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繼續直追Schumann 的 Hausmusik 這條線,曲目移到四手聯彈與雙鋼琴的地盤,美國時購得一套由年輕的Schiff 與Peter Frankl 在 Vox 留下的錄音,其中有不少難得的、Schumann 處理小孩與舞曲舞會相關的曲目。
2. 購得一枚Mali 音樂的好片,由Air Mail 廠發行,法國壓片,上揚代理。其中27 弦的撥弦樂器djeli 配上balafon (木琴的家族),還有djembe 鼓、人聲的配色,流利的音樂性,又不new age 化或跨界化,讓我聽百聽不膩。
3. 推薦一本「另闢奇徑,觸類旁通」有關義大利文之音樂術語新書:《豁然開朗! 音樂術語即時通》(中文版,原文:これで納得! よくわかる音楽用語のはなし),以義大利人的日常用語來解明音樂術語的「眉角」。
4. 連三個周末下雨,一家大小全有「想被曬乾」的渴望。
5. 苦中作樂。
6. 影響Debussy 的爪哇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 music),之前收過一張日本音響雜誌附贈的片,回味無窮。可怕吧,收的居然不是發燒大廠五大廠,連獨立廠牌都說不上,音樂方面也不是古典樂、大砲、大鼓加甜膩人聲,在台灣香港習以為常的類別。
7.昨晚與妻共看《幸福的彼端》。對於失掉小孩之痛,或後續的憂鬱關卡,作父母的多能感同身受。重點在於,我喜歡片子沒有大起伏的「慢速生活」的感覺,慢當中有鹽後西瓜慢慢湧上的甘甜,比起每十分鐘一小浪頭,每三十分一大高潮,強加辛香料的主流電影。我寧願電影一景一景慢慢去消化「奢侈的日常時光」,但別像80,90年代台灣新電影或蔡明亮搞悶搞鬼。
8. 雖然曾是死對頭,美國人、美國團演奏俄國的曲目,常常還滿「麻吉」的。Naxos 新發的Rachmaninov 第二號交響曲,由Leonard Slatkin 指揮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流線強勢的威風瀟灑,脫離了感傷主義,也走出 Ormandy 「幾乎只有弦樂」的大鍋濃湯的美式典範。此般 streamlined approach,光澤華麗中,都會世故中,涵養著不虛幻矯情的美。
9. 正在幫野田妹尋找最對應她人格特質、以及漫畫中的細節的、Chopin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歡迎提供版本意見。
10.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晚宴後,獨自在電腦前享受喧嘩後的降壓實感,背後的音樂是用 fortepiano 彈的Scarlatti 的奏鳴曲(Ogg 彈奏,Lindoro 廠),像是下酒菜掃光剩存的,帶點孤寥的一盤小辣椒,陪著最後的兩三口啤酒下喉,正好。
應該是fortepiano。
回覆刪除感謝指教,已改正。
回覆刪除鋼琴的最前身,確有 pianoforte 的總稱。
不過 Ogg 所彈的,是俗稱古鋼琴的 fortepiano 沒錯。
試回第九箋。
回覆刪除在第125回中(一共31頁),野田惠因為指揮米奇的緣故被挑選到倫敦去與某樂團合作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書中稍微交代蕭邦當初對此曲的預設(思念、憂鬱、哲思之類什麼云云....)。
關鍵在於野田惠到倫敦與樂團排演後,她說,「我想要可以演奏的更有撞擊力,希望樂團可以演奏的更有撞擊力,獨奏之前要更加緊張點,空氣也請緊張起來」。
我覺得當下沒有特定的可以對應野田惠氣質和漫畫中的情節,可能是好幾組人配合起來。
野田惠電影版的幕後配音是郎朗,不過漫畫中的遭遇第一讓我想到是黃海倫跟Masur,而且黃海倫的髮型也很接近,只是長相差很多。但是得把黃海倫的莫札特,換成紀新的蕭一,或者,王羽佳。總之就是個年輕有點暴衝的版本。
總覺得三十歲以上的版本都不適合,以及俄國版本不適合。
感謝回應。
回覆刪除我的直覺與你說的有些相同之處(「三十歲以上的版本都不適合,以及俄國版本不適合」等等),不過真正比下去,卻又不全然如此。
請稍候一下,正慢慢在整理這個心得,持續在幫野田妹「比武招親」。要比版本,又要對漫畫內容,真是大工程一件。
歡迎隨時回應補充。
今天晚上跟朋友吃飯,聊了一下這個話題。
回覆刪除朋友說,他覺得野田惠的特質就是大好大壞,所以他的答案是「年輕的阿格麗希」。
三十歲以上不適合的理由是,我懷疑她沒辦法掌握好flow,而三十歲以上的鋼琴家較不會出現此等問題;俄羅斯派的勁道十足,她有先天的限制。
辛苦了,我覺得現在聽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外加比較版本,真的很辛苦;當然也看你要怎麼比了。自然沒有全部一樣和全不一樣的版本存在,都是些10%到85%的東西。
但是謝謝你的第九箋,讓我重溫這個曲子,聽到不錯的版本還是滿開心的。
恕我直言,「年輕的阿格麗希」(DG 還是更早的錄音呢?)這是個 too predictable 的「標準」答案。容後詳述。你說的Helen Huang 還比較有新意一點。
回覆刪除你說的沒錯,聽到不錯的版本是滿開心的。昨晚聽到一個不好入手的好版本,是俄國人彈的,勁道與力道卻不是此人的強項,也不在此君的詞彙裡頭。
大俄國,大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