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形外之聲
一、首先,聽這個。
誰再說早期 Scriabin 像蕭邦?那是因為你聽到的,大多數都用 (洗腦過的)蕭邦語法和氣息在彈 Scriabin。
Stanislav Neuhaus 彈的 Scriabin sonata no. 2 ,升 g 小調,冷靜與爆裂合體,會不會太入魂了?三魂掉了七魂。
哪睡得著。
並非否定蕭邦之影響, 但那是在譜面上、形式上 (form), 並沒顧及詮釋(interpretation) 與再創造 (recreation) 上的跳躍超越。簡言之, 就是形與神之差異,皮像肉不像。這點聽一些舊俄國鋼琴家彈的 Scriabin 可清楚感受到。
想抒發的,是聽過小紐豪斯之Scriabin,神感「樂譜及刻板印象,沒教沒寫的事」。聽古樂時,也常驚嘆於一些「浪漫」逾越的創造。奇妙的是,這符合了「樂譜爲神為主子之前」的 non-literalism 之演奏樣態。
二、
俄國鋼琴家 Stanislav Neuhaus 的紀錄片《靈魂的活聲》,有英字幕。
看完後,對 Stasik 低調生命的描述 "a complete and divine silence",有大悟的實感。這點跟「倒立的人」 Vedernikov 有相通之處。
當中,與其父教育哲學的差別、演奏的珍貴影像外,最銘感五內的幾個片段:
1)死生共此時:好友 Zorotov 得知死訊趕到他公寓,床上躺著 Stasik 的遺體,此刻,神秘偶然地,從電視傳來早預定 on air、他彈的 Chopin 第四號敘事曲。Life passes into music ....forever.「他躺在那裏,同時,為我們所有人演奏」。
2)藝術的真實與騙局:他的信件裏說,爲了讓聽者相信他們手中正握著藍鳥,藝術家越誠實,越要追求一個幻境或大謊。這是悲劇的。
3)神先於形:Stasik 論詩。沒有詩,所有形式觀點上完美的創造或演奏,都是死的、無用的。引用詩人魏倫「詩必先行」。
找出他死前數天 1980年最後獨奏會 CD,Chopin 第四號敘事曲,按下 play 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這段來自1872年版的布魯克納第二 Adagio,約早了馬勒第九慢板 40 年。情緒強度不次於馬九,語彙上卻大腳踢開了Brahms,也比馬勒更接近當代音樂所常用的休止、音塊書寫。 這是所有 Bruckner 交響曲中,淡白卻最銘感五內的慢板。Feierlich, etwas...
-
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謝謝介紹影片,但不知何由,我看不到英文字幕,
回覆刪除只好耳聽心看了.
:)
右下方(或右上方)可改設定,開字幕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