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Schnittke 改編的馬勒鋼琴四重奏

Mah.jpg
這個1877年馬勒年輕時期最早室內樂作品,由Schnittke 動刀重寫第二樂章Scherzo 以後,染上了俄羅斯色彩,像是一首後Rachmaninov式的感傷但疏離之作。

第一樂章Allegro 完全為Mahler 所作,可見Schumann 或Brahms的殤逝幽靈作祟,又似Schubert 那種將各個主題榨乾耗盡的手法。這是Mahler 吸取浪漫主義陰性養分的一個禮讚。Scherzo 中,Schnittke 把馬勒手稿裏的各個動機,賦予二十世紀後期的新框架,吐過絲的春蠶,連結了馬勒通常用來長篇大論的素材與後Webern風擅用fragment的精簡主義。

Borodin 四重奏在90前期的技藝,可說達到一個高峰。滴水不漏的ensemble,深深挖掘了這些似乎漸漸離我們而去的,神經質病態的 fin de siecle 能量感。

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LaSalle 弦樂四重奏的Schubert Quintet

las.jpg
DG 畫廊系列裏,有許多在前陣子的低價特賣系列沒有出現,可能已經絕版,比如這張LaSalle 四重奏的 Schubert Quintet,就是一張漏網之魚的珍品。

好在我在美國的二手店看到時,不管它比台灣的新品稍貴的定價,貪著 LaSalle quartet 的收藏價值買了下來。這首五重奏的另個主角是年輕時的大提琴手 Lynn Harell,這個1979年版的特色在於把晚期的舒伯特的格局作大,不把這個作品當成「天鵝之歌」般的吟詠,或是刻意沾滿了死亡的陰影感,而是把這首曲子的種種交錯的情緒和樂念,有血有肉忠實地演譯出來。

聽那第三樂章裏,第一主題的狂喜和 trio 中段鬱結的強烈對照,讓我們看到了後期 Schubert 比Beethoven 更宏大的波濤洶湧。這是和 Casals/Tortelier 及解散後 Amadeus Qt/Coin成等距,三足鼎立的偉大錄音之一。

附上的補曲,與指揮家兼鋼琴家的 James Levine 搭配,經過酌量刪減 repeats 的 Schumann 室內樂代表作--鋼琴五重奏。一樣是豪氣韻動的直攻式演出。

2006年9月15日 星期五

聽來聽去還是 Fournier 加 Kempff

beethoven.JPG
Beethoven 的大提琴作品集,前有Rostropovich/Richter 之兩位大師華山論劍,Casals/Serkin, Du Pre/Barenboim 兩套血肉情緒溢滿之作,近來又有Brendel 父子的古典學究,以及Miklos Perenyi 與 Andras Schiff 的鮮採新茶ECM味道。

然而,在這個陰沉的日子裏,還是Fournier 加 Kempff 最為貼心啊!

有許多朋友信誓旦旦地一直要教育我 Gulda 版的好處,但就像我喜愛Gilels 鋼鐵觸鍵的 Beethoven 之同時,仍是常常要回到Kempff 的細微動態的白開水。Gilels 的貝多芬奏鳴曲確是一個巔峰之作,但 Kempff 的版本更能讓我有反樸歸真的平和。

與其不厭其煩地強調 Beethoven 的吶喊與激情,我寧願傾心於情投意合的 Fournier 和 Kempff 所開啟的「寧靜革命」。你可以專注於音樂及自己生命中更核心,不可或缺的事。

2006年9月10日 星期日

鋼琴家 Volodos 的一些近況

volodos.jpg
這位不以炫技為滿足的鋼琴家Volodos,被 Sony 暫凍結了唱片約後,都在做些什麼? 至少,我看到他還在Salzburg 音樂節的 solo recital 活躍著的消息。

去年,他彈了許多 Scriabin 和 Liszt 的短曲集。前年好像又在音樂會裏彈了Beethoven 的 12 號與 31 號奏鳴曲。今年12月,在鄰近的日本Suntory Hall 亦將有一場以Schubert 為主的獨奏會,喜歡他的樂迷,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對他較為個人的一面有興趣的人,可看這篇舊專訪:
http://www.classicalcdreview.com/avint.htm

「靜的詩意與動的能量」之反差對比,是Volodos 最大的特色,這讓他成為Prokofiev 鋼琴曲的理想詮釋。從上面的專訪中,很高興得悉他的協奏曲目,除了Rachmaninov no. 2&3, Paganini Rhapsody, Tchaikovsky no. 1 和 Beethoven 的皇帝之外,又加上了Prokofiev no. 2。期望有一天,他能跟默契良好的指揮樂團留下 Prokofiev 剛協全本錄音。

現在才三十好幾年輕的他,應該開始多延伸他的曲目,尤其是 Schumann, Schubert, Rachmaninov, Prokofiev, Scriabin 等人。 這些作曲家的「缺陷」,與他們突破古典框架巢臼的 excess,需要這樣一位有浪漫靈魂力道,能讓這些樂念都聽來 spontaneous 的鋼琴大師來調和。

2006年9月8日 星期五

100 postings 的心願

算了一下,這篇寫完就滿一百篇了,許一些心願吧:

1. Abbado 長命百歲,多留下一些Mahler, Bruckner,甚至怪胎的Schumman, Prokofiev 與現代作曲家系列。跟Pollini 再度攜手,灌錄一堆默契一流的協奏曲。我認為,Abbado 絕對是柏林愛樂指揮中「最後一位」人文素養與音樂技藝幾近全面的Renaissance man。

2. 台灣又多生一點新的代理商,把一些好的,經典的, re-issues 都引進來。最重要的是,優質的實體唱片行不要就此一蹶不振、凋零盡謝。喜歡在唱片行遊蕩者,還是希望有這些「第二個家」的存在。雖說以目前一大票唱片行的經營者心態,工作人員素質、訓練、以及定進來的貨件而言,這件事還挺悲觀的。

3. 多賺一點錢, 來支持每個月的敗家預算。

Fricsay 指揮的「流浪者之歌」

fricsay.jpg
什麼,Fricsay 指揮的「流浪者之歌」? 它居然躲在法國版的Double 2cd 系列裏的"Musiques D'espangne" (西班牙音樂選集)!

起先在二手店裡看到這套CD時,原來是看上了收錄的Fricsay 指揮的Falla的西班牙花園之夜,及Ferras 拉的幾首小品。突然間,注意到第二張cd 的最後一曲,寫著Sarasate 的Airs Behemiens .....這個線索讓我狐疑了一下,咦,不會就是法文的「流浪者之歌」吧? 衝著不到200元的低價,二話不說當場就買下,跟它賭了。

Fricsay 指揮子弟兵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流浪者之歌」,加上從未聽過的Helmut Zacharias 的小提琴,是什麼味道呢?

小提琴的部分相當有特色與活力,用了許多vibrato, 彈性速度,還加上一些裝飾音,並不算是漫無節制的自由。Fricsay 的樂團與獨奏家的搭配默契甚佳,不禁令人懷疑他是否是這個樂團的首席。不過經過查證後發現,他是與Mozart 同一天生日,橫跨古典爵士兩界的一位德國籍超技提琴手,有"Zaubergeiger"(神奇提琴手)之稱,難怪這個版有相稱原曲中Gipsy 風的即興精神。

Zacharias 的另個罕見古典樂錄音,還見於Original Masters 的Singles 的2CD專輯裏,分別是同一樂團伴奏的愛之悲和愛之喜。LP的話,還有Hubay 的Hejre Kati op. 32,同樣由Fricsay 指揮,只是目前應相當難找。

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黑衣人Johnny Cash的私密檔案

personalfile.jpg
這分明是CBS 衝著American Recordings 的製作人 Rick Rubin 嗆聲之作。他們彷彿在說: 「Man in Black (Johnny Cash), 一人一把木吉他的深沉獨白, 不是你們發掘出來的revelation,早在70年代在他個人地窖的錄音間就玩過了!」

這些總共精選出49首的2cd 作品「私密檔案」"Personal File",是在Cash 在Tennessee 的住處音控室,意外被他的家人發現挖出來的寶。

在裡頭收的,只有一把吉他,四十多歲的黑衣人,低廻地邊唱邊說故事。坦率地獨自面對著麥克風,說著這些歌曲,背後的鄉野傳奇,接觸這些古早歌謠的過程等等。這樣的作品,好像是亟欲回歸遊唱口述傳統的一種懷舊(nostalgia),也說明了現代味製作的minimalism 的簡樸吸引力。曲子呢,關於上帝與人、人與土地、土地與失去、失去與釋然....etc., you name it。

第一張cd,是屬於鄉村老歌翻唱,如The Carter Family, the Louvin Brothers, John Prine Johnny Horton等人名曲的Cash個人選輯。第二張,是以福音靈歌為主的天問。

這是屬於Cash 個人的,是屬於美國歷史與鄉村音樂的珍貴紀錄。希望台灣有這樣charismatic 的遊唱詩人,來串起許多人、土地、與音樂紀錄藝術的 missing links。

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Gieseking 的全本巴哈組曲

gieseking.jpg
不像前面提過的Schiff,Gieseking 在 1950年灌的巴哈組曲全集(Music and Arts CD947),repeats 全都省略了。加上有些地方彈的飛快,因此一張80分鐘長CD的就解決了,也算是一個紀錄。

從第一組曲即可看出,Gieseking 的巴哈風格,在快板曲子上,主旋律疾馳地行進,一面用清晰穩健的左手來創作出層次律動的感覺,牽制住旋律線的momentum,或是引出另外的平行聲部。收尾時,即彈性地如Mercedes 一般可以平穩地刹然趨緩止住。慢的曲子, 如六號的Sarabande,則是以吟詠方式,與適當的rubato,來點出 rhythm 的細部脈動。

第二片收了巴哈幻想曲與賦格、觸技曲、第六號英國組曲等,也是他在40至50年間灌錄的作品。裡面附上的解說,是鋼琴家自己在1941年寫下,對用現代Concert Grand 鋼琴詮釋Bach 的心得,頗具歷史文獻意義。文中最後他提及的現代鋼琴演奏巴哈的鐵律--Plain simplicity and masterful clarity (平實的簡樸與大格局的清澄),也非常適合用來形容他這時期的approach上。

順道一提,Gieseking 全套平均律的早年DG Documente 版,甚至在二手市場上都已經很難看到。如果等不及reissue 的話,可能只有訂購日版一途。

Schiff 的平均律

schiff.jpg
我見識過Schiff 長達三小時可怕的全本Bach Partitas (彈了所有的repeat),對我而言,這才是heavenly length, 天堂般的長度。這樣的灌頂儀式,對於演奏者和聽眾都是一大挑戰。驚人的是,Schiff 面前沒有一張譜,全場背譜演出!

今日一早重新回顧他的平均律, 我要引用苦瓜道人的一句話:「沒有顧爾德的巴哈, 世界依然美好」。那些靈感,有如泉湧源源不絕的樂念,少了Gould 的angular perspectivism的介入,多了曲子與曲子的神秘鍵連的decoding。

我想只有像Gould 一樣地全心瘋狂投入巴哈鍵盤獨奏曲的Schiff,可以那麼自然地把個別作品,整合收納在巴哈技法與精神性的一片汪洋。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