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The Photo Not Taken

kino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 的名詩 "The Road Not Taken",所講的是「不走大道,自取小徑」所需的勇氣承擔。近來反覆想到的,尤其在阿嬤的喪禮時,是(來時) 路與照片的關係, The Photo Not Taken,沒有被照下來的相片。

相片作為一種紀錄,在當今數位相機與網路相簿空間的發達情境下,已成為一種盲目心智的氾濫。單一事件可以拍下數百張,相片越多,離「真實」的重現反而更遠,大量、幾乎看不完的相片取代了對真實的思索、主動回憶、與感動。

許多特定的情景,幾乎哀求著被紀錄 (begging to be recorded),也是最常被留下紀錄的。個人的出生、重大階段性儀式性時刻:畢業典禮、婚禮、家族旅行,與舊愛新歡們的歡樂紀錄 (隔了一大段時候翻開照片時,常常不認得的,不是曾經熟悉不過的對方,而是當時的自己。常常我們刪除掉某個時空的別人之時,也一併刪除了自己)。

沒有留下紀錄,或是相機很難/無法在場見證的「其他」重要場景呢?這些可能佔據人生裡更大多數的重大事件與時間:非歡樂的時刻、跟人吵架的時刻、失戀的時刻、分手的時刻,百無聊賴的empty time,罪惡的時刻,重大病痛在醫院不便的時刻,初吻,首次你被嚴重羞辱的時刻,沒有畫面可取的內心回想 (mental flashback) 的時刻。「一長段時間」的經歷、等待、與掙扎 (因此沒辦法被以「瞬間」moment 為單位與視覺表達形式的相機所捕捉)。

還有,你從世界消失的那一刻;除非你是偉人(留下類似「死面」[death mask] 之物),或是自己要求留下紀錄的怪人。

The photo was not taken。於是,你與那事件的關係的唯一聯繫,就在自己或是其他當事者的記憶與靈光一閃的回顧當中。那條路有沒有走過?是如何發生,如何走過的? 只有天知、地知、以及你不牢靠的記憶裡、朦朧卻直感的認知。

4 則留言:

  1. 相片作為一種紀錄,取代了真實,成為真實自身,
    這裡我們緬懷的是包迪亞那種仿真進入前的真實。
    The Photo Not Taken,
    只剩普魯斯特的小蛋糕提醒我們真經的記憶,美好(或,不好),
    那被記憶暖化的腦中真實,未被攝影機之眼所囿構,
    and that had made all the differnce。
    另一方面,Mingus兄讓我想起的卻是巴特在"明室"所提及的另一種photo not consciously taken,卻成了紀錄中有效的刺點,刺激著觀者對照片主題物外的想像思考:something within and yet beyond the frame。

    回覆刪除
  2. 這真是值得約時間坐下來好好談的話題。

    先簡短回應:

    與其說 photo not consciously taken,不如說 photo not consciously (and culturally) viewed? 刺點,或許是僅對 "this particular viewer" (at particular moments) 的主觀個人連接與讀法?

    刺點的「視覺」概念,或也可用在音樂上,此說與我部落格與行文頗合拍:在若有似無、別人非重點之處,觀照「有」與「真」,尋覓「調教與養成系統」之外,以及名牌名家名盤版本學之外的刺點。

    回覆刪除
  3. 主觀解讀(this particular),
    這的確是巴特刺點一般容易引起混淆和討論地方,
    畢竟巴特認為的刺點可能只是源自於他自身"調教與養成系統",
    與我(the collectivy)感知系統毫無相關。
    刺點,绝對且獨裁(absolute and arbitrary),
    我聽(視)我自合拍(色)者。
    在某個層面上來說,刺點似乎還是相當銜接他早期作者之死,讀者之生的看法。I (consciously) see therefore I am.

    回覆刪除
  4. the arbitrary,一方是武斷個人的,另一方又是不為個人所獨裁控制的,而是隨意的,不為理性思考所容納的。

    這個刺點的論述,被Barthes 折了好幾折。

    《明室》此書中,其抽象的定義,必須放進Barthes 對於逝去母親的mourning 的特殊時刻、特殊無法被約化的個人意義 (the particular)來對照考量。

    更大的問題,在Derrida 〈Barthes 之死〉一文裡,提到的某種溝通或理論之不可能性, How you theorize the particular, the unique, the deeply personal, without being generalized ?:

    How can Barthes..write about his mother without his readers generalizing his comments, without the readers placing Barthes and his mother into general social catagories?

    其他的,非音樂的,咱們還是留著見面再聊吧。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