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深夜孤鳴的 Gamba
星期天的深夜,一週的終結點,是我覺得最靜暱的時分,不管是外頭還是心頭。
之前住美國時,我對住的地方唯一的要求是,入夜要有絕對的安靜。倒不是因為安靜墨黑的背景,能讓我盡情享受音樂,我只是渴求被寂靜包覆的強烈慾望。好在,這在美國並非件難事。回國之後,習慣接近「零度的靜」的我,被迫接受此起彼落、浠烯疏疏的種種聲音,即使是午夜以後。剛開始,我有強烈的不適應與焦慮,甚至有輕微的失眠。
人是習慣的動物,但也會習慣新的習慣。我漸漸發現,除了少數的夜裡會有喝醉的人的呼喝,自己住的地方,已經夠安靜了。尤其是像這樣的一個深夜。
I decide to soak up the silence。但在那之前,讓Wieland Kuijken 飄浮陳香的 solo gamba 幫我奏些序曲。
剛開始是Gamba曲的源頭之一,西班牙Ortiz 的《 裝飾變奏法》,再來是Schenck的《 萊茵河的回聲》,最後則是正職為軍人的怪傑 Tobias Hume 採用的英國 lyra viol 的兩首airs。
弔詭的是,如此執著於寂靜的人,一方面又瘋狂崇拜著聲音的藝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嗯,心有戚戚焉。
回覆刪除住台中的這三年來,是我人生中最遠離自然環境的日子,頭一年更是最最難熬的。鄰居的吆喝聲、附近PUB冷氣水塔的運轉聲、不知哪戶人家的搓麻將聲、暗夜飆車聲......等等,甚至還有隔壁幼稚園的老師們,透過擴音器對著小朋友叫囂的怒吼聲。
也盡力試著融入這個地方、這種文化、這樣的生活形態,也練就了更高一層的排噪能力,好在,我還是對於美好的東西才會產生「習慣」。以後找房子,我決定往郊區走。
記得讀你那篇談旅德時期的文, 或是獨居草山的文, 也帶著對孤獨與寧靜之需要的想法。
回覆刪除我相當同意你的想法, 往郊區走, 往自然走, 活的感覺可以更好一些。
尤其是作線材的你, 君不見, 許多美國音響製造廠商都開在稍稍遠離人煙的地方。這不只是減低房租負擔的問題, 除了能聽到細微噪與訊的必要, 應該也是避免作出心浮氣燥的器材或配件的法門。
咦, 最近有新作要出廠了嗎?
新的訊號線線可能快誕生了。這次結合了兩大理論,產生出相當正面的結果,接著應該會把這些技術延伸到未來的喇叭線及電源線上。
回覆刪除公事繁忙, 晚了些回覆...
回覆刪除研究實驗終於有新的成果了啊。可說是具有"自然"與"爆發能量"的結合?
待量產後, 下次有機會北上, 帶過來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