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i Savall 曾為了在Barcelona 國立Calatan美術館的「Caravaggio 特展」編寫音樂,成果收在"Lachrimae Caravaggio" 這張Alia Vox 的SACD 裏。 他原先初步只打算選用一些Monteverdi, Gesualdo, Trabaci的器樂作品,後來採取另一途徑,混搭原曲與近代風的即興,重現文藝復興全盛期( high Renaissance) 突破框架的混搭精神。以後CD時期的標準而言,多國語言配上原畫作與解說的厚實booklet,走的是奢華路線,讓人有多重感官上的享受。
很難用文字去形容這般光影對比極端,題材張力驚人滲血的畫風。Caravaggio 經常選擇戲劇上的爆發點入畫,像圖中這幅描寫聖經故事The Sacrifice of Isaac,便以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作為爆炸式切入單點:幼子Isaac 如羔羊的脆弱與驚懼,即時趕到的天使,畫中右側老Abraham手上的刀刃已逼近Isaac 的喉嚨,眼中所流露的不解與困惑,立基於極端的暴力下的絕對信仰(absolute faith)。
一個 quasi-cinematic 畫面,即足以閃現出諾大又糾結的情緒,同時撼動觀者的感官與心智。
一月底,台灣即將上演義大利導演Angelo Longoni的傳記電影"Caravaggio"。我通常對這種有灑狗血傾向的所謂docu-drama,有些提防,尤其這位浪蕩子的一生有太多梗可大作文章。但是,光是能在大螢幕上看到許多他的畫作,重現一些歷史地蹟的痕跡,就應當值回票價了。實際看過後有何想法,再來稍作報告。
對我而言
回覆刪除藝術形式下某方面的寫實或"狗血"
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好奇勝於提防)
期待台灣即將上演的Caravaggio .
更期待這個Blog上場的Jordi Savall !
原來Hubert 兄對不同藝術形式的表現, 有不同的標準與期待。
回覆刪除Jordi Savall 的確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個焦點, 我想您也收了不少。
還記得一起聽過體質怪異的Mozart Requiem (Auvidis Fontalis)嗎? 不管印象如何, 這樣的詮釋, 比起淡泊的英式古樂, 的確是避免過度空靈飄邈的一種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