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古典樂迷對協奏曲的原型印象, 多根基於古典及浪漫時期大師的作法。甚至Vivaldi的四季, 或Bach 協奏曲的風行, 一大部分該歸因於它獨奏與樂團的關係比較接近當今classical 品味的典範與期待。事實上, 巴洛克, 或古典時期還有更多元的玩法, 並不像現在「定於一尊」樣式的古板, 只不過勝者成王, 於是這些所謂「另類」的作法, 便像失樂園中的墮落天使軍被打入地獄, 萬劫不復。
「經典」協奏曲進場的冒頭,要不來個 Mozart no. 25 剛協或Beethoven 皇帝的富麗堂皇,要不可以來個 Brahms 第一號鋼協的晴天霹靂。多數古典後協奏曲,在樂團鋪好紅地毯之後,敦請獨奏明星威風進場,玩的把戲,沒離開 Paganini 的炫技協奏曲太遠。Mendelssohn 小提琴協奏曲,稍稍新鮮點,一開頭就讓獨奏與樂團鳳凰于飛。Schumann 剛協從Beethoven no. 4 得到靈感,獨奏先行帶出一段主題,再讓樂團接手。
但是,除此之外,協奏曲還有許許多多的可能。在此提出多元玩法的兩種範例:第一,是Telemann的小號「與小提琴」D major 協奏曲,光看標題,你一定會覺得是一首「雙」協奏曲,樂團是襯托的背景,讓小號與小提琴兩件獨奏樂器相互競奏,標準的 Bach, Mozart 或Brahms 雙協奏曲的作法?
非也,Telemann 受到Corelli 式concerto grosso 的影響,快-慢-快的「教會協奏曲」(concerto da chiesa) 的曲式中,獨奏與樂團的texture 其實是緊密共生的。第一樂章,兩種樂器沒有互別苗頭的味道。第二樂章,小號不見蹤影,只留solo violin 孤掌自鳴。終樂章,則讓休息過後的小號重新主導舞台,小提琴直到後半段才上場接手,演出真正的獨奏,兩者從頭到尾未曾正面「同台」,交互爭鋒過。Alban Berg 的Chamber concerto,是否受到這樣靈感的啟發,讓兩種樂器各自負責不同的樂章的「主導」位置?
這些在當時同樣被欣然接受的玩法,不應只被認為是 novelty items。他們不但提供了後人音樂歷史裏,拱出主子後「整肅異己」的證據,同時也讓我們看到"orchestra with solos" 的基盤概念中,有多少意念爆發、可能的種子。
CPE Bach 的Hamburg 時期協奏曲,又有不同的搞法,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