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CPE Bach 冥誕 300週年。時光飛快,開始追尋他的音樂足跡的第一篇文已是約五年之前。今日,他的音樂已得到傳統樣式與古樂界的雙重認可,在跨國文化的多樣詮釋也開出了燦爛迴異的花火,像JS Bach 可塑可遠。
(如果你問我,多感多變的CPE,還比他老爸更契合當今時時處於「分裂-整合之間」的數位多工世代精神。)
這首A major 大提琴協奏曲 Wq.172, H 439(約1753年,Mozart 出生三年前),是他有特別魅力的曲子之一,同時還有原始鍵盤版(Wq. 29, H. 437)和長笛版(Wq. 168, H. 438)。我認為,三十年後,Mozart 的第 23 號剛協的「春風和煦挾著一個重憂鬱的詠嘆調慢板」原型就在這裡。
光是看以下一個義大利傳統團,一個法式古樂的作法,各造出自己的容器與魅力。
這個義大利團與獨奏的小妮子(先只聽第三樂章),簡直是海豚(solo) 與海浪(tutti) 目不暇給的同體逐戲,搭上義大利的歌唱流線(讓人想起義大利弦樂四重奏的貝多芬),傳統團也能完整張貼出CPE的「能量群湧-複頓點」印記與一氣爽快感。
獨奏者青春無畏,大提琴的美聲呢喃溫暖。有興趣可以找出其他樂章,第二樂章的幽未長旋律,一樣讓人動容。
換成是古大提琴家 Christophe Coin 帶的古樂團Ensemble Baroque Limoges,工整乾謹中有種嚴密性。這段影片是全曲版,若要比較同一樂章,請從14:00 左右聽起。樂團的合奏密度更為無縫驚人,獨奏的「劍法」凌厲、絕對、獨尊。
這樣的音樂為一天帶來美好清新的空氣,Mozart 和 Haydn 先一邊站去。不管你喜歡哪種樣式,一片風景的兩面都是 CPE Bach ,單細胞多核的精工藝術。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太棒了!看到久違的CPE系列~中午不午休也精神滿滿~
回覆刪除Mingus這兩天文思泉湧,感謝您幫忙補充精神食糧啊!
(趕稿時總覺得沒有活水,面目小憎…)
(ps, 最近發了朱里尼相關文章,雖不深入,但有謬誤還請Mingus務必賜教)
希望CPE 的音樂給你一些靈感與動能。
回覆刪除我發了這文章後,剛好即去你那留了個言。
這些大師常被刻板定型,還望你繼續挖出朱里尼的創見與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