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Primus Inter Pares

animamea















Primus inter pares 這個拉丁文用詞,英文的意思是 "first among equals",在實力權力平等的同儕群體中的領軍者。這個詞可以用來理解,「獨奏」在某些巴洛克音樂中的位置:在ensemble 裡不獨霸舞台,仍抑制不住露出的光芒。用比較容易瞭解的譬喻來說,有點現代室內樂團中的首席角色,只是分到的獨奏份量較多。這些「首席」不見得是violin,可能是cornett 或 trumpet。在早期音樂ensemble 中,這個「隱武者」般存在的 leader 還要更低調一點,沒獨奏時,便是聲部之一,整合融合在其他樂器當中。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的「獨奏」美學:低調的領隊,藏身於合而為一的群體中所散發的、既統又獨的領袖氣質。

Kremsier 宮廷,雖屬波希米亞地區,由於三十年戰爭的結果,在十七世紀中葉為德語圈的君主所統治。Biber 從此地開始發跡,由於此宮廷中銅管 (尤其是小號群) 的好手如雲,Biber 也寫下許多以小號為樂團中「獨奏」的音樂。雖說標示上為「奏鳴曲」,編制上卻是五種樂器、八種樂器(sonata à 5、à 8) 不等的室內樂方式在演奏,獨奏的呈現也以 primus inter pares 這般的原則在進行。視方便、效果或演奏地域,一部可以單一一把樂器,也可用上複數樂器。

更加複雜的是,有些Biber 的小號「奏鳴曲」中,加入小提琴「獨奏」在兩個層面的意義。實際執行上,當時的自然小號的音域有限,某些較展技的、較遠調性轉移的部份,需要由小提琴來置換代替,曲子才會更具延伸性與表現力;在「政治」目的上,出身卑微的Biber 主奏樂器是小提琴,耍些心機,偷放一些可以自我表現的部份,以抗衡小號大軍在樂團中的比重,也是理所當然。

雖稱之為「奏鳴曲」,卻是留著十六世紀以降的曲式混雜風格。事實上,Biber 在形式安排上仿古,採行較接近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時作為sonata 前身的 canzona 曲式(由Gabrieli 與Frescobaldi 等作曲家發揚光大)。獨立樂章的區隔不明顯,而是用速度與性格不等的樂段區塊穿插組合而成。

在浪漫個人主義氾濫之前,這樣的設局裡,無論是小號或提琴,是欠缺現代獨奏明星光環的「長老」,在明眼人眼底( to a discerning eye),卻是星群中最有存在感的那顆星。

4 則留言:

  1. 我對early music所識很少,欽佩mingus兄對這一部分的投入。

    這一篇,讓我想起海頓的交響曲,忘了第幾號,應該是30幾號,法國號,而且是四支,扮演著您說的:

    在orchestra裡不獨霸舞台,仍抑制不住露出的光芒。

    回覆刪除
  2. 這個有意思,之前沒注意到,讓我查查手上的唱片。

    Haydn 通常被歸類成「古典主義」之父,但是有許多作品受到強烈巴洛克影響的。例如,早期交響曲有許多的第一樂章不是Allegro,而是慢板,其實是「教會奏鳴曲式」形式中以慢板開頭的影響。

    另外他的幾首「交響協奏曲」也比較不「古典主義交響式」,而是依循著巴洛克concerto grosso 裡「獨奏融入樂團」、類似 "ripieno concerto" 的精神。

    回覆刪除
  3. 「在浪漫個人主義氾濫之前,這樣的設局裡,無論是小號或提琴,是欠缺現代獨奏明星光環的「長老」,在明眼人眼底( to a discerning eye),卻是星群中最有存在感的那顆星。」


    這就是明眼人之語呀!

    回覆刪除
  4.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明眼人。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