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回鋼琴音樂的懷抱,主要為古典與爵士,包括Pollini 的新蕭邦,Kabalevsky 的剛協(Naxos),Bobby Timmons的 2-LPs in one 專輯"Quartets and Orchestra"等。其中最大的驚喜,卻是這兩套Dieter Zechlin的Beethoven 與Schubert 鋼琴奏鳴曲全集。
故事得從頭說起,今年初秋Hubert 兄借我一張Zechlin 與Kurt Sanderling 合作的Beethoven皇帝,要我先幫他"試聽"一下。Sanderling的伴奏固然精彩,不受一些評論看好的 Zechlin 其低調卻堅毅的處理方式,讓我驚覺這位罕見東德鋼琴家「具體而微」宇宙觀的過人之處。
雖說今年秋已在 HMV 網站上得知這兩套的發行訊息,前陣子台灣發布進口消息時,還是讓我興奮不已。我在發行當天,先買了Schubert 這一套嚐鮮,聽了兩片後的隔天,立刻又跑步去買了Beethoven 的全集。
先要說的是,這絕對不只是「又兩套」不痛不癢的廉價盤鋼琴奏鳴曲,而是足以挑戰這兩套經典曲目「正史」寫法的 heavyweight contenders。「正史」告訴我們,Beethoven的王道,要聽 Schnabel, Gilels, Kempff, Backhaus。Schubert 要聽 Richter, Brendel, Curzon 等大師。這些清單雖代表主流的「共識」,但大廠的這些共識作,不足以耗盡這些奏鳴曲的可能,也不應壟斷我們的耳朵的主見。
以下來歸納一下,我聽到的兩大獨特長處:第一,作為全集的整體感。深植於熟稔所生的一種直覺,Zechlin 不但把奏鳴曲的三四個樂章統合起來,像是同一塊織錦剪裁出一般。早期與晚期,快板與慢板,也只是相對共生的共存。他不像 Gilels 強調雄辯傾向(rhetorical tendency),音色也稍嫌淡泊清瘦(Arrau 厚重肥厚音粒的反義詞),可是其剛毅的觸鍵與逸動感,若以書法做比喻,當是柳公權的「心正筆正」之風。
第二,「低調」、破除浪漫,但感人至深的慢板:不論是早期 Beethoven 的深雕慢板,還是Schubert 的晚期慢板或即興曲D935中的A-flat 與B-flat,其清朗蒼勁的骨感,迴避了過度扭曲的 rubato,與大量踏板製造的人工雄渾感(或是含糊曖昧),使人得以無窮細嚼其後味。
我並不是狂熱或狹義的東德迷,也看得到某些音樂家或曲目的某些罩門。然而,當聽到這樣的獨門詮釋,加上中性且極為優秀的錄音相佐,不免要質疑「正史」的政治正確性,並擴大自己對其他聲音空間的開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