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ois 與 Michelangeli 都不算作曲家的「忠僕」,比較像是個人意志貫穿的「主人」。
前者常在恍惚失神中,打亂了樂譜作為blueprint 的佈局。後者則在理性明晰中,帶著鑽石般的輝耀。在還沒看到這張奇片之前,ㄧ直以為Francois 的Liszt ,只錄了兩首協奏曲。由於找不到手上這張 EMI cd 的封面,上頭附的圖為Columbia 的 LP 。
老實說,我是上網搜尋之後,才知道Francois 其實用三張LP 灌錄了全集1到15 號。也只有1953 到54 年前,所錄製的半套 1至6 號。
這套錄音沒有得到更廣泛的發行與注目,果然其中有跡可循。Francois 的舞曲性格相當不足,連節奏都漂移不定。rubato 又很難抓住一致的邏輯,Liszt 語彙的「蕭邦化」傾向也很嚴重。
以最有名的第二號來講,管弦樂版有Stokowski 的管絃樂的豪氣干雲、音色的多樣性,或是 Ivan Fisher 的濃濃吉普賽即興風。鋼琴版本部分,有EMI 自家Cziffra 的豪情外放的acrobatic performance 之經典版本。Francois 較為曖昧低調的觸鍵與語法,不容易是每個人的cup of tea 。
在此所謂的「蕭邦化」,是較為內斂,注重「狂想」,而壓抑了「匈牙利」或 dancibility 的特徵。捨棄了grandiose 與強烈外在刺激的Liszt ,加上Francois 常常因為拖拍或搶拍所造成的聲部衝突,絕對是他錄音中的一大異端問題作。同樣古怪,可供類比的,可能是Gould 的Mozart 錄音。
美麗的地方呢? 他把第四號和五號較為內省、憂鬱、inner drama 的一面彰顯了出來。這些狂想,到了Francois 的手裡,好像是遙望著昨日之夢,無法被收回或再製的one-off event。
掯!這篇好!
回覆刪除不過點得太實了,若公布在討論串上怕會遭受法派反擊........
遭受法派反擊? Francois 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他跟法派的很多人也差蠻多的吧?
回覆刪除我以為...會喜歡他的人就是因為他這個樣耶......
我想Lapi 可能覺得我把一些Francois 的特質說的太像"缺點" (尤其相較於Michelangeli), 這可能會引起一些法派的不滿。
回覆刪除當然, 所謂的「法派」鋼琴, 是種方便或相對的說法, 要說起個體差異(Cortot, Casadesus, Francois, Jeanne-Marie Darre, Monique Haas, Eric Heidsieck)也是幾天幾夜說不完。
注意到上頭的list, 我好像漏了一個台灣法派的大咖, 這才會被圍毆的厲害呢。
Haha...
mingus倒是點出台灣好玩的網路文化現象
回覆刪除Darre很棒!不過台灣法派卻鮮少提起.....
回覆刪除我是靠著Darre 那套Saint-Saen協奏曲才真正發現, 這位作曲家的色彩,設計感,與靈氣逼人!
回覆刪除尤其是第二號, 三階段的三溫暖, 從沉思探索, 天真爛漫, 到Offenbach 式的群魔亂舞, 只有Darre 能把這三種氣質獨立突顯, 又兼顧動機關聯, 與一氣呵成的氣勢。
mingus,
回覆刪除週五木柵有聚會. 有興趣的話, 到時聯絡.
Lapi:
回覆刪除請問什麼叫台灣法派? 是你討厭的某人喜歡法派嗎??
Jeanne-Marie Darre 很多人聽啊! 少提起不代表沒人聽或不知道, 可能欠缺一個銷售的話題吧
討厭老是抱卡拉陽大腿的人:
回覆刪除嘿嘿嘿~什麼叫台灣法派?你認為呢?......
我沒辦法那麼輕易就去討厭誰啦!所以這跟誰喜歡什麼派無關,而只是在述說某種「現象」罷了,認識Yvonne Lefébure的話應該明白其中奧妙。
「Jeanne-Marie Darre 很多人聽啊」.........或許是吧!?不過以同樣的角度來看,Yvonne Lefébure應該有更多人在聽。
反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