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Robert Frost 的名詩 "The Road Not Taken",所講的是「不走大道,自取小徑」所需的勇氣承擔。近來反覆想到的,尤其在阿嬤的喪禮時,是(來時) 路與照片的關係, The Photo Not Taken,沒有被照下來的相片。
相片作為一種紀錄,在當今數位相機與網路相簿空間的發達情境下,已成為一種盲目心智的氾濫。單一事件可以拍下數百張,相片越多,離「真實」的重現反而更遠,大量、幾乎看不完的相片取代了對真實的思索、主動回憶、與感動。
許多特定的情景,幾乎哀求著被紀錄 (begging to be recorded),也是最常被留下紀錄的。個人的出生、重大階段性儀式性時刻:畢業典禮、婚禮、家族旅行,與舊愛新歡們的歡樂紀錄 (隔了一大段時候翻開照片時,常常不認得的,不是曾經熟悉不過的對方,而是當時的自己。常常我們刪除掉某個時空的別人之時,也一併刪除了自己)。
沒有留下紀錄,或是相機很難/無法在場見證的「其他」重要場景呢?這些可能佔據人生裡更大多數的重大事件與時間:非歡樂的時刻、跟人吵架的時刻、失戀的時刻、分手的時刻,百無聊賴的empty time,罪惡的時刻,重大病痛在醫院不便的時刻,初吻,首次你被嚴重羞辱的時刻,沒有畫面可取的內心回想 (mental flashback) 的時刻。「一長段時間」的經歷、等待、與掙扎 (因此沒辦法被以「瞬間」moment 為單位與視覺表達形式的相機所捕捉)。
還有,你從世界消失的那一刻;除非你是偉人(留下類似「死面」[death mask] 之物),或是自己要求留下紀錄的怪人。
The photo was not taken。於是,你與那事件的關係的唯一聯繫,就在自己或是其他當事者的記憶與靈光一閃的回顧當中。那條路有沒有走過?是如何發生,如何走過的? 只有天知、地知、以及你不牢靠的記憶裡、朦朧卻直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