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8日 星期五

女聲的冬之旅:Lotte Lehmann 和Fassbaender

lotte.jpg
Winterreise_Encore.jpg
也算是呼應97Chiu桑 的冬之旅系列,這是兩張可稱古今雙璧的女聲版。

雖然舒伯特的原意是要讓給男聲唱的,但這兩張相距40多年的唱片,存有太多詮釋上的精妙之處,不容忽視。這兩版不是只讓你說:「哈, 女聲也可算過得去」而已,而是會說「有些心情中, 非這樣不可!」

唱片史上的女聲冬之旅並非始於Lehmann,而是次女高音Elena Gerhardt 在1928年 HMV78 rpm 留下的8首,目前Dutton 版 cd 遍尋不至, 僅附圖一張。Lotte Lehmann 錄於40與41年(Pearl 把Columbia 和Victor的錄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套全集),帶有清新誠懇的感情,12軌中的傷痛,有時讓人"不忍卒聽"。Lehmann在低音部的溫潤,也為後頭的曲子提供癒療撫慰的基調。

Fassbaender 的88年EMI版,則提供了更深的心理挖掘,更驚人的情緒幅度。她次女高音稍低沉的音色, 也使得有些曲子的黑暗面得以彰顯。

最後要回應一下對此歌曲集女聲版的批評,有人對音域過高的部分有所保留。 只是,當有人獨斷地以此作為狹隘藝術觀的藉口時,可是錯過了原曲的許多可能。

另一方面而言,某些保守觀點認為的過高音域,好像也解構式地顯露了男性主權的壓迫,剛好符合原曲中弱勢者孤絶於世的精神。

2006年4月26日 星期三

鉛皮肚與醋酸鹽唱片:Leadbelly 的Smithsonian錄音

leadbelly.jpg
Smithsonian Folkways的唱片一直享有製作精良,解說豐富,考據詳細的美名。長久以來,這個廠牌是我收集美國早期民謠、草根音樂的原點。有空我會介紹我這系列的收藏。

今天要介紹的是號稱鉛皮肚的singer/songwriter,來自Louisiana 的遊唱詩人 Leadbelly。在他的音樂裏你可以聽到 folk, blues, country, children's songs, bluegrass, spiritual 的混雜原型元素。有時你會聽到R&B 和soul, 甚至Bob Dylan的源頭。做個比喻,Leadbelly 或許可說是像台灣民間音樂史的陳達一樣重量級的樂手。藍調樂手的一般刻板形象,也可說是從他而起,一個彷彿歷盡風霜,背著一把老吉他的黑人。

這張轉錄自1941-47年間,與他的伯樂錄音師兼老闆Moses Asch灌錄的醋酸鹽唱片,是他最好的錄音之一。Leadbelly 的人聲,樂風的 range 被忠實地捕捉下來。部分曲目的樂手,也有像藍調口琴大師 Sonny Terry、吉他手Brownie McGhee等人跨刀相助,本片是進入美國早期音樂一塊堅實的敲門磚。

碎心人何去何從:Jimmy Ruffin的UK精選雙碟

jimmy_ruffin.jpg
終於讓我找到Jimmy Ruffin 的What becomes of the Broken-hearted之外的曲子了,而且還是包含許多罕見單曲的UK Motown48曲精選雙碟。

Jimmy Ruffin這位來自Mississippi卻後來定居英國的歌手,有著獨特黑絲絨般的嗓音,酷似Jackie Wilson,靈魂樂的濃黑苦汁滿溢。Jimmy 在被Motown簽下之前,當過福特公司 Detroit 廠的汽車工,混過一些Doo-Wop 團體,之後被冷凍一陣子,只能幫一些當紅樂手在Motown之聲的編曲中拍拍手,彈彈手指。

他的 lucky break 出現在1966年,個人的第四隻single "What becomes of the Broken-hearted",衝上英美流行及靈魂排行榜的Top 10。 "Standing In The Shadows Of Motown" 這部敘述Motown幕後樂手 the Funk Brothers的紀錄片裏,收錄了女歌手Joan Osborne 與樂師們重新詮釋的cover version。 看完此片時,忍不住翻出Jimmy Ruffin 的原曲,來回味一下 full of sentiment, yet minus sentimentalism 的醍醐味。

如果你喜歡電影大寒(Big Chill)裏的60年代Motown靈魂風,請不要錯過這個被忽略的bitter sweet 、在苦難帶著釋然的聲音。

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顧爾達莫札特秘藏錄音

tape.jpg
這套標明全球首度發行的DG顧爾達莫札特秘藏錄音,收了他在1980, 1981年彈的十首鋼琴奏鳴曲與幻想曲。

本來昨天想收下的,只是在側標上看到的"殘存卡帶轉錄"等字眼讓人裹足不前。有勇氣買下這套錄音的大大們,請上來透露一下你們對錄音及詮釋上的觀感吧!

2006.8.17
因 dude 兄的回應,很快瞄了下DG的網站,這個錄音應該不是音樂會現場!

而是在幕尼黑現場前,在一個旅館裏錄的,用的也是旅館的Bösendorfer Imperial鋼琴,沒太多的剪接,選擇較自然, one take 到底的做法。 這樣比較像是為自己而彈的私密錄音,留下許多想像空間。對於錯過1981的三個晚上的慕尼黑獨奏會的我們,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敗家藉口?

Mozart 年應該做的 releases

moz.gif
Sony 在90初期的Mozart Legendary Interpretations,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

這一系列雖都是前古樂時期"Big Band, big instrument, big sound"的做法,卻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聲音,頗值得收藏。系列包括有Ormandy的木管協奏曲,Szell 與 Walter的交響曲,Budapest QT的室內樂,Lili Kraus 的奏鳴曲,Szell/Casadesus的鋼琴協奏曲...etc.,無論製作轉錄上都有相當的水準。邁入90年後期之後,有個性的唱片企劃 (如Sony的這個Mozart 系列, BMG的Russian school pianists, Phillips的Early years, Kondrasin 阿姆斯特丹系列, Richter 等大全集),落得如鳳毛麟角一般鮮見。

當然說不上張張都是傳奇式的名演,但是至少比現在2006莫札特年唱片業亂湊一通的精選集,發過N 次的炒冷飯,或twoffer 式的小套唱片來得有創意誠意多了。Archive 裏不是還有很多未待發掘的好貨嗎?

Merge 再merge 的大公司,沒有為愛樂者帶來更多組合上的驚奇,只是不斷複製不痛不癢的 safe bet。

2006年4月14日 星期五

Byron Janis 的壯年影像實錄

Janis.jpg
Janis 是美國鋼琴家裏我最欣賞的一位,最近前後收了兩份他的影音資料。 第一是在台中找到的Phillips Great Pianists 系列的第一集,其中包括了Liszt 與Chopin的一些獨奏曲,及Beethoven的暴風雨,全是在1947-57之間二三十歲時的珍稀錄音。第二份就是本文的主角,EMI 發行的 Classic Archive DVD,分別是在1963 及68 年在巴黎與法國指揮樂團共演的紀錄。

除了他已灌錄的Prokofiev 三號之外,加上了唱片中未見 Rachmaninov 的Paganini Rhapsody。如此一來,Rachmaninov 的協奏作品,Janis 只缺了第四號。先說 Prokofiev,他對這個曲子的熟悉度, 彷彿已能吞下整個結構。這是不強調grotesque,洗鍊、強勁、現代,、且十分明麗視覺式的Prokofiev。Rapsody 的部分,就如他彈過的拉氏協奏曲一樣,以道忘技,是不過度纖細又富詩意的大格局演出。他特別強調主題與變奏間的coherence與 emotive range。在我的眼裡,Rachmaninov 在Janis 的陽光氣質穿透下,少了病厭厭粘答答的沉溺,多了層疊的 rhetorical passion 與形式的張力。

Husch 的冬之旅:兼論老錄音的轉錄魔法

Winterreise1-Husch.jpg
從友人那挖來這套Lebendige Vergenheit 歷史聲樂錄音怪廠發行,奧地利男中音Husch 在1930 中期錄的冬之旅、美麗磨坊少女、與Beethoven 的給遠方的戀人。

歷史錄音的轉錄是一門難藝術。錄音師有許多的科技軟體及音源版本在他的手裏,很容易不自覺扮演起神的角色,忘了自己不是創造者,頂多是"翻譯者"。這套唱片的錄音師拒絕了這個誘惑 (也或許在90年代初期還沒有太fuzzy 的數位技術),他保留了原錄音的嘶聲與不完美,高頻沒有過濾過頭的空氣稀薄感,中頻也不刻意厚聲處理,也因此把原汁原味的德國戰前的聲樂源頭珍藏了起來。

Husch 可說建立了前費雪迪斯考的德奧歌曲的paradigm。 除了曲尾一貫的拖僈延長(有別於Furtwangler的acceleration),他平實、自然的呈現歌曲集的整體架構,抓住 macrocosm面向的細膩。對於習慣了大量彈性速度、過度主觀詮釋浪漫化的我們,乍聽之下會覺得平淡無味,是一個接近「純水淡灰」般的版本。

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自鐵幕躍出的Roshdestvensky 舒曼交響曲全集

rozhdes
「古道熱腸」,可說是Roshdestvensky 指揮 Estonia 國立交響樂團1978年Melodiya版的一大特色。

好久沒有聽過,不,應該說從來沒聽過,這樣熱血沸騰的Schumann。當時的 Estonia 剛從舊蘇聯鐵幕脫離出來,1975年後Eston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改名為The Eston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在Roshdestvensky 的魔棒下,這個樂團以全然的熱力投入Schumann的神經質及隨時會失控的的世界。

Ensemble work 不是極盡完美,但是俄式發聲的狂風暴雨的銅管(試試"春"的第一樂章結尾, 或第二號的Scherzo)、 弦樂剛柔自如的變化(請聽第四號首樂章的弦樂的對話和迂迴行進, 或romanze 的中段) ,現場般的即興自發,加上與演出一樣發燒的錄音,都是這個舒曼全集無可取代的特質。

你曾經感受過一直 edge-of-the-seat 血柱直衝腦門的舒曼嗎? 雖說舒曼是柴可夫斯基的情緒化根源,我懷疑Mravinsky 來指揮舒曼交響曲的話,會有同樣的血脈賁張?

只希望Melodiya 的新東家能識貨地,把一些Roshdestvensky 的蘇聯時期舊錄音好好整理發行,這會是愛樂者的福氣。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Szymanowski 的"神話"與Paganini 的對話

szymanowski.jpg
除了大花版的Danczowska / Zimerman之外,Szymanowski 的小提琴作品 Mythes 還有這一組好的代言人,EMI 的 Hoelscher/Beroff 版強調的是這組曲的現代書法特質,而非後浪漫的精神。

有趣的是,此片還收了Szymanowski 改編的三首Paganini 的狂想曲,這不是改編,而是徹底的語言轉換,不只是分配一下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部,或單由鋼琴伴奏而已。考古或仿古的意趣在其次,真正的味道在於超技中抽出浪漫或怪誕的元素,然後把它孤立並極端化。瞧那有名的第24首變奏,在和聲與變奏關係的區隔上,都染上了許多類東方的神秘主義的色澤。

可惜我所擁有的是原來的正價版,而不是Gemini 的低價版,讓我失去了嘗試Rudy 彈的鋼琴曲的機會。

2006年4月6日 星期四

顧爾德的實驗廣播之一: 北方之意念

Gould.jpg
非關「音樂」,這是鼎鼎大名的顧爾德最不為人知的"作品"。顧爾德對於聲音現象的熱情,不僅限於音樂,他汲汲於用聲音來開啟概念或幻想的可能。

他的實驗廣播"孤獨三部曲",表面上與音樂無關,卻可說是他作為一個調度聲音思想「作曲家」的重要創作。

第一部曲的"北方之意念",是以類似於對位的手法(不愧是顧老),藉由五個"角色"的互動,來共現各種往北方追尋未來的觀點。護士、人類學家、兩個作家、和一位敘事者,他們被分開訪問。之後這些訪問,再被顧爾德像自己的錄音一般切割重組。 最獨特的是,像音樂裏的對位一般,這些"聲部"常是時而獨立,時而互相交互重疊的。對此手法,顧老用的辭彙是 "drama-like juxtapositions", 戲劇式的並置。

這部"對位廣播" 的唯一配樂,不是顧老自己的錄音,而是卡拉揚的西貝流士第五的最後樂章段落(DG)。

Monk and Coltrane--Live at Carnegie

Mo&co.jpg
終於買到這張本年度最hot 的爵士唱片!第一個驚人的發現是,57' 年的 mono 錄音雖說不上發燒,但有著優質的聲底。第二個發現是,Monk 的演奏是一個神奇的吊詭,既放鬆地優遊自在,又有強大的凝聚力 。Coltrane並非一直亦步亦趨地"跟"著 Monk (例如第二軌的 Evidence, 冒頭主題的chorus一結束, Coltrane便迫不及待地甩開rythmn section),而是一逮到機會,便急於脫離Monk 所構出的音牆。

如之前的文章提過的,Monk/Coltrane 並不是特別情投意合的一個組合。或者應該說,他們各自的音樂語法容不下太有特色的partner, Charlie Rouse與 Red Garland 等樂手,比較能"配合"兩位個性大師,創出較一致的音色與藝術理念。

這張專輯終究將成為經典,不是因為媒體樂評對這失而復得錄音的造勢吹捧。在我收藏的超過30 張 Monk CDs 中,他爐火純青的 uncanny eccentricity,在這裡的施展絕對是一個高峰!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