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反記憶的遺跡
Schubert 的鋼琴奏鳴曲中有首怪異的作品叫《遺跡》( "Relique",D.840),只有兩樂章,後面的Menuet 與終曲部份只留下斷簡。但是,光是這兩個樂章已經是約30分鐘的大作,有些人將之視為他奏鳴曲裡頭的《未完成》。
說到Schubert,在台灣好像只能聽 Kempff、Brendel、Curzon、Richter、乃至Lupu 等「大師」;女鋼琴家好像也只提Haskil,很多人直接不屑地跳過內田光子。她的風格或許並不適合Beethoven 與Schumann,Mozart、Schubert、乃至Berg 倒總是讓我挺有感覺的。無論在現場或是錄音當中,她的 Mozart 像是纖細的瓷器,時而神經質,細節的微動態當中,始終透著光輝。
個人聽過內田的獨奏會與協奏曲各一場,獨奏會安排了Schubert 的G major D. 894 奏鳴曲,恰巧是這首C major 的補曲。她的音樂骨架不大,也不是追尋Schubert 尊貴、沉思的、或單純之美等路徑,內田在Schubert 的真正貢獻在於,開發其奏鳴曲中的異常敏感 (supersensitivity) 與脆弱感,以及幽徑小路的黑暗面。這首《遺跡》我覺得是內田的Schubert 藝術中的一個高峰。
這首奏鳴曲,除了「未完成」此一傳奇色彩之外,真正引人入勝的是其結構,其中的第一主題並不像他某些曲子來得明確易記,唯一清楚的是強迫症般節奏的輪廓。在內田指下,小規模、游移、但專注的琴音,Schubert 此曲episodic 的組構,好像隨時都會碎掉,內田扣緊了其中形式上出口難尋的掙扎,與感情上的曖昧(emotional ambivalence) 。聽她第一樂章b minor 第二主題的幽靜,與發展部的暗潮不斷,以及第二樂章中,奇特和聲的漸層剝開與演化,便可窺見內田的掌控力。她不強調音量與外部氣勢,其慎選的留白與whisper 般的竊竊私語,非常能抓住 Schubert 某些奏鳴曲的低迷神韻。
個人觀察到 Schubert 的曲子常有詭異的「反記憶」特質:一種作法是,將容易印象深刻的同一主題無盡地重複打磨,直到像是持續聽吟吟不絕的「頌經」一般,重複走一條路久了,反而眼花忘卻了其中內容的確切性。《遺跡》則是其中另一種作法,主題的辨識度低,主題的堆砌與連結也相對「鬆散」(不似Beethoven 短動機的建築環環相扣),發展部也常常像迷了路的孩子,「遂迷不復得路」的情況比比皆是。
「請跟我來。我不保證你造訪的遺跡不會是海市蜃樓,你也不見得能找到回去的路。你可以試著仰賴你的記憶,但小心它伴隨來的錯覺。」我彷彿聽到Schubert 與內田交疊的聲影如是說。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ECHO一下內田。但與舒伯特無關。
回覆刪除我聽完內田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也有類似的感想,就是她的貝多芬並沒有無法入耳--但可能也會有人說,她最無法入耳的可能是不是貝多芬或舒伯特,而是莫札特。
相反的,我覺得內田對貝多芬的觀點還頗為開闊,跳脫一般印象中的女性特質,這點令我印象深刻。以協奏曲來說,我覺得內田的搭檔到是一個考驗,至少Sanderling帶得這兩個樂團跟內田不是非常契合。
最後ECHO一下舒伯特。
這位經常被李斯特和蕭邦私底下譏笑的作曲家,最近的感受是,他是最難被詮釋的,甚至比巴哈更難。
內田的莫札特我覺得彈的不錯耶,彈的非常纖細敏銳,對樂句著墨甚深不過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不夠自然!?不過話說過來以一個亞洲鋼琴家有此自成一家之言的演繹應該值得高興才是。
回覆刪除內田的舒伯特鍵盤作品,比較有記憶的事一些精緻的前期小品,例如D664,彈的十分典雅動人,minus的推薦得花點時間咀嚼吸收一下。
最近mingus的聆聽經驗有時候真的插不上嘴,自己對音樂的觀察與體驗得更深入精進一些了:p
話說內田的舒伯特錄音似乎都不是很優秀,可惜降低了一些聆聽感受
To Orangebach:
回覆刪除就這一套Beethoven 協奏曲來說,Uchida 與Sanderling 分開來事實上都各有觀點,可惜前者較小家敏感的風格,與後者大骨架大開闊的基調,有些搭配詮釋上的 gap。但在之前介紹過的Mozart 24號協奏曲中的問題又沒這麼大。
個人覺得Uchida應該與小編制、靈活敏銳的非古樂樂團(Cleveland?)再來錄一次。
可否說明內田 Mozart的問題在哪,奏鳴曲還是協奏曲? 以及,是否補充一下您覺得Schubert 演奏的難處為何?在你家裡另文回覆亦可。
To Mikeliu兄:
回覆刪除Mozart 演奏中,自然與觀點vision的平衡確是件大挑戰。介入太深,調味太濃,會破壞曲子的架構、體質、氣質;太淡的話,又看不到詮釋者有何貢獻。個人覺得,Uchida 雖是介入型的演奏(interventionist approach),但並不會太造作,自然歌詠的特質也極有味道。
現場的Uchida Mozart 尤其美,那種小音量上走鋼索般的專注細膩,卻又完全自然流動,錄音上很難重現。
說到錄音,您這般的黑膠友早已被好的黑膠慣壞,一般 CD 的鋼琴錄音很難取悅你了。
誤會誤會!內田的莫札特我自己沒有聽過,是朋友聽完後給我的回應,他的說法是「聽完一次就想丟」,我則是很好奇為何會有此等評價,因為聽完內田的貝多芬覺得不該如此。
回覆刪除至於貝多芬,我會覺得Sanderling跟內田有點怪是因為Sanderlin跟李希特同樣合作過no.3 PNO CTO。兩個都聽過之後就知道差實在有夠大,不是說誰好誰不好,而是組合的問題。以聽過的經驗來說,Sanderling和李希特是我心目中的絕配,相似又互補,競爭又合作,實在很麻吉啦。
至於舒伯特,我想一下是否會太囉嗦。
瞭解,你只是轉述別人意見。
回覆刪除要猛批內田也沒關係,我並非基本教義派,不會因為「指到」我喜歡的音樂家或詮釋,就要找人幹架。另外一方面,我相信自己聽過內田現場與唱片的耳朵,不會因誰說了什麼而動搖。
只不過好奇,「聽完一次就想丟」具體理由為何?若有後面的觀點,可視為他山之石。
她的Beethoven sonatas,以及唯一一張唱片的 Schumann 也不是我想推薦的。我在現場聽過的Schumann Fantasie op. 17,倒是很期待她能留下錄音。
BTW,我也非常喜歡Richter與Sanderling貝三這個版,兩人與這首曲子的雄辯開闊氣質契合,要什麼有什麼。
Schubert 的話,的確可能說來話長,越描越黑,您可自行考量。
mingus兄:
回覆刪除很精確的寫出內田對於莫札特的詮釋風格耶,這種纖細的莫札特風格很對我的味口,有種第一次聽到諾靈頓古樂版的貝多芬的感覺,阿!原來貝多芬也可以這樣演奏。
因文字不夠精準,關於舒伯特,我盡量簡答。
回覆刪除我覺得舒伯特困難之處在於easy but not simple。可以說技巧上誰都可以彈得出來,但是彈得出層次、彈得令人印象深刻、彈得娓娓道來卻不無聊重複,其實不是很多人做得到。
關鍵或在於,不是每個演奏者都願意給舒伯特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曲子的韻味和音色才會滿室馨香。我認為耐心和專注是出色的舒伯特演奏者必要條件,而真的不是很多人都有耐心,並且夠專注。
To Mikeliu:
回覆刪除Mozart 協奏曲可聽到內田相對較為激昂的演奏,尤其是後期小調那兩首。
Arrau 與 Richter 的晚期 Mozart,年輕時候很喜歡,現在卻覺得過度厚重,想得太深太多。內田的纖細,甚至 Gould的怪異反倒可以接受了。
To Orangebach:
回覆刪除你說的我部份同意。
我自己的說法會是,早期的Schubert 與早期的Haydn 奏鳴曲,將這曲式視為一種可變化實驗的template,反比後期的來得有趣,只是想在早期 Schubert 裡找到晚期對旋律與(相對於前者的)規律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Schubert 在戲劇原則上輸了Beethoven,技巧與跳tone的幻想上略遜 Schumann,鋼琴特質的完整發揮、五花十色,又不敵Chopin。
我喜歡Schubert的原因,在於其對於走走停停的「過程」之重視,而不是要猛衝定點或終點。
願意細細帶人走過Schubert 的鋼琴導遊,還真不多。
不過還有像Zechlin這樣的「心正筆正」一門,就別管Schubert的圖示了,按著自己的步伐,心頭抓乎定,堅定地走/奏下去就對了。
有些電影好是好在「停下來駐足的風景」,而不在其意義情節的「偉大」或是結局的「令人屏息」。
哈囉~愛樂好朋友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喔~
回覆刪除兩廳院旗艦製作,NSO 2009/10樂季壓軸歌劇《畫魂》,這是揚名國際的華人女畫家潘玉良傳奇的人生 故事,集結兩位國家文藝獎的資深創作者-作曲家錢南章以簡斂的音樂語彙展現潘玉良不善顯露的心思,還有劇作家王安祈以虛實交錯、細膩動人的文字刻畫出她奉 獻藝術的風骨一生。由曾與世紀女高音安冬‧娜琪兩度合作歌劇演出的法國新銳導演茱麗葉‧德尚,還有亞洲知名女指揮家、香港小交音樂總監葉詠詩,與國家交響 樂團攜手合作,開啟華人世界中文新歌劇嶄新的一頁,並由朱苔麗、田浩江、林惠珍、巫白玉璽、徐林強、廖聰文、翁若珮、孔孝誠等及台北愛樂合唱團合作演唱, 首次以歌入畫、真情唱出令人動容的情愛與理想!現在只要在NSO部落格回覆留言選出您最喜愛的一幅潘玉良畫作,就有機會可以獲得歌劇《畫魂》專書、PAR雜誌 與NSO紀念品喔!詳情歡迎上http://www.wretch.cc/blog/nsoalbum/445959#postComments 查詢
我對Uchida的舒伯特很是喜歡,莫札特,也能接受他的異質感,她是落入凡間的精靈,一步步走向沒有光的所在。和Pires對聽,很有趣味。
回覆刪除一靈不愧是寫詩的人,聆樂的比喻也處處詩意。
回覆刪除Pires的Schubert (DG) 好久沒聽,或許可當作非主流 Schubert「對照組」來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