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形外之聲
一、首先,聽這個。
誰再說早期 Scriabin 像蕭邦?那是因為你聽到的,大多數都用 (洗腦過的)蕭邦語法和氣息在彈 Scriabin。
Stanislav Neuhaus 彈的 Scriabin sonata no. 2 ,升 g 小調,冷靜與爆裂合體,會不會太入魂了?三魂掉了七魂。
哪睡得著。
並非否定蕭邦之影響, 但那是在譜面上、形式上 (form), 並沒顧及詮釋(interpretation) 與再創造 (recreation) 上的跳躍超越。簡言之, 就是形與神之差異,皮像肉不像。這點聽一些舊俄國鋼琴家彈的 Scriabin 可清楚感受到。
想抒發的,是聽過小紐豪斯之Scriabin,神感「樂譜及刻板印象,沒教沒寫的事」。聽古樂時,也常驚嘆於一些「浪漫」逾越的創造。奇妙的是,這符合了「樂譜爲神為主子之前」的 non-literalism 之演奏樣態。
二、
俄國鋼琴家 Stanislav Neuhaus 的紀錄片《靈魂的活聲》,有英字幕。
看完後,對 Stasik 低調生命的描述 "a complete and divine silence",有大悟的實感。這點跟「倒立的人」 Vedernikov 有相通之處。
當中,與其父教育哲學的差別、演奏的珍貴影像外,最銘感五內的幾個片段:
1)死生共此時:好友 Zorotov 得知死訊趕到他公寓,床上躺著 Stasik 的遺體,此刻,神秘偶然地,從電視傳來早預定 on air、他彈的 Chopin 第四號敘事曲。Life passes into music ....forever.「他躺在那裏,同時,為我們所有人演奏」。
2)藝術的真實與騙局:他的信件裏說,爲了讓聽者相信他們手中正握著藍鳥,藝術家越誠實,越要追求一個幻境或大謊。這是悲劇的。
3)神先於形:Stasik 論詩。沒有詩,所有形式觀點上完美的創造或演奏,都是死的、無用的。引用詩人魏倫「詩必先行」。
找出他死前數天 1980年最後獨奏會 CD,Chopin 第四號敘事曲,按下 play 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謝謝介紹影片,但不知何由,我看不到英文字幕,
回覆刪除只好耳聽心看了.
:)
右下方(或右上方)可改設定,開字幕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