館常看得到的精裝本「手工書」。書側用藍色棉布裝訂,不用滑亮的銅版紙,卻有台灣印刷本不常看到樸素細密的「紙感」。內頁採黑藍雙色印刷,其中可見處處巧思的美編藝術,包括Orpheus 藝術的插圖,義大利文與英文 libretto 以藍色與黑色對照,以及作為視覺動機(visual motif) 的藍色小鳥,在書中四處流竄的設計。上圖封面中,可見此青鳥的蹤跡,然而其藍色燙金的處理與質感,以及包括開放方框的一體感,無法由掃描方式完全呈現。

近90 頁的書中,除了libretto與參與樂手的介紹外,還收錄三篇介紹音樂背景、Orpheus 神話和詩歌與歌劇傳統的小論文。2006年二月在義大利 Modena 市的San Carlo Church的錄音,音場寬闊,樂器與人聲的呈現皆有極誇張的分離度,讓人可以輕鬆透視此錄音考據的詳細藍圖。

詮釋方面,兩個義大利版都屬於有血有肉的感官式處理。不像某些英國團 Monteverdi 的唯美協和,或是法國團大剌剌的平鋪直敘literalism。有別於鍵盤手指揮 Alessandrini 的直接與奔放,與對於器樂應合的專注,Glossa 版的假聲男高音指揮 Cavina,以較緩慢低調的手法,細細揉捏每個聲部,充分摺開歌詞意象的表現幅度細節。前者外放凜冽,貴氣逼人;後者內省樸實,有更多的內心戲,兩者都是個人覺得不可或缺的《奧非》首選版本。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三位一體:CPE Bach, Schumann, Schulhoff

「schulhoff flammen」的圖片搜尋結果

延續早年對Schumann的「浪漫」火花的沉迷,在前古典時期,我找到了CPE Bach,在現代音樂當中,我則遇上了命運乖桀、病死於集中營的 Schulhoff。

此一「另類德派」系譜下的三位作曲家,所具有的共通特色如下:

(一) 爵士般的即興與幻想官能風

(二) 深入鍵盤樂本能的創新與語言革命

(三) 繁複詭異節奏的實驗

(四)「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的交響曲式

(五) 強烈的文學思維與表現主義傾向

(六) 異國元素的鎔鑄變形

與 Schulhoff 的偶遇,是約十多年前 Decca Entartete 系列時期的歌劇「火焰」(Flammen)。其魔幻寫實風,狂氣地將 Don Giovanni 的地獄之力完全釋放,我希望有時間來深究這三位音樂家共有,但特別屬於Schulhoff 的 "hot music, serene melancholy"。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C.P.E. Bach 唱片版圖 (之二)

「CPE edition capriccio」的圖片搜尋結果

送佛送上天,直接介紹推薦這套 Capriccio 廠牌 "C.P.E. Bach Edition" 12 cd-Set。

基於以下理由,我認為這是目前最優異的一套C.P.E. Bach 「入門唱片」:

1) 曲目具廣度與代表性,一氣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鍵盤獨奏、聲樂作品等,涵蓋重要CPE 經典的各式樣貌。

2) 音樂詮釋大部符合作曲家的精神,讓人可清楚聽到CPE語言的精緻設計感與瞬息萬變,卻不會讓害怕爆衝古樂派的樂迷卻步。

3) 錄音忠實,集中於80 後期的Capriccio 的西德錄音,雖然還差Edel 集團的Berlin Classics 那麼一小皮,但開放直接的錄音要讓許多大廠汗顏。

4) 售價低廉,12張cd 約1600 大洋左右可以購得,不會像其他的廠牌的優質CPE唱片,通常要你掏出一大把銀子。

5) 不因為廉價盤而包裝過度縮水,唱片全數都有硬殼,不會只將CD 擠進脆弱的小紙片。更重要的是,除了交響曲與長笛協奏曲那兩套之外,都完完整整保留原發行唱片中的詳細解說,對CPE的創作背景與難尋的罕見樂曲informative的精闢解說,可讓人直攻CPE殿堂之奧妙。

演出陣容,除了之前介紹過的CPE Bach Chamber Orchestra 之外,還包括前東德的一些器樂好手,如長笛家Eckart Haupt、雙簧管家Burkhard Glaetzner、Da Gamba 高手 Siegfried Pank 等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其中合唱曲目部分,由柯隆出身的17,18世紀聲樂專家 Hermann Max 擔綱,帶領自家子弟兵的合唱團體Rheinische Kantorei 以及「附屬」的樂團 Das Klein Konzert。 德派各聲部的嚴謹紀律與獨唱配合的天衣無縫,亦帶有些義式合唱傳統的自由與奔放,相當精妙傳達了CPE Bach 這些 作品中,令人動容的流動中的抒情戲劇感。

Das Klein Konzert 可翻成〈小合奏團〉,團名後面可有些小名堂,對照了1746年由作曲家兼指揮 Adam Hiller 於Leipzig 創立的 ‘Das Große Konzert’ orchestra (大合奏團),也就是萊比錫布商管絃樂團的前身。之後有機會,會介紹其中的幾張 CPE 合唱曲的 highlights。

以上是我之前承諾要引介的CPE演奏的第三個高手團體。接下來要登場的,就是鼓動腎上腺素的Harmonia Mundi 發燒/騷錄音了。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Miserere mei

「gesualdo madrigal 4, 5 cd」的圖片搜尋結果

今年的音樂食物(musical diet) 日趨粗樸,也不知將走向何處。

除了一頭栽進C.P.E. Bach 的微型宇宙之外,同時爲晚期文藝復興的Monteverdi, Gesualdo, Gabrieli 所著迷,尤其是最多加上簡單樂器所伴奏, 由2 至5 人聲部構成的牧歌 (Madrigals)。

Gesualdo, Prince of Venosa (1566-1613),因為殺害妻子和她的男人,且公開兩人赤裸的屍首示眾,而惡名傳史。不論是神聖的經文歌(motet),或是世俗的五聲部牧歌,他的音樂裏,半音、不協和音與和聲使用的詭異,以及歌詞中的原罪與情慾場景,常讓人有炫目迷幻的感覺。不管其音樂中是否含有他躁鬱交替的病理證據,聽他的某些合唱音樂,常有被不停拋入雲端的感覺。

最近最貼近心情的Monteverdi,,是他牧歌的第四與第五冊。此時器樂伴奏的發展與多元尚未大勢底定,其中器樂的絕對精簡化,突顯單純人聲細膩交錯織錦的 ravishing purity。

兩人一正一邪,對我而言,目前都比一般浪漫化的藝術歌曲來得美麗,且具血肉的真實。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C.P.E. Bach 唱片版圖 (之一)

CPHM
為何C.P.E. Bach 系列如此難產,從去年年底預告到現在,只有生出了一篇文? 理由很簡單,當時單純的起頭,不料成為地毯式的全面搜索。包括文獻,各廠各編制的唱片錄音,底層是當時啟蒙運動的美學與CPE理念與實踐的關係, 柏林與漢堡時期的文藝圈, 柏林宮廷時期雇主Frederick II 的音樂狂熱...等等。 起了頭,卻發現真難收得了線尾。最近,又接上Mendelssohn 出生地的Hamburg connection 這條線(思想家 Moses Mendelssohn為 Felix 的祖父,CPE的同代,其理論也與 CPE 的某些音樂有共生的關聯性)。唉,真要能稍微釐清寫出,可能真的要一直寫到CPE Bach 300年誕辰紀念的 2014 年。

今天先將目前為止,CPE經典錄音中產量最多的兩個團體做個簡介。個人認為CPE Bach 復興運動來的遲,有其好處:想去敢去灌錄他的作品的藝術家或是團體,大多數是有自己視野觀點,在古樂運動中深耕的大內高手。要不然,大家一齊去錄市場最大、地位最崇高的 J.S. Bach 就好,何必作吃力不討好的苦工 。這些都有一定品質水準的錄音中,最深入CPE精神的兩大高手團體如下:

扎根德國本地,CPE 復興的兩大十八世紀音樂權威樂團,團名都直接掛著作曲家的招牌。第一是乾脆以作曲家之名作為團名的 CPE Bach Chamber Orchestra,其主力指揮為 Hartmut Haenchen。第二是CPO廠旗下的多國聯軍的組合 Les Amis de Phillipe〈CPE之友古樂團,取CPE名字中 middle name 的Phillipe) ,指揮為德國大鍵琴/古鋼琴家 Ludger Remy。

前者樂團成立於1969年,卻要等Haenchen 入主之後的80年中期,才開始專注於18世紀的前古典時期音樂,採取的是「現代樂器,古樂考據」的 approach。後者由Remy 主導,以古樂器演奏Frederick II 時期音樂,參考Berlin 國立圖書館的原稿的「狂熱派」。前者雖然較為嚴謹,仍能帶出CPE 「不按牌理出牌」的善變氣質。後者其實也不附和某些法國或義大利古樂團的搖滾金屬傾向,反是極為細膩清雅的口味。

下次會介紹 CPE Bach 演奏的另外兩大好團,其中一團隸屬Harmonia Mundi,演錄皆相當發燒,細節下回分曉。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時雨時晴帖

quicksn



























春雷不止,天氣瞬息萬變,音樂與生活也隨之起伏不定。正是:

「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

快雪時晴。 相當能捕捉最近專注的 C.P.E Bach 語言中,「出乎意想之外」的調性、動態流變與戛然而止。

佳想安善。 掛念的,除了遠方的舊識之外,還有心裏頭所四尋不至的「正音」。

未果為結。 懸而未結,也當然沒有closure的果實。雖然有E-mail, Messenger, Facebook,仍敵不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不了解(無法了解?)。

力不次。 跳躍式的樂句,夾雜著紊亂思緒,讓人有些沒力。

Mingus 頓首。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Pianorama:電影走馬燈

pianocine
從幽暗山谷走出的此刻,最想聽單一樂器的獨奏。略帶冷靜的感性為佳,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又更對味。於是想到這張瑞典鋼琴家(兼電影配樂家) Roland Pontinen 所調製的,電影配樂私房獨奏。

以最優秀的Fellini 配樂之一 Rota 的 "Amacord" 開場 ,Pontinen 還親自編曲加上即興,聽時除了不斷想起電影的場景,更可感受到鋼琴說書人自身主觀情緒的介入。Chopin 入選了許多,包括Polanski 《鋼琴師》中那首救己一命、感人至深的c sharp minor 夜曲。另外的highlights ,還有在"Bagdag Cafe" 中足實反諷的Bach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Ligeti 在"Eyes Wide Shut" 中點描的迷離聲象,Fellini 用的Debussy 前奏曲與〈月光〉,以及獨奏者同胞瑞典電影大師Bergman所厚愛的,Chopin 的前奏曲與馬祖卡。

Pontinen帶著冷調的懷舊味道,不像一些集煽情為能事的跨界電影音樂,異常適合需要沉澱,冷冷的夜晚。與鋼琴家風格相應合的BIS的錄音,忠實、透明、開闊,帶著適度殘響。

當初買下這張算是impulsive purchase的專輯,一半有些打賭的味道,一半也覺得,不放明星沙龍照,採用Fellini 電影場景為封面的唱片,品味不至於太過離譜。這張CD,時常在無聊空白的午後,或像這樣的索寂晚上,彷如一部老電影的膠捲,在烏黑的機器上翻轉,唱個不停。

Repeat 第二次,又落到Bach 的前奏曲,該是同寂靜入夢的時候了。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