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NSO,幻滅的「幻想」

doreberl
走出這場 NSO 音樂會時,心中實有不小的失落。

我對 NSO 的經驗是欠缺的,它從聯管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 因為一長陣子不在台灣,無法參與。所以,只能以一塊 clean plate 來直接面對昨晚的音樂。

法國鋼琴家 Bavouzet 的前半場的伴奏上表現,算稱職但中庸,第一次聽到的 Sancan 協奏曲,是一首後Ravel的作品,樂團與指揮 Fabien 努力去呈現其中的管絃樂色彩和 episodic的轉折。氣勢氣度夠了,卻短少了歐美團更細緻的 sheen, polish 與sophistication。在首尾兩樂章裏,樂團的強奏與極強過於主導,時而完全淹沒掉soloist 。或許,這有一部分與Bavouzet 骨架較小、細膩俐落但不aggresive的表現有關 ,但是事前排演時,就應該要注意協調這樣的問題。Ravel 的情況稍微好轉一些,除了三樂章長號的 slur 出現小放炮外,技術層面算是過關。只是同樣的,文化上的隔,比技術上的閃失來得令人失望。(Bavouzet 的獨奏部分,待日後介紹他的 Ravel 與Debussy 唱片時再聊)下半場這首幻想交響曲,大致可分為兩種approaches,一種強調「幻想場景」的部分,另一種取其「純交響曲式」的原創形式結構之美。前者以Barbirolli 與Munch 為代表,後者以Boulez, Kegel 為典範。NSO/Fabien 走的似乎是折衷的路線,既想展現其浪漫與超技的部分,對於其中的場景描繪卻又不深刻,一三樂章中的結構之美欠缺,四五樂章裏的詭異(grotesque)與黑色幽默,亦只是草草帶過。爆棚嗎,還算夠力,可惜仍無法是西方音樂強國的船堅砲利之敵手。處理上 heavy-handed , over-stretched,表情也缺變化。

個人可能中了Boulez 與Chicago Symphony 的現場之毒太深。Boulez 如X-ray 般的 vision,將第一樂章裏,Berlioz 如何從Beethoven 的交響曲學到sonata form 動機主題的層層推演,展現的淋漓盡致。之後每個主導動機的變化、形塑,與大塊結構中的出現點,在Boulez 的透視展示下,全都瞭若指掌。

Boulez 第三樂章的鄉野場景,可清楚聽出Berlioz 如何從Beethoven 慢板中,取得以變奏為主鋪陳的靈感。英國管與oboe, flute, clarinet 與樂團若即若離的親密對話,和田園風中抽絲剝繭的情緒contrast,從冥想, 短暫的撫慰、失落、到結尾更大的空虛,是此樂章的典範演出。在四五樂章,CSO深入地心、堅如槃石的低音提琴,銅管的動態層次安排(不是只有單調的強奏或咆嘨),,都更具壯碩之力與雍容華美餘裕的雙重享受。黑暗且sinister 的陰森,與乖離的心理層次,更是蒼白呆板的NSO 在這兩個樂章所最缺乏的。

以較高的國際樂團標準來看,本場NSO/Fabien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第一,團的聲部的 mix 不夠整齊緊密,缺乏homogeneous的一體感,團中個別solo樂器出現時,好像是獨立於樂團之外,ensemble 的平衡也隨之鬆掉。聽過的大部分國外大團,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樂團的獨奏群,再如何漂亮地表現 assert 自己的identity,都毫無曖昧地是樂團整體的一部分。第二:樂團沒有清楚的 identity,從音樂會中,我能清晰描繪出Berliner, VSO, CSO, Concertgebouw,甚至一些美國德國小樂團的獨特「聲音印記 」( sound imprint)。不知是不是客席指揮或 under-rehearsed 的緣故,再如何努力,仍完全無法找出所謂的「NSO之聲」。

這一季還有一場與鋼琴家 Rosel 的音樂會,持續觀察 NSO 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音樂會後,絕大多數的觀眾的拼命喝采與興奮,無法掩滅掉我深深的幻滅感。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古典唱片的寒冬:Decca 之死?

NSO 的音樂會感想,一兩天內會出爐,在此不得不插播一個攸關唱片收藏的短訊。

二月九號英國樂評家Norman Lebrecht,發布了一個相當有爆點的八卦:Decca 廠牌收攤關門。 Decca 立即跳出來澄清,強調他們一切運作正常,不過是進行某些內部改組,將跨界與部分藝人和發行,轉到 Universal Classical and Jazz。

Norman Lebrecht 這位樂評可說是「惡名昭彰」,毀譽參半,他的毒舌或屢次消息查證不正確,為他招來許多敵人。個人稍有follow 他定期的文章,發現他深黯 journalism 的一些賣點與公式,擅於行銷略為聳動的賣點。

不過,略為誇浮的語言除外,他對於大廠與大企業商業機制的批判(尤其是Universal集團),以及對某些大牌明星藝人的冷嘲熱諷,有些參考價值。我們雖不用照單全收,或許有可用來借鏡反思的地方。

以這次的爭議來說,雖然他可以更精確查證之後,再來發言。但他直指的現象趨勢,確是個事實。大廠不斷縮編,將廠牌的運作與藝術的傳承,錄音的品管,大部份交由商業機制決斷,Decca 的團隊,如今感覺只縮編為一個「創意部門」。

不景氣是大環境的問題,但是某些行銷的邏輯手法之粗糙,全讓商業考量領導藝術。只會讓人在縮衣節食的年代中,更無法有買次級唱片的動機。當E-mule 與無數的下載網站的「天羅地網 」不斷扼殺商機與利益時, 或許應該有更實在, 不貪取利益, 更具藝術新意的方式, 讓樂迷心甘情願掏出錢來。

我想各位樂迷們對Decca 古典應該有些革命情感, 不希望手上的Ansermet, Pavarotti, Curzon 有朝一日全都「不再Decca」, 只能掛在Universal Classics 的大大全集或500G大下載裡頭吧。

廠牌合併, 名字改了, 並不稀奇(如Columbia, HMV), 有歷史可循, 但是若一些優秀的檔案錄音(back catalogue), 就此不見天日, 或許才是樂迷們最關心的吧。

凋零的老兵, 需要強烈的求生意志與策略, 方能免得一死。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NSO 音樂會主菜預演

berliz
















參加音樂會之前,要先預習還是不用 (to preview or not to preview),常會是一個問題。

年輕時,會儀式化地先聽熟手上有的曲目。在美國時,音樂會之前,除當代曲目之外,幾乎不會先聽,以求臨場新鮮感。毫無準備,迎面而來的刺激與感動,像是看一部懸疑片一般,讓所有線索在每一個瞬間開展。

今天的 NSO 音樂會主菜Berlioz「幻想交響曲」,因為已經近十年沒有親近,決定還是將一些手上的參考版本端出來預演一番。其他的,就待晚上粉墨登場了。

Boulez/Cleveland Orchestra, DG
Kegel/ Dresden Phil, Berlin Classics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LSO Live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古典唱片封面 ( IKEA 白色系篇 )

proven
起了玩心,讓我稍微不務正業一下,偶爾搞個封面藝術小系列,這次是北歐極簡IKEA 白系風格。



圖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聲沙發篇




圖二:刀叉與湯匙之間的「甜美回憶」(Doulce Memoire)
fork













圖三:蛋蛋與大碗公的平均律
egg

















圖四:一蕊白花見世界
zen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古典唱片封面 (無厘頭篇)

villa
最近古典唱片封面出現許多烏龍無厘頭的「創意」設計,話不多說,只加個小標題,直接看圖。



圖一:韓德爾派鷹爪功?



圖二:玫瑰銅鈴眼系列
warn









圖三:鋼琴五重奏之星際大戰光劍篇 or 燈飾工人中場休息自拍篇
art













圖四:救人喔,天雷勾動地火,火燒樂譜的「小調情」奏鳴曲

frank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Tower Records Victor 日本作曲家/演奏家系列

teizo















日本Tower Records 的獨立發行,不容小覷,其中不乏許多世界首發行的CD。

如 Vintage Collection 系列,專發Universal 集團罕見絕版錄音,包括最近紀念法國指揮Paul Paray 逝世三十週年與Detroit Symphony 晚期錄音的五套雙CD,其中有Beethoven 交響曲,Wagner 管弦樂集,19與20世紀法國作曲家名曲各兩套,全是Mercury 國際版未發行的唱片。

Tower Records Victor Heritage Collection ,是個人長期關注的特別發行系列。專門重發日本演奏家及作曲家的日本Victor 珍貴音源,通常是單CD 1000日圓、雙CD 1500日圓的廉價盤,目前已推出20多套錄音。演奏家系列當中,特別值得注目的是朝比奈隆指揮系列,以及曾擔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家豊田耕兒的Bach 無伴奏全集日本首錄音。

日本作曲家方面,不只包括較為人知的武満徹、高橋悠治、一柳慧等人,更發行了三善晃,和前年過世的松村禎三的兩套,以及以戰前戰後區分的《日本の管弦楽》雙CD系列。

(近來常會擔心,日本 Tower Records 若不幸無法在不景氣風暴中撐下去,這些獨門錄音也隨之絕版....)

想跨越以歐陸及特定大師為中心的音樂史觀版圖,入門欣賞日本現代音樂全盛期的魅力,除了Naxos 日本作曲家系列之外,日廠 Victor 音源提供了更在地,更與作曲家有直接淵源的演奏觀點。茲付《戰前戰後日本の管弦楽》兩套雙CD曲目如下:

戰前篇<DISC-1>
1) 尾高尚忠:日本組曲(朝に/遊ぶ子供/子守歌/祭り)(1936/1938)
2) 平尾喜四男:交響詩曲「砧」(1938)
3) 深井史郎:パロディ的な四楽章(第1楽章《ファリャ》/第2楽章《ストラヴィンスキー》/第3楽章《ラヴェル》/第4楽章《ルーセル》)(1933/1936)
4) 伊福部昭:土俗的三連画(第1楽章《同郷の女達》/第2楽章《ティンベ》/第3楽章《バッカイ》)(1937)
5) 早坂文雄:左方の舞と右方の舞(1942)
<DISC-2>
1) 山田耕筰:音詩「曼荼羅の華」(1913)
2) 清瀬保二:日本祭礼舞曲(1940/1942)
3) 諸井三郎:交響曲第2番(1937~38)
4) 大木正夫:夜の思想(1937)

【演奏】山岡重信&読売日本交響楽団 (1971~72年錄音)

戰後篇<DISC-1>
1) 矢代秋雄:交響曲(1958)
2) 入野義朗:シンフォニア(1959)《初CD化》
3) 黛敏郎:弦楽のためのエッセイ(1963)《初CD化》
<DISC-2>
1) 間宮芳生:二重合奏協奏曲(1966)《初CD化》
2) 石井眞木:遭遇Ⅱ~雅楽とオーケストラのための~《初CD化》
3) 広瀬量平:管弦楽のための「クリマ」(1976)
4) 小山清茂:管弦楽のための「鄙歌」第2番(和賛/たまほがい/ウポポ/豊年踊り)(1978)《初CD化》

【演奏】渡邉曉雄&日本フィルハーモニー交響楽団、東京楽所(雅楽)(DISC-2:2) (1981年錄音)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Gramophone Archive (test drive)

gramlib
Gramophone Archive 已經開張,今天稍微上去「試乘」一下。在全球不景氣,免費資源氾濫雙重情境下,這回他們豁出去了,只要簡單登記會員,除了最新一期的內容之外,將1923年以來所有雜誌內容全數免費公開,並附上超方便檢索,以及方便個人化存取 My archive 功能。(唯一還試不過的是,某些直接用pdf 翻頁閱覽的功能)

以 Kurt Sanderling 為例,檢索可得159篇entries,可以依年代區分,讀者可看到每篇部分內容,再決定是否是興趣之內的文章。其中發現了不少未知的史料,bios, 原始唱片編號,和未聽聞過的錄音(例如與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合作的Rachmaninov第一號交響曲, 與Lydia Mordkovich/Philarmonia 灌錄的Brahms Violin Concerto, Mozart Divertimento No. 17 in D major, K.334等) 。我也順便讀了今年一月號 Brendel 退休之前最後的專訪。

以Gramophone 內幕消息與 review 的累積幅度來看,以後要找唱片錄音、罕見曲目、音樂史片簡等資料,又多了一個大方便。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Sanderling 首度錄音:馬勒第四

sanM4











BBC Legend 這張Sanderling 與BBC Northern Symphony Orchestra首度錄音的馬勒第四(Manchester BBC Studio 1978錄音),讓我從去年等到現在,終於台灣也引進了。

開頭的 Don Giovanni 序曲,十分符合印象中的Sanderling。從慢板序奏轉入Allegro時,Sanderling 維持著幾近一致的拍子,讓其中的轉折一氣連成,不顯突兀。不像許多貪點刺激的指揮,不但一刀兩斷,將這兩段落誇張地拉高其戲劇對比。

本片重頭戲的Mahler 4,連續幾個午夜,已經聽了五次左右。昨天甚至將樂章拆開來聽,先聽慢板與第四樂章的「天堂之歌」,再倒回第二與第一樂章。沒想到如此洗牌結果,反倒發現了Sanderling的手法的奧妙之處。同為猶太裔,他不像Bernstein,尤其在Landler 舞曲樂章裏強調民族的Klezmer 味,或神經質玩弄速度與動態 (當然, 適量用在馬勒交響曲上, stylistics 上而言並無不可)。他不選擇過慢的沉溺速度, 而著眼在結構鋪陳的層層剝解上,處理的更為細膩。樂團的音色變化,也超出了一般英國團的限制。只是,在我自己的期待中,還是不免想像,如果是跟子弟兵BSO 的話,不知又會開出什麼樣的局。

慢板,真的是Sanderling的一大特異功能。他不用肉麻粘膩的弦樂迷醉你,而是平平無奇地入場,維持住一定的脈動,尊嚴而純粹,且峰迴路轉,迂迴暗示,帶你走上後頭埋伏的最強奏爆點。而且,即便在那一點上,低音部仍然固若金湯,不動如山。高招的是,這樣的穩住pulse 的設計,讓 timpani 激昂高潮後面的抒情弦樂coda,不致成為不知所云的反高潮。同時也讓慢板樂章結尾的氛圍,與最後樂章一致, 氣血相通,順勢推開天堂之門,引我們進入。

除了之前Mahler 第九與這次的四號,,希望透過 archive 的挖掘,我們還能聽到Sanderling更多其他的馬勒交響曲。

驚喜之外,感慨的是,聽過如此的馬勒,許多版本用的「雕蟲小技」,一下便相形失色了。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C.P.E. Bach (引子)

cpecover

























Where shall I begin? 該如何開始動筆寫CPE Bach? 為何 CPE Bach?

要談在錄音與音樂會氾濫的當代,他父親 J.S. Bach 巨人般的陰影,以及父子間地位競合的關係? 他老爸曾將他的作品「據為己有」,換句話說,有幾首我們覺得是大師 Bach 傑作的作品,其實可能是二兒子寫的。無論如何,以此可見CPE的札實有料。又,家族中若沒有CPE 全力地保存及出版老爸的作品,致力於J.S. Bach的音樂會與論述,今天的大 Bach ,有可能對我們而言是個「二流作曲家」的名字。

要談他從Weimar 與Leipzig的啟蒙,到 Berlin 與Hamburg 全盛時期的轉變,CPE 落入為他人而音樂,還是為自己音樂的掙扎? 抑或,是他與當時 Hamburg 藝術與美學界,全面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的關連?

要談CPE 作為沙龍文化的起點,從柏林宮廷,轉為漢堡市教堂樂師長,開始對應中產階級觀眾消費者品味的「古典時期」? Berlin 名女人Sara Levy 的沙龍,對CPE Bach 創作背景與某些作品的影響?

要談他不符正史觀點,既不全然古典,也不絕對巴洛克,不寫「標準的」古典主義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不乖乖寫Haydn 或Corelli 奏鳴曲式框架的「方塊文」,這些異數跟他身後評價的關係?

不管談什麼,缺了CPE Bach這一個鏈結,我們所了解的,由Mozart, Haydn, Beethoven這支系譜所織起主導的「古典主義」,乃至Schumann 的感傷主義的濫觴源頭,絕對是建立在一個嚴重偏頗的誤解迷思之上。

CPE大多作品,連樂譜的發行都短少欠系統整理,要到最近才會有詳盡考據的大型出版計畫。我們缺乏更多正式出版的樂譜,以及Casals, Milstein, 或Gould 的「Bach經典錄音」加持的輝煌唱片史。沒有這些條件的建立,在古典樂流行觀點裏,CPE Bach 永遠無法與同時代、從他身上不斷汲取靈感與養分的Haydn 與Mozart 等人相提並論。

千頭萬緒,手上史料、評論與唱片亦有待進一步的消化。就讓這雜亂無章的閒談,開始這註定票房毒藥的慢工系列吧!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音樂會記事預告

在 download 全盛、烽火燎原的時代,Jean-Efflam Bavouzet 是我極少數願意花大錢,將他Chandos的Debussy 獨奏鋼琴全集(共4cd, 高價版)全梭下來的法國鋼琴家。從這錄音絕佳系列的第一彈入手,領略到他去除沙龍化,「光的對比藝術」之後,就持續期待他的全系列發行。

師兄包括 Beroff, Collard, Rouvier的這位鋼琴家將在這個月底抵台,與NSO 合作兩首法國鋼琴協奏曲:一首是已經聽到熟爛的Ravel G major,另一首是他師父Sancan 的珍奇作品(台灣應該是首演吧)。

下半場的曲目是Berlioz 的幻想交響曲,這首曲子我聽過兩次現場(Eschenbach與Boulez,樂團皆為CSO,「食不知味」與「食髓知味」的兩大極端),曾經歷過瘋狂收集的階段,可說是人不痴狂枉少年的一種紀念物。

聽完concert 後,我會整理出心得,並大略比較唱片與現場風格上的異同。屆時也歡迎共臨盛會的鋼琴/管絃樂迷們,來聊聊你們的觀察與看法。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千金難買「看得開」

最近小風小雨、忙進忙出的,讓我不禁有這樣的感觸。

現在心境,有些像夏目漱石的小說「門」的主角宗助,過年後決定往鎌倉參禪時的短暫清澄。也有些像Toscanini 1937年「貝四」第一樂章,從一陣迷霧中轉入Allegro vivace 陽光的快意。

手錶不準,但它用「總是差半格」的笨拙,提醒我勿浪擲光陰。
景氣不好,然而身邊家人、好友都過得算不錯,踏實且充實。

音響不好,至少每日忠實為我歌唱送暖。
片子總嫌收不夠,那只是自己的欲望與小虛榮作祟罷了....

就此打住。要不看倌們可能覺得自己是否轉錯台,轉到碎碎念的「心海羅盤」去了。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