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Mingus 的音響亂壇(之六):音響最難重現的樂器
最難以音響忠實重現的是什麼? 是小提琴? 鋼琴? 大鼓? 馬勒、蕭士塔高維契的大部頭交響曲? 的確,這些都有重現上的困難,但是對我來說最難的,除了古樂器(period instrument) 的質感之外,應該是三味線、古琴、琵琶之類的撥奏樂器了。
我曾去銀座看過歌舞伎的單幕演出,戲劇的方面固然有精妙之處,但隨著太夫抑揚頓挫的吟詠,太鼓適時的點奏,或是三味線的擊拍與伴奏,我是被精密錦織的「微音大義」電怔在當場。之後我發現,再好的系統,也無法重現古早撥弦樂器,或急或徐的氣韻生動。問題出在哪裡? 我想是泛音的結構與微動態(micro dynamics)的問題。
音響既然是一門折衷的藝術,近一代多數的系統設計,又是以挑戰大音量、大動態的雄性制霸為主軸,對於陰性的、細微聲響的敏感度,就不是重點了。而且,高音的速度感 (注意了,不是量感),又常被主流音響觀裏,專攻「厚實中頻」及「調味粗猛低頻」的原則所犧牲掉。
今天,把上頭這張武滿徹以琵琶與尺八為主的現代雅樂找出來。在適度的音量調節之下,不但不會刮耳,而且速度快慢之間的敏感度更上一籌,好像離現場的「幽玄」感覺又接近了一點。我的器材沒有動過,除了前陣子加上Lapi的線材之外,這似乎證明了,音響所有環節的注重與搭配會合,平衡順勢,是讓我們「逼近」音樂的不二法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