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形有分,聲有屬:A. Scarlatti 的清唱劇

Ascarla














Domenico 的老爸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的晚年,在當時樂壇眼中,延續著早已老掉牙的風格。他十八世紀初寫下的《聖母悼歌》(Stabat Mater),20 年後,也被後一代的新寵兒Pergolesi 的新作所取代。

A. Scarlatti 產量驚人,除了一堆聖樂與歌劇之外,還留下了約600首清唱劇,但在今日的名聲,完全無法跟同樣舊樣式 (old school) 的後輩巴哈相提並論。十七世紀晚期達到高峰的義大利樣式 chamber cantata,在十八世紀初,已是走到末路的狂花。

這張Naxos 德國廠獨自發行的室內清唱劇,讓我看見一些新的面向。Scarlatti 的宣敘調非常精簡且富歌唱性,連過門都要美,不像Bach 某些清唱劇宣敘調較肅穆、念經般的單調。這讓我回想起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提到的德義聽眾之差異,義大利聽眾偏好聲樂戲劇中的 aria,當歌手開始唱歌之時,原本聊天的眾人便專注凝神。德國人則相反,注重「言詞」的敘事演義,用說書方式交待故事劇情時全神貫注,aria 詠唱的部份反教他們哈欠連連。

本片中的五首清唱劇是首度錄音,只用一位女高音,在簡潔不過的大鍵琴、巴洛克大提琴、與theorbo 伴奏之下,莊重不厚重,aria該露出感傷主義 (sentimentalism) 時絕不畏縮。我覺得相當符合baroque 時期,一曲一景一情境的Affektenlehre 的美學。義式清唱劇,在Scarlatti 之後更加速衰敗,讓位給更盛行的新派器樂曲,或是較為活潑自由的Handel。然而,就此片聽來,Handel 「德國口音」的義大利清唱劇,實際上含著Scarlatti「音樂與情緒之統合」的影響;而Handel 模仿義大利風卻略顯粗糙、過度大而化之,抓不到Scarlatti 在和聲與情緒流轉層次雙軌統整的精工細膩啊。

今天另一個發現是,當我從Frescobaldi 的 Arie musicali 唱片(見下圖) 換到這張 A. Scarlatti 時,奔放的義式風格,突然變得節制起來,即便前者的作品其實早至少60年。這是Frescobaldi 的北義Ferrara 與Rome 兩大宮廷影響之華麗超技聲樂傳統(較流動即興),相對於Scarlatti 較保守、稍強調對位式南義「Naples 風格」的背景不同,也反應了兩張唱片中歌者與演奏團體的詮釋差異。

我喜歡女聲對我大訴衷情苦情(serenading),不要太甜蜜、太輕薄、太奇異、不要裝腔作勢。尤其像Scarlatti 的娓娓道來與配器設計,簡單綴上錚鏦彈撥樂器與大提琴低音和弦的樸直伴奏,讓人沈醉於「形有分,聲有屬」的形神共演。

frescoar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