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Kickoff to 2006 with a soaring bat--歌劇蝠影

fledermau


















2006年的新年音樂會,可惜沒要演奏Johann Strauss歌劇蝙蝠序曲。我可是選了1949年 Fricsay 指揮的歌劇全曲,來過新年哪。

Friscay 那種流暢又洗鍊的風格,是將此曲去油解膩的一劑良方,很適合 Johann Strauss 的風範。正值英氣風發35 歲的年輕指揮,演女伺的又是我鍾愛的"維也納夜鶯" 芳齡29的Rita Streich,搭配上紳士誠懇不奶油味的Anders,夫復何求!

我不愛Karajan/Philharmonia 版,嫌它太貴氣逼人。Fricsay 之外,我懷疑還需要另一個版本嗎?

這篇短文,這齣歌劇,我家那隻愛蝙蝠的,會愛屋及烏吧!

2005年12月28日 星期三

Never say Neveu... 別說努娃

neveubrah















EMI Reference Brahms/Sibelius不但是我的第一張努娃,更是我的第一張CD。

在第一代Sony CD唱機上,在苦悶的軍旅歲月的漫漫長夜,在披星戴月、徹夜奔馳在北美漫無邊際的公路上,與不同的人,在廻異的時空下,努娃的琴音都劃下過深深的刻痕。

Neveu 演奏的關鍵字,是 heated concentration (火熱的專注力)。但我不同意一般樂評所著墨的早逝英才形象,現場的努娃不全是浴火的鳳凰,或絲方盡的春蠶。我們所看到的"天才"藝術面貌,是建立在她對自我的要求與密集扎實的練琴之上。

Tahra的三張Hommage CD裏,的Brahms concerto (Desormiere/ORTF Orchestra)的現場,展現的不是酒神氣質,而是古典主義和款款柔情的弔詭結合。第一樂章裝飾奏及慢板的部分,收放自若,不強說愁,且充滿張力,牽動著聽者的心弦到最後一刻。第三樂章亦是揮灑自由,coda 的部分,則是力守著俐落的匈牙利的節奏。

Never say Neveu.....it brings back too much nostalgic feelings。

別說努娃...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詩人之戀:給愛妻遲來的禮物

wunderschum



















1840年的耶誕節,克拉拉剛嫁給舒曼,她寫了三首藝術歌曲當作耶誕禮物。當時,她 21歲。

事實上,在嫁給舒曼之後,她才開始創作大部分的歌曲,每一首幾乎都是給舒曼的耶誕或生日禮物。Hyperion 版,收錄了所有克拉拉留下的歌曲,值得整盤參考。

舒曼在1840年時,開始著手改編海涅的"詩人之戀 "。1843年,他本來打算修改後付梓,送給妻子當作耶誕禮物,卻因為出版商的延遲,一直拖到隔年才得以出版。Wunderlich 的大花版,有青春的火花,是我多年來的最愛。EMI Kollo 版也不至於太老聲,出奇的好。

茲以此短文,獻給我的愛妻。

claraschu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瑰麗綺想的萬花筒:慕特的莫札特協奏曲全集

muttmoz
















是的,就是這套眾所矚目的名盤。

和另一套我的最愛葛羅米歐版一樣,都是由倫敦愛樂伴奏。本來以為,繼Dumay 之後,晚近的莫札特協奏曲全集不可能再出現一個高峰。慕特的版本,卻給了我一個喜悅的驚喜。其實,之前不是特別欣賞慕特,除了她的現代作曲家錄音之外。國內當發燒片大炒大賣的 Carmen Fantasy ,也沒有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

這次的莫札特,從一開聲的那一瞬間就叫人驚艷 。這可以說是慕特的破繭而出 (metamorphosis),我開始願意稱她為大師了。樂句在她的手下,呈現萬花筒般的巧妙變化與表情,又不矯揉做作。唯一讓筆者略感失望的,是第五號協奏曲。第一樂章開頭的速度設定偏慢, 少了躍動的活力。可以確定的是,這並非我受到 period performance 影響下的偏見,謝霖的版本並沒有這樣的缺失。然而,在聽多現代樂器版,還是忍不住要推薦 Huggett 和 Standage/Hogwood 的古樂版。

交響協奏曲,由 Bashmet 跨刀相助,不愧是當今中提琴第一把交椅,暗啞低廻的音色,把此曲應有的陰影感表現出來。只是,慕特在此曲第一和第三樂章中的陽光氣焰與 Bashmet 抑鬱的基調有所衝突。相較之下,慢板裏的慕特彷如判若兩人,柔腸寸斷的程度在前半部還勝過中提琴。只是,這樣的重浪漫似乎嫌矯枉過正,遠離了筆者理想中哀而不衿的莫札特原型。

倫敦愛樂雄渾又不失彈性的伴奏,讓慕特如虎添翼,功不可沒。錄音的話,絕對是發燒級,有SACD player 的樂友,又多了一個新的期待。

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蕭邦第一號協奏曲之Cappuccino篇

chopin11























最近把我有的三張阿格麗希蕭邦第一號拿出來比,不知不覺地又挖出其他的同曲錄音。

從阿格麗希的蕭邦大賽現場,可聽出她的最青春秀麗的氣質,唯有些段落觸鍵稍嫌機械化。與阿巴多的錄音室版本是行雲流水,較為奔放不羈,阿巴多也搭跟的很對盤。與杜特華的90年代EMI 錄音,稍過於匠氣,少了些 spontaneity。

其他我的最愛,是 Gilels 的 Columbia 版,裡頭船過水無痕的耿直及安定感。Zimmerman 自己指揮的版本,應是錄音史上最拖的演奏,極盡雕琢之能事,偶一聽之尚可。Pires 的DG版偏慢,有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陰柔卻亦步亦趨的伴奏加持,表情生動多變,並不矯柔作做。Francois 的65 年版,偏好在速度與 micro-dynamics上,時鬆時緊地揉來揉去。

Oops,我漏了Pollini 的版,不是大名鼎鼎的 EMI 版,而是DG 發的波里尼大全集蕭邦大賽現場版。 嗯,怎麼說呢....錄音是乏善可陳的。第二樂章,是其中的highlight,淡泊中散發著自然情韻,如月下無波一扁舟。

Why cappuccino? 我需要強咖啡,來陪我撐過每聽一個版本的漫長前奏。比起 Schubert 的曲子,此導奏更適合 heavenly length 這個標籤。

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黑青"的耶誕樂:假日憂鬱症候群

bluechri
















你的耶誕將是藍藍的嗎? 當人們被傳媒和商業機構創造的節日夢境不斷轟炸時,許多人患染了假日憂鬱症候群。

那就聽這張不是金色、 也不是紅色的、藍調靈魂的專輯吧。

有些是標準曲,靈魂樂,有些是較爵士味的,如 Jelly Roll Morton 的"藍血藍調" ,或是 Benny Carter 的 "藍光藍調"等。

當然,這也是文化工業要你消費的節日憂鬱,像愛麗絲的瓶子,drink me, I'm blue juice.....。

"應景"的薑餅屋:《韓賽兒與葛蕾特》

hanselsolti















耶誕應景一下,談談漢伯汀克的"韓賽兒與葛蕾特",這可不是給貴族小孩的"兒童劇團式"的童話。有位離過婚的老兄,在Amazon網站上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為此劇平反。他提到在剛離婚時,可以隨意聽波希米亞人或茶花女,但無法聆聽此歌劇,長達八年之久。他說,此劇會讓他想到,自己就像劇中狠心的母親,把相信父母的兒女,放逐到一片荒野。

版本方面,我想要推薦的不是卡拉揚的愛樂版,而是蕭提的維也納愛樂版。筆者向來挑剔人聲的音色,太有貴婦氣質的Schwarzkopf 立刻出局了,Lucia Pop 的聲底,比較適合表現葛蕾特在森林裏的無助。Fassbaender 的韓賽兒,更是挖掘出童話故事背後,人類面對恐懼的深層心理。

筆者在芝加哥 lyric opera ,看過把此劇心理分析化的舞台設計,巫婆的薑餅屋的大門變成一個巨大的 vagina dentata,把食慾、性慾、和劇中的恨女情結(如狠心的媽媽和巫婆),全部貫連一起。

威尼斯耶誕節慶:十七世紀的一個可能

venichrist















剛談過一個過於成人式的應景童話,現在補上一個比較"聖靈充滿"的十七世紀聖誕音樂。

這是由 McCreesh 指揮的 Gabrieli Consort & Players,重新建構一個 San Marco 大教堂在1600年演出的耶誕彌撒音樂。從牧歌借用而來較為感官情緒性的音樂語言,及純器樂與合唱曲錯置的組合,在當時San Marco 的彌撒演出極為稀鬆平常。

第九軌中Gabrieli 金碧輝煌的卡農, 小提琴、管風琴、與銅管的對位搭得天衣無縫。此外,solo 吟唱帶領出的層層繁複男聲choir (包括假聲男高音),更如教堂裏的空間一般,華麗而不屬於這個塵世。藝術與言說,使宗教藉著打開人與生命的形上學,得以延續不絕。

中產階級的你,可以在溫暖的室內,點起蠟燭,聽著本片裏的鐘聲人聲,隔著窗,觀看外頭抽象不實的寒天。

2005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肯普夫1927年的貝多芬"離別"

kempff27















這是一個德國小廠出的Piano Masters系列,這張肯普夫,全是二戰前的錄音。

特別要注目的是,他在35歲錄的貝多芬"離別" (1927年)。一併轉錄進來的炒豆聲,在數位求淨的時代,是不可多得的奢華,音樂的神韻常常就活在那被同雜音一起濾掉的泛音與空氣感裏。

這個版本沒有年輕氣盛的攻擊性,展現大師一貫的自然無我。標題"離別"的指涉聯想性,變得無關緊要。如同錄音一樣,這個詮釋的特色在於它的"有機性",宛如由泥土中兀自生長的新苗。

這兩張一套的專輯,另收錄了41, 42年的莫札特20號與貝多芬第3號鋼琴協奏曲,都是由van Kempen 指揮 Dresden Philharmonic 的罕見版本, 也有炒豆聲加持。

2005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小紐豪斯的最後音樂會

stanislav
















這兩張一套的Denon日版唱片,在日本時與它失之交臂,卻在幾天前無意間偶遇。

小紐豪斯沒有Gilels鋼鐵般的觸鍵和音色,也沒有Horowitz 的色彩繽紛,或是 Richter 的內省及雄辯。反面來看,其他人也欠缺了他靈動清秀的氣韻。

像是清澈透明的水,或只剩骨架的抽象畫。他的樂風,全無斯拉夫的狂蠻或羶騷味,無法掛上本格化的俄國鋼琴學派的標籤。他的藝術,不知是否也因此才不被多數的愛樂者所知?

80年的最後獨奏會,幾乎全是蕭邦的作品,包括四首敘事曲、第三號奏鳴曲、船歌與搖籃曲等 。在筆者的蕭邦聆聽史裏, 是極度 out of this world 的經驗。有些人會嫌他少了貴氣、浪漫、法式詩意、或內省的靈視。我卻對這後魯賓斯坦 (文質)、也後阿格莉希(浪漫)的、真空無菌的 flat transparency 甘之如飴。

2005年12月9日 星期五

Monkism:"孟克猴" 的 67 年巴黎現場

monkism











這是孟克在巴黎的許多錄音之二。

Laserlight 出的這張 Monkism,是 54' 年solo 的演出,錄音說不上好,與bluenote 時期的優質mono 也有些差距。一直覺得四零末期至五零中期的 Monk 是最佳狀態,靠才氣即興行雲流水之際,作曲與編曲的大框架也最鏗鏘有力。本片只有28 分27秒的Monk,但餘韻無窮,時間剛好讓有魅力的中產階級嗑一杯 latte。

Charly/Le Jazz 系列的The Paris Concert 是跟老搭檔Charlie Rouse等人的現場錄音。全長72分鐘左右,當初是衝著有三首超過17分鐘的大曲衝動買下的。

隨著年齡增長,愈趨發覺言簡意賅的好處。

精心特調的一小杯,好過 sloppy joe 的一大壺。

parisconcert

2005年12月8日 星期四

也談我的貝多芬第九

baren9








前年我終於如願聽到貝氏第九之現場,是巴倫波音所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演出。

彷彿古樂運動未曾發生一般,全是二十世紀前半德式的雄渾浪漫語法,巴倫波音明顯受到Furtwangler的影響,尤其是 rubato 的運用和動力的展示。第四樂章,在加入合唱之後的狂飆驚浪,昇華的塵世人間,是無法在音響上重新複製的!

我的第一張貝氏第九是 Furtwangler 的拜魯特實況錄音,只是卡帶。當我剛購入EMI Reference 版的cd 時,便直攻早已被我磨壞的第二樂章Scherzo,再好好享受那悲天憫人的慢板!

以下是我的貝多芬第九唱片清單,或隨時update:

Abbad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Deutsche Grammophon
Barenboim/Staatskapelle Berlin/ Teldec
Ansermet /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 Decca Italy
Bernste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ony
Bernstein / Brandenburg live 1990 / Deutsche Grammophon
Cluyten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EMI
Fricsay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Deutsche Grammophon
Furtwangler / Bayreuth Festival Orchestra / EMI (1951)
Furtwangle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Archipal (1953)
Giulin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EMI
Harnoncourt / 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 Teldec
Jochum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DG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Deutsche Grammophon (1962)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Deutsche Grammophon (1977)
Klemperer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EMI
Klemperer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 Testament
Klemperer/London Philharmonic& Vienna Chorus/Classica D'Oro (1960)
Leinsdorf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RCA
Mengelberg/Concertgebouw Orchestra/Clasica D'Oro (1940)
Munch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RCA
Ormandy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Columbia
Sinopoli / Staatskapekke Dresden / Deutsche Grammophon
Szell / Cleveland Orchestra / Columbia
Toscanini / NBC Symphony Orchestra / Naxos (1939)
Toscanini / NBC Symphony Orchestra / RCA (1952)
Weingartner/ Vienna Philharmonic/ Naxos (1935)
Zinman / Zurich Tonhalle Orchestra / Arte Nova

Piano Transcription:
Beethoven/Liszt Symphony No 9 (Piano Transcription) S464/R128 (1863-5)
Konstantin Scherbakov (piano)/Naxos

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黴菌明格斯 Mingus Fungus (首發文)

mingus1

















提起爵士名人裏,非主流的怪傑有兩隻大M怪腳,一為Monk (或為文另述),另一位是 Charles Mingus。

這兩人同是作曲家兼精神官能症患者,Mingus 的心理醫生說過,Mingus 確切地認知一種力量,它主導並隔絕社會對弱勢少數團體的影響,因此他藉由爵士來傳遞一些既個人又社會的信息。

Mingus 絕對是爵士樂界最會下怪標題的大師,古典樂裏只有 Eric Satie 可相比擬。例如 E's flat Ah's flat too ("伊很扁 啊也很扁", 開樂理的玩笑),或是Taurus In The Arena Of Life (a.k.a Number One Grandson) ("生命競技場裏的公牛, 或我的頭號孫子")。又如 Don't Be Afraid, The Clown's Afraid Too ("免驚! 小丑嘛會驚")... 不勝枚舉。

想一入其音樂殿堂的人,可先從較為straight ahead 的 Pre-bird (Verve) 或 Mingus at the Bohemia (Debut) 開始聽起,目前都降為中價版。前者第一軌的 Take the A Train,swing 的力道不輸 Duke 自己的樂團;後者是筆者高中時期聽壞卡帶的第一張專輯,當時還有 Art Blakey 另一枚陪葬(也在 Bohemia club 的現場) 。

Mingus 想要表現的,是眾人身上的體臭和黴菌,thus my title。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