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Pavarotti之死,兼談對「聲音」的歧視
自網上的New York Times傳來 Pavarotti病逝的消息,報導中夾帶的是對「聲音本體」的歧視....
文中一直以Pavarotti 大比Domingo,大讚Domingo的轉型男中音成功,鋼琴伴奏功力,以及他的intellectual presence。言下之意, Pavarotti 沒有讀譜的能力,理性智力的分析能力,好像是一種可怕的原罪。 單單聲音本身算不上一種「內涵」,或彷彿有重大的缺陷,這種現象,姑且稱之為「(聲音)表演的智識化」 (intellectualization of [voice] performance)。
我承認他的"大而化之",有時較為"呆滯"的呈現方式(presentation)。但難道, Puccini 就比起文哲學傾向較強的Verdi, Wagner較為低下?
演技普普,就不能唱歌劇? 不唱藝術歌曲或華格納等較"深刻"的角色,便是二流的tenor? 光靠聲音的特質與精煉,做個「愛唱歌的人」,難道就不算藝術?
我無法忘記第一次因一位女孩推薦,聽壞的La Bohème 的卡帶。 Pavarotti的黃金音色、穿透力,與effortless的樂句,賦予Rudolfo 青春艷陽般的生命力。詩人不只應有憂鬱或沉思智性的type。
不管他是幾大男高音,聲帶是否被上帝親過,對他唱過的Alfredo(茶花女)、Nemorino ( 愛情靈藥),乃至是多數的Puccini,我懷有甚高的敬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大大所言極是,況乎,論音色我愛Pavarotti更甚Domingo!
回覆刪除大概是小時候受到所謂"文以載道"的影響吧,不過長大以後也發現,其實不少東西裡面不乏情書跟馬屁
回覆刪除說偉大,幾個都很偉大,誰更偉大一點,那可就吵翻天了
To minibenja:
回覆刪除我喜歡Domingo 在Verdi的深度表現(Don Carlos, Othello), 但Pavarotti「不假思索」就拉出一串綺麗音符, 也有特殊的魅力。光想聽人唱歌的心情時, 我可能會想抽出的唱片會是後者。
To Francis:
偉大扯到「比較級」雖是人之常情, 好像是觀點的出發點不一樣, 就有不同結論。對我而言, 音樂自有自身魅力,無須一定要藉"載道", 或其他思考才會「比較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