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er 玫瑰經奏鳴曲這個曲目,手邊的古樂演奏共四個完整版,Deadlockcp 君的回應,「害我」這兩三天內全部重新溫習一遍。以個人的喜好排列如下:
Goebel (Archiv)> Bismuth (Zig-zag)> Holloway (Virgin)> Manze (Harmonia Mundi)。
Goebel 完全是 a class of his own,consummate control,行雲流水中節奏異常精準,該有的都不缺,情緒的、感官的、戲劇轉折的。有些段落速度雖偏快,但是沒有一絲刻意的 point-making;較為靜思之處也專注感人異常。此外,其中不像其他版用上大堆頭的basso continuo,只用一到兩部低音樂器,我覺得以曲子虔誠之氣質(不適合過度厚重及喧噪的伴奏)與當時演出地區的 performance practice 而言,這樣的極簡風相當得宜。Goebel 由於手傷,應該是無法留下第二個錄音了,我希望這個1990年的經典錄音能儘速再版。
Bismuth 與 Holloway 這兩個演奏嚴格來說,名次是並置的,可以就心情,來選其中之一。前者節奏感強烈,同時深思熟慮,以古樂的演出而言有些凝滯。速度設定上,Goebel 在「樂章與樂章間」做出對比,但通常在「樂章之內」整體上是變化不太大的,Bismuth 卻很注重樂章內微動態上的調整變化與細節處理。後者的Holloway 輕盈自然甜美,不知是否跟殘響較長的場地有關,提琴的細節糊了些,比起Goebel 較剛正的風格,也稍嫌虛無飄渺了一點。
Manze 的話,包括數字低音伴奏的Egarr 在內都十分超技炫目,剛聽古樂時很喜歡。英國人的 Manze ,其實混到荷蘭派 Lucy van Dael 的血統,也混過Koopman的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只是在此曲的精神上,與我喜歡的路子漸行漸遠。其中的裝飾奏與slur的應用極為華麗花俏,錄音也是上等,絕對會吸引一些拍案叫絕的粉絲,但在情感幅度與深邃度上,無法完全說服我。
曾任科隆古樂團、科隆協奏團、羅浮宮音樂家三大古樂團首席,Goebel 的弟子Anton Steck,很可惜尚未留下此曲的錄音,他在CPO 廠發行的一堆巴洛克小提琴曲目 的成果斐然(包括一張Biber 罕見小提琴作品,來源為Kremsier 的檔案收藏,SACD),是我植以厚望、企盼早日出現的潛力股。
事實上,此曲目古樂版至少還有 Monica Huggett/Sonnerie (GAUDEAMUS)、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首席Pavlo Beznosiuk (AVIE) ,這兩位待過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的英國提琴手版本、之前介紹過 Veracini 奏鳴曲的Minasi (ARTS) 等等,但有了Goebel 以及其他版,暫時沒有急切要收入新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