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音樂會之前,要先預習還是不用 (to preview or not to preview),常會是一個問題。
年輕時,會儀式化地先聽熟手上有的曲目。在美國時,音樂會之前,除當代曲目之外,幾乎不會先聽,以求臨場新鮮感。毫無準備,迎面而來的刺激與感動,像是看一部懸疑片一般,讓所有線索在每一個瞬間開展。
今天的 NSO 音樂會主菜Berlioz「幻想交響曲」,因為已經近十年沒有親近,決定還是將一些手上的參考版本端出來預演一番。其他的,就待晚上粉墨登場了。
Boulez/Cleveland Orchestra, DG
Kegel/ Dresden Phil, Berlin Classics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LSO Live
期待Mingus兄對這場法國曲目的現場評鑑報告.
回覆刪除是甜美多汁的水蜜桃,還是快要餿掉的爛蘋果.
或是在家直接開易開罐水果罐頭比較安全些~~~
原來Mingus兄昨晚也有出席^^
回覆刪除我個人是對穩下來的NSO很滿意
特別是弦樂組的整齊度
出門前預習的版本有二
一是阿根塔的decca錄音
二是羅傑名字有夠長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在BBC Legends留下的演奏
醞釀中, 請兩位老朋友靜心等。
回覆刪除(P.S. 哈, "羅傑名字有夠長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這一張, 我非常好奇, 錄音與詮釋方面, 不知albanberg 君如何看? )
這首曲子有一點很有趣。
回覆刪除發燒片迷的,重視第四、五樂章
講究音樂詮釋的,注意第一、三樂章
不知道為何?個人覺得此曲的指揮間的個別差異很大〈可能是我太喜歡這首曲子了,會比較注意聽〉
您的布列茲這版我倒是沒有。至於上面有人提到的阿根達和羅傑提斯文斯基的兩份錄音,前者強在弦樂異常整齊,加上聲音偏乾,反而帶來一整詭譎的感覺;後者的相當激烈,善用弦樂與銅管合奏時加強來製造情感起伏。
我也愛樂也愛燒, 不過目前的確有特別專注第一、三樂章的傾向。我想, 可能第四、五樂章又燒, 又與整曲音樂上有好的連接的詮釋不多吧。
回覆刪除Gminor40 兄網誌的兩篇「幻想」版本比較, 對多位指揮家風格描述相當的詳細, Cluyten 的可惜我只有一個EMI 版。
羅傑提斯文斯基這版我本來就有興趣, 之前一個我算信任的樂評曾推薦過, 現在加上你的心得分享, 更想收來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