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Francois 的匈牙利狂想曲半套
Francois 與 Michelangeli 都不算作曲家的「忠僕」,比較像是個人意志貫穿的「主人」。
前者常在恍惚失神中,打亂了樂譜作為blueprint 的佈局。後者則在理性明晰中,帶著鑽石般的輝耀。在還沒看到這張奇片之前,ㄧ直以為Francois 的Liszt ,只錄了兩首協奏曲。由於找不到手上這張 EMI cd 的封面,上頭附的圖為Columbia 的 LP 。
老實說,我是上網搜尋之後,才知道Francois 其實用三張LP 灌錄了全集1到15 號。也只有1953 到54 年前,所錄製的半套 1至6 號。
這套錄音沒有得到更廣泛的發行與注目,果然其中有跡可循。Francois 的舞曲性格相當不足,連節奏都漂移不定。rubato 又很難抓住一致的邏輯,Liszt 語彙的「蕭邦化」傾向也很嚴重。
以最有名的第二號來講,管弦樂版有Stokowski 的管絃樂的豪氣干雲、音色的多樣性,或是 Ivan Fisher 的濃濃吉普賽即興風。鋼琴版本部分,有EMI 自家Cziffra 的豪情外放的acrobatic performance 之經典版本。Francois 較為曖昧低調的觸鍵與語法,不容易是每個人的cup of tea 。
在此所謂的「蕭邦化」,是較為內斂,注重「狂想」,而壓抑了「匈牙利」或 dancibility 的特徵。捨棄了grandiose 與強烈外在刺激的Liszt ,加上Francois 常常因為拖拍或搶拍所造成的聲部衝突,絕對是他錄音中的一大異端問題作。同樣古怪,可供類比的,可能是Gould 的Mozart 錄音。
美麗的地方呢? 他把第四號和五號較為內省、憂鬱、inner drama 的一面彰顯了出來。這些狂想,到了Francois 的手裡,好像是遙望著昨日之夢,無法被收回或再製的one-off event。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問君何能爾,地遠心自偏
由於場所氛圍的不同,人聽到的、感受到的,會完全不同調。
聽歌仔戲,好像要配上那麼一點被色素包裹住的醃芭樂,才正。
大衛肥牡蠣的「克羅采」,還是大學男生宿舍前,洗濯物從架上不斷滴下水滴,叼著菸猛看月亮的那個夜晚,聽的卡帶隨身聽最為傲岸。
明明Disk Union新宿的Soul 館音響器材,只是普普之下,就是無法在家裡重現一樣過癮的黑汁。Edwin Starr的歌喉依舊迷人,只是,那爆發力與撕裂感就是缺了臨門一腳。 誰叫我活該,club 的舞曲終究不屬於家裡的客廳。Soul ,某些黑人音樂,還是在燈紅酒綠,人聲喧嘩,或稀有黑膠滿室的basement ,最能私啟細微的末梢神經....
鄉村樂也一樣,如果是在美國南方小鎮的afterhours,離吧台遠遠的點唱機裡傳出的B 級歌手的crooning,會讓你想到Nighthawks 這幅畫,狠狠地揪住你無意留駐的心。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Jungle Fever:今夏的黑汁熱
Mingus 今夏得了一種熱病,病名叫做jungle fever。坊間有多種譯法,姑且管它叫「黑汁熱」。
這種病徵兆為「抓破皮還是止不住的一種癢」,雖不會要人命,發作時,有千批舞蟲鑽入你的神經,要你拼命找到黑汁溢滿的某種funky groove。劑量不夠,會搖頭不止白沫不休。
話說一個悶熱的下午,我走進一家Disk Union。Soul 唱片架上一張破舊的紙殼CD,像愛莉絲奇境裡的瓶子,朝著我呼嘆: "聽我"。不帶戒心地, 將它放入試聽的cd walkman,開頭的是家喻戶曉的What's going on。
「挖, 這濃厚又柔如絲綢的的巧克力汁是怎麼搞出來的?!」Marvin Gaye的原唱,理應是無法超越的正典了,這傢伙的翻唱味道有深邃的脆弱感(vulnerability),note-bending 又是如此自然有後勁。Donny Hathaway 的這張"Live" 紙殼版HDCD雖然已絕版,但邊緣已泛白的二手cd 要價1500日圓還是覺得太貴,於是先請店員把它cancel掉。
之後,jungle fever發作了,腦子裡盡是groove & shuffle 的幻聽。幾天後,只能回去把它買了下來。同時,還去找到了黑汁音樂的聖地,新宿Disk Union Soul 館。那個迴旋梯走下去的地下室,有豐富地可怕的黑人音樂收藏,太多大小廠indie Soul, funk, 英國的northern soul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罕見"黑膠與cd唱片。
台灣最難買到的「西洋音樂」,不是indies, progressive rock,而是country與"老" 黑人音樂。 日本不只有驚人的Furtwangler fetish,對黑人音樂的following 之深度與廣度也是令人讚嘆。看這裡的店員,隨意slap on的音樂,即使音響性全然欠乏,頻寬狹窄、高音刺耳,卻全是讓人腳趾無法安份的strange fruits。與其斤斤計較唱片的音質,不如投身於更廣闊刺激的音樂汪洋。
這個就快滿月的夜裡,終於有機會可以供出這張CD,隨著那無窮顫動的bassline,化身為暗無天日70年代酒吧的一名聽眾,陶醉在Hathaway的organ 與歌聲浪潮裡。
腦子裏不斷浮出的,還有同一等級的「第五位Beatles 」之稱的Billy Preston 和患了bipolar disorder 的James Carr。容日後再聊。
2007年9月23日 星期日
Fall Color:雙簧管巴哈
初秋的味道開始在街道上萌放,即使夏天老長的尾巴還未散盡。
Oboe 的音色一直給我「秋意」的感覺,如果加上巴洛克的小編制,更加迷人。Naxos 這張由Cologne Chamber Orchestra 所演奏的Bach 的雙簧管協奏曲集,獨奏家Christian Hommel 本身就是樂團的一員,沒有大牌的的展技味,樂團的表現也屬德式嚴謹節制一派。
不過度喧囂的樂念,與稍加抑制的官能美,很適合初秋的節氣來聽。在以弦樂為主的紅葉地毯上,oboe 爽朗略帶"酸味"地歌唱行進著, 很適合一個人獨自下酒和茶。我煮了一壺有點過期,帶柑橘味的LeTAO 紅茶,來迎接新的季節。
耳朵犀利的朋友可以聽得出,大多作品的旋律似曾相識。事實上,此般「改編」,是想還原巴哈鍵盤及其他協奏曲的原貌,算是一種de-transcription的嘗試。 特別突出的是,Woody Allen 曾用在電影「漢娜姐妹」的調情音樂, f minor 大鍵琴協奏曲慢板,在此轉調成 g minor,用oboe 來主奏時,添上一抹的遲暮的色彩。
什麼樣的音樂,最適合你的秋天情境?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Abbado 晚年罕見碟一枚
發掘到Abbado 晚年的現代曲目一枚,指揮Berg 和Stravinsky 小提琴協奏曲,與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和德國小提琴手Kolja Blacher 合作的2003 年十月義大利現場錄音。這張唱片好像是由DG義大利廠製作,只有在歐洲發行,我的二手片是來自義大利Universal 進口的德國壓片。
Blacher 先後事師Delay 與 Sandor Vegh,在台灣的名氣不大, 但絕對是「只少了合約」的超實力派提琴手。 Berg 協奏曲是題獻給Alma Mahler 再婚後的女兒Manon Gropius,這位少女於18 歲不幸香消玉殞。 Berg 自己說,第一樂章裡, 他想把這位天使般少女的個性轉化為音樂的特質。第二樂章,則是在靈視中望見少女的優雅舞姿。這闕曲中,Blacher 不走Kremer的神經質路線,,或Zukerman的溫火慢燉,取的是果決秀麗的長旋律線,與寧靜致遠的氣質。這跟本曲" 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的典故本事的「安魂」傾向相當契合。Abbado 對新維也納樂派的音列語彙的掌握已達到一種化境,Berg 的類戲劇性、歌唱性,以及各樂器間的「合而不群」的collage ,應該找不到更好的一位領航者。
Stravinsky 協奏曲的部份,Blacher 與作曲家仿巴洛克大協奏曲風的意圖合一,有時隱身為樂團的一部,時而抽象式地獨立於樂團的快意舞態之外。Abbado 在第一三段Toccata 與Capriccio 中,讓木管的頑固音型與韻律,活力四射地自由釋放。Aria 的段落,則散發寂寥的荒木孤月的「無色彩」感。
DG的義大利錄音工程師,把豐富的音色與細微動態,全都漂亮完整地捕捉下來。這是Abbado 晚年與高手雲集的子弟兵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合力演出的一次重量級檔案,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台灣正式重新發行。
Mingus 的音響亂壇(之六):音響最難重現的樂器
最難以音響忠實重現的是什麼? 是小提琴? 鋼琴? 大鼓? 馬勒、蕭士塔高維契的大部頭交響曲? 的確,這些都有重現上的困難,但是對我來說最難的,除了古樂器(period instrument) 的質感之外,應該是三味線、古琴、琵琶之類的撥奏樂器了。
我曾去銀座看過歌舞伎的單幕演出,戲劇的方面固然有精妙之處,但隨著太夫抑揚頓挫的吟詠,太鼓適時的點奏,或是三味線的擊拍與伴奏,我是被精密錦織的「微音大義」電怔在當場。之後我發現,再好的系統,也無法重現古早撥弦樂器,或急或徐的氣韻生動。問題出在哪裡? 我想是泛音的結構與微動態(micro dynamics)的問題。
音響既然是一門折衷的藝術,近一代多數的系統設計,又是以挑戰大音量、大動態的雄性制霸為主軸,對於陰性的、細微聲響的敏感度,就不是重點了。而且,高音的速度感 (注意了,不是量感),又常被主流音響觀裏,專攻「厚實中頻」及「調味粗猛低頻」的原則所犧牲掉。
今天,把上頭這張武滿徹以琵琶與尺八為主的現代雅樂找出來。在適度的音量調節之下,不但不會刮耳,而且速度快慢之間的敏感度更上一籌,好像離現場的「幽玄」感覺又接近了一點。我的器材沒有動過,除了前陣子加上Lapi的線材之外,這似乎證明了,音響所有環節的注重與搭配會合,平衡順勢,是讓我們「逼近」音樂的不二法門。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大全集的迷思
近兩三年的古典大廠,紛紛推出大磚塊型或紙盒包裝的超廉價大全集,從表面看來,對大部分的新舊樂迷好像是一大福音。
在網路下載猖獗的後cd 時期,網路上可被分享的音樂檔案到完全飽和之前,這不失為力攬狂瀾的一招。不過,大全集的背後, 展現的是一種逼迫消費者「照單全收」的傲慢,以及質感或新意的企劃的缺乏。君不見,放眼望去皆是較為iconic,迎合主流「最大公約數」的藝人(Callas, Du Pre, Gould等)? 我無意貶低這些藝術家的成就。
只是,我懷念過去一些有guts, originality的企劃,每張CD都有獨特的介紹與設計感。例如,Decca 的西班牙系列,天堂鳥系列, DG與Decca的二十世紀音樂特輯,EMI 的Matrix及L'Esprit Francais,DG的Fricsay Portrait 小全集,BMG/Melodia的Musica non grata (俄國當代作曲家系列)等。
現在發行的量,好像很多,但同質性高。單一企劃的diversity 或品質,跟cd 的big boom 時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只想單買某一品項與希望多元化選擇的權利,全被強行剝奪。當然,這應該是「就商言商」的一種歷史必然; 或許,我們還有小廠與網購可以期待,只是,大廠中豐富的archive或可供利用的大資本企劃,難道就此走入歷史?
大全集的盛行還有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單一作品的廉價化與邊緣化。當大廠牌可以殺雞取卵式的大量傾銷安全牌(safe bet),誰會再去投資較為小眾卻具有藝術價值的音樂家或作品?
還有,坐擁許多大全集中的你,每張作品進唱盤的機會,是否反而變少? 當Du Pre的所有錄音,一起擠進你的房間的時候,你對她的craving 和聆聽熱情,是否成反比地降低了?
在網路下載猖獗的後cd 時期,網路上可被分享的音樂檔案到完全飽和之前,這不失為力攬狂瀾的一招。不過,大全集的背後, 展現的是一種逼迫消費者「照單全收」的傲慢,以及質感或新意的企劃的缺乏。君不見,放眼望去皆是較為iconic,迎合主流「最大公約數」的藝人(Callas, Du Pre, Gould等)? 我無意貶低這些藝術家的成就。
只是,我懷念過去一些有guts, originality的企劃,每張CD都有獨特的介紹與設計感。例如,Decca 的西班牙系列,天堂鳥系列, DG與Decca的二十世紀音樂特輯,EMI 的Matrix及L'Esprit Francais,DG的Fricsay Portrait 小全集,BMG/Melodia的Musica non grata (俄國當代作曲家系列)等。
現在發行的量,好像很多,但同質性高。單一企劃的diversity 或品質,跟cd 的big boom 時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只想單買某一品項與希望多元化選擇的權利,全被強行剝奪。當然,這應該是「就商言商」的一種歷史必然; 或許,我們還有小廠與網購可以期待,只是,大廠中豐富的archive或可供利用的大資本企劃,難道就此走入歷史?
大全集的盛行還有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單一作品的廉價化與邊緣化。當大廠牌可以殺雞取卵式的大量傾銷安全牌(safe bet),誰會再去投資較為小眾卻具有藝術價值的音樂家或作品?
還有,坐擁許多大全集中的你,每張作品進唱盤的機會,是否反而變少? 當Du Pre的所有錄音,一起擠進你的房間的時候,你對她的craving 和聆聽熱情,是否成反比地降低了?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Argerich 與Dutoit 的初邂逅
總算忙完這陣子的事,想介紹的是一枚阿根廷廠的怪片。
這是我所知道裏Argerich 的第一次Ravel G major 協奏曲的錄音,而且是與前夫Dutoit 相識不久的愛情見證。由Argerich 家人提供的1959年廣播錄音,紀錄的是Dutoit 作為指揮家的debut,以及Argerich 為了才子苦練Ravel 的用心良苦。根據兩人女兒的說法,Argerich 知道Dutoit 上場前容易緊張,還隱瞞沒研究好第二樂章的事實,自己躲在房內用「隱形鋼琴」悄悄練好。
如果你覺得可以聽到這兩人的你儂我儂,眉來眼去,那就錯了。我的感覺,Argerich 特意稍稍壓抑自身的炫目華彩,把主角禮讓給Dutoit 與Lausanne室內樂團發揮。而且兩人的對話,比較像是昇華的友誼,以及對彼此藝術的惺惺相惜。第一樂章快板裡,你可以聽到很細緻的樂團音色與聲部的融合(這一向是Dutoit的一大特色), 與Argerich 與此曲的初體驗的新鮮感。阿姬還是阿姬,即便表面不動聲色,還是俐落快意地揮灑即興般的樂句。急板裡,兩人展現了較多的abandon與熱力,但室內樂般的give and take並沒有被摧毀。
你會問她苦練的第二樂章,對不對? Dutoit 將聚光燈交還給獨奏者,芳齡十八的Argerich 在這裡的表現,反而是她數次錄音中,最為內省私密的一次。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Pavarotti之死,兼談對「聲音」的歧視
自網上的New York Times傳來 Pavarotti病逝的消息,報導中夾帶的是對「聲音本體」的歧視....
文中一直以Pavarotti 大比Domingo,大讚Domingo的轉型男中音成功,鋼琴伴奏功力,以及他的intellectual presence。言下之意, Pavarotti 沒有讀譜的能力,理性智力的分析能力,好像是一種可怕的原罪。 單單聲音本身算不上一種「內涵」,或彷彿有重大的缺陷,這種現象,姑且稱之為「(聲音)表演的智識化」 (intellectualization of [voice] performance)。
我承認他的"大而化之",有時較為"呆滯"的呈現方式(presentation)。但難道, Puccini 就比起文哲學傾向較強的Verdi, Wagner較為低下?
演技普普,就不能唱歌劇? 不唱藝術歌曲或華格納等較"深刻"的角色,便是二流的tenor? 光靠聲音的特質與精煉,做個「愛唱歌的人」,難道就不算藝術?
我無法忘記第一次因一位女孩推薦,聽壞的La Bohème 的卡帶。 Pavarotti的黃金音色、穿透力,與effortless的樂句,賦予Rudolfo 青春艷陽般的生命力。詩人不只應有憂鬱或沉思智性的type。
不管他是幾大男高音,聲帶是否被上帝親過,對他唱過的Alfredo(茶花女)、Nemorino ( 愛情靈藥),乃至是多數的Puccini,我懷有甚高的敬意。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Mal 1+ 我的紙殼CD情節
本來是要先聊Mal Waldron的獨奏作品"Left Alone",怕寫了一發不可收拾, 決定來寫 Mal 1。
先叉個題,,我不是會拼死以求精裝紙殼CD的收藏者。一來,台灣的濕氣可能會糟蹋這些精。二來,覺得各樣的封面設計,各自有它的獨特與時代感。三來,買普通版省下的預算可聚沙成塔,多買些片子。但是,這些通則有時會有例外,比如像這封面的現代極簡風與套色,讓我非收精裝紙殼版才有的色澤和「大畫面」不可。附上兩張圖以供對照之用 (上圖為紙殼版)。
再來談音樂,這Mal 系列還陸續出了好幾集,甚至有Coltrane跨刀的Mal 2。然而,最初的這組人馬,逗陣的有另兩個「臭味相投」的怪咖:Gigi Gryce (alto)與Idrees Sulieman (trumpet),又特有初次領軍的新鮮感。在原創曲的選擇、編曲,與高來高去的天馬行空對話方面,均屬異色怪誕中的極品。
誰說一定拼 free jazz,才能開啟新鮮的路數味蕾? 誰說一定要連珠炮的不協和音串,才會有置身異地的跨境快感?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野村SP名盤CD復刻系列第二彈
日本有名樂評野村あらえびす所珍蔵SP名盤的CD復刻第二彈(共10cd) 即將發行,定價17850日幣。僅供die-hard 二次大戰前歷史錄音樂迷參考。以下為精華介紹,聲樂部分我不是專家,請參照日本HMV或TOWER網站。
CD1 管弦楽曲
包括Toscanini的賽維亞理髪師序曲(1929年11月29日録音), Furtwangler與柏林愛樂r的孟德爾頌:芬格爾洞窟序曲(1930年), Walter的齊格飛牧歌 (1935年6月16日録音)等。
CD2 協奏曲 Concerto
海頓: Cello 協奏曲 第2號 (cello: Feuermann)
(1935年11月16日録音)
Weber: Concertstuck 作品79 (piano: Casadesus)
(1935年6月6日録音)
CD3 室内楽曲 Chamber Music
Frank: Violin sonata (Thibaud 與Cortot)
(1929年5月27日、28日)
Schubert: Piano Quintet 鱒魚
Schnabel/ Pro Art Quartet
(1935年11月16日)
CD4 器楽曲Instrumental (Piano 1)
Frank: 前奏曲詠唱與賦格(Cortot)
(1929年3月6日、19日)
Brahms: Paganini 主題變奏曲(Backhaus)
(1929年11月29日)
Debussy: Granada 「版画」選曲; 水の反映 (「映像第1集」) (Gieseking)
(1936年2月9日録音)
J.S.Bach:法國組曲 第5號(Kempff)
(1929年録音)CD5 器楽曲 Instrumental (Piano 2)
仲夏夜之夢(Rachmaninov改編曲); Handel: 快樂的鐵匠變奏 (Piano: Rachmaninov)
(1935年12月23日、1936年1月3日録音)
Chopin: 幻想即興曲 作品66
Saint-Saen: Gluck 主題奇想曲(Piano: Harold Bauer)
(1925年6月8日録音)
Chopin: Mazurka 作品33-4, 作品50-2 (Piano: Rosenthal)
(1935年11月23日録音)
Debussy: 比慢更慢; 雨中庭園(Margurite Long)
(1929年11月6日録音)
Poulenc:即興曲 第5,10,9,2番(Piano: Poulenc)
(1934年11月20日録音)
CD6 器楽曲 Instrumental (Violin&Cello)
J.S.Bach (Schumann改編)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3番Gavotte &Preludio
(Violin: Thibaud,1936年3月21日録音)
J.S.Bach:G弦之歌, Brahms: Waltz 作品39-15
(Violin: Huberman, 1930年9月16日録音)
Paganini: 第24首隨想曲
(Violin: Menhuin, 1932年5月23日録音)
Falla: " 吉他" 選自「西班牙民謡」
Faure: 搖籃曲 作品16
(Violin: Carl Flesch, 1929年2月録音)
J.S.Bach:Cantata BWV156 改編曲等
(Cello: Maurice Marechal, 1937年録音)
CD9 器樂部分[1]
Chopin: Etude 作品25-5
(Piano: Busoni, 1922年2月27日録音)
Beethoven: Turkish March 作品113
(Piano: Joseph Hoffmann, 1923年4月27日録音)
Anton Rubinstein: 天使之夢
Chopin: 幻想即興曲作品66
(Piano: Godowsky, 1924年3月25日録音)
Wagner: 懸賞之歌"(Violin: Ysaye, 1912年12月27日録音)
Saint-Saen: 西班牙舞曲 (Violin: Jan Kubelick,1914年9月録音)
CD1 管弦楽曲
包括Toscanini的賽維亞理髪師序曲(1929年11月29日録音), Furtwangler與柏林愛樂r的孟德爾頌:芬格爾洞窟序曲(1930年), Walter的齊格飛牧歌 (1935年6月16日録音)等。
CD2 協奏曲 Concerto
海頓: Cello 協奏曲 第2號 (cello: Feuermann)
(1935年11月16日録音)
Weber: Concertstuck 作品79 (piano: Casadesus)
(1935年6月6日録音)
CD3 室内楽曲 Chamber Music
Frank: Violin sonata (Thibaud 與Cortot)
(1929年5月27日、28日)
Schubert: Piano Quintet 鱒魚
Schnabel/ Pro Art Quartet
(1935年11月16日)
CD4 器楽曲Instrumental (Piano 1)
Frank: 前奏曲詠唱與賦格(Cortot)
(1929年3月6日、19日)
Brahms: Paganini 主題變奏曲(Backhaus)
(1929年11月29日)
Debussy: Granada 「版画」選曲; 水の反映 (「映像第1集」) (Gieseking)
(1936年2月9日録音)
J.S.Bach:法國組曲 第5號(Kempff)
(1929年録音)CD5 器楽曲 Instrumental (Piano 2)
仲夏夜之夢(Rachmaninov改編曲); Handel: 快樂的鐵匠變奏 (Piano: Rachmaninov)
(1935年12月23日、1936年1月3日録音)
Chopin: 幻想即興曲 作品66
Saint-Saen: Gluck 主題奇想曲(Piano: Harold Bauer)
(1925年6月8日録音)
Chopin: Mazurka 作品33-4, 作品50-2 (Piano: Rosenthal)
(1935年11月23日録音)
Debussy: 比慢更慢; 雨中庭園(Margurite Long)
(1929年11月6日録音)
Poulenc:即興曲 第5,10,9,2番(Piano: Poulenc)
(1934年11月20日録音)
CD6 器楽曲 Instrumental (Violin&Cello)
J.S.Bach (Schumann改編)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3番Gavotte &Preludio
(Violin: Thibaud,1936年3月21日録音)
J.S.Bach:G弦之歌, Brahms: Waltz 作品39-15
(Violin: Huberman, 1930年9月16日録音)
Paganini: 第24首隨想曲
(Violin: Menhuin, 1932年5月23日録音)
Falla: " 吉他" 選自「西班牙民謡」
Faure: 搖籃曲 作品16
(Violin: Carl Flesch, 1929年2月録音)
J.S.Bach:Cantata BWV156 改編曲等
(Cello: Maurice Marechal, 1937年録音)
CD9 器樂部分[1]
Chopin: Etude 作品25-5
(Piano: Busoni, 1922年2月27日録音)
Beethoven: Turkish March 作品113
(Piano: Joseph Hoffmann, 1923年4月27日録音)
Anton Rubinstein: 天使之夢
Chopin: 幻想即興曲作品66
(Piano: Godowsky, 1924年3月25日録音)
Wagner: 懸賞之歌"(Violin: Ysaye, 1912年12月27日録音)
Saint-Saen: 西班牙舞曲 (Violin: Jan Kubelick,1914年9月録音)
訂閱:
文章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