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蕭邦第一號協奏曲之Cappuccino篇
最近把我有的三張阿格麗希蕭邦第一號拿出來比,不知不覺地又挖出其他的同曲錄音。
從阿格麗希的蕭邦大賽現場,可聽出她的最青春秀麗的氣質,唯有些段落觸鍵稍嫌機械化。與阿巴多的錄音室版本是行雲流水,較為奔放不羈,阿巴多也搭跟的很對盤。與杜特華的90年代EMI 錄音,稍過於匠氣,少了些 spontaneity。
其他我的最愛,是 Gilels 的 Columbia 版,裡頭船過水無痕的耿直及安定感。Zimmerman 自己指揮的版本,應是錄音史上最拖的演奏,極盡雕琢之能事,偶一聽之尚可。Pires 的DG版偏慢,有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陰柔卻亦步亦趨的伴奏加持,表情生動多變,並不矯柔作做。Francois 的65 年版,偏好在速度與 micro-dynamics上,時鬆時緊地揉來揉去。
Oops,我漏了Pollini 的版,不是大名鼎鼎的 EMI 版,而是DG 發的波里尼大全集蕭邦大賽現場版。 嗯,怎麼說呢....錄音是乏善可陳的。第二樂章,是其中的highlight,淡泊中散發著自然情韻,如月下無波一扁舟。
Why cappuccino? 我需要強咖啡,來陪我撐過每聽一個版本的漫長前奏。比起 Schubert 的曲子,此導奏更適合 heavenly length 這個標籤。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Zimerman自己指揮的那個版本蠻糟的…拖太長,當初還很期待這張唱片,一上架就去買了。
回覆刪除這是一個完全貫徹獨奏家意志的版本。
回覆刪除我也有些納悶, Zimmerman 的其他唱片多不致如此沉溺。
聽過他的獨奏會, 是個不把ego擺前面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