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人聲偏食主義(之一):Lady Day 的果酸

bilybl
















人聲,是肉身與體內的氣息共作的。

我對人的聲音相當敏感,常常覺得唱歌時的人,有如裸身地站在他人面前一樣,是件極尷尬的事。比起器樂而言,我也對 vocal 的質地(texture) 敏感,眾人再多麼稱讚的聲音(如Schwarzkopf, Sutherland),都可能引起我的生理上的不快。

當然,人的好惡並非一成不變。過去喜歡的「轉骨轉沒過」的Chet Baker,現在聽了不免覺得肉麻,倒不是因為他的「漏風」或缺乏技巧。之前怪怪的Nina Simone,卻能慢慢抓到她略帶陽性、脆弱又"筆叉"的尾韻。

今天先來粗談Billie Holiday,相對於Ella Fitzgerald 如大地之母般、all-embracing的溫暖醇厚,或是白人女歌手Annie Ross 德式 cabaret singing 一般的潑辣與任性,Lady Day 的本質是強酸(acidic) 又燒喉的。特別是50中期左右,已損壞了喉嚨, 唱歌的容器裡,總是好像含滯了許多淤痰。唱出的音符沙啞氣虛,少了些元氣重量。

我不想隨便以晚期風格(late style) 這種虛幻神秘的標籤,來形容這時期的Billie。她的slur 與低吟,像是伴奏的管子solo之吐納延伸一般,搖曳顫抖。彷如帶著強烈果酸的咖啡,是種「逐漸養成的口味」(acquired taste),需要沒有偏見的味蕾,來享用她酸勁衝腦後的回甘。

8 則留言:

  1. 『強酸(acidic) 又燒喉』,
    這句形容Lady Day的歌聲實在太傳神,
    我一直以來也覺得她的聲音『酸性』很重。

    回覆刪除
  2. Mingus

    我已經整整三年沒去碰Jazz,跟工作、家庭、論文有關。
    最近受到一位朋友的激勵,又開始聽起了Jazz,反正在紐約有的是時間。
    我朋友說,既然都住紐約了,找個時間去Birdland跟Blue note吸吸二手菸喝喝小酒吧!!不要老是混卡內基。的確,來紐約不聽爵士等於是白來的。
    於是我去查了這"雙B"的節目,確定明年三月的Michel Legrand at Birdland會是我的"紐約告別音樂會"。
    今天在研究室聽了Billie的Songs for distingue Lovers這張專輯,度過非常愉快的傍晚。以前聽Billie的歌聲,總覺得"You always smile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但這張專輯卻讓我感到出奇的歡愉。
    於是,我下班後就寫信給我朋友,謝謝他的分享。當然,Mingus,我也要謝謝你!!
    現在,我正在聽Nina Simone唱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然後再讓Ella、Armstrong跟Lotte Lenya來個Mack the knife的pk大戰,最好讓Otto Klemperer也加入,今晚肯定會是個失眠夜。

    回覆刪除
  3. To Steinway-D:

    我想黑膠友的您, 也收了些Billie Holiday的LP? 她的聲音特質在LP上, 應當更富細膩的神韻, 更酸才是。

    To Shane:

    之前提過了, 玩部落格的兩大樂趣就在, 第一, 為飛逝的音樂生活做見證; 第二, 就是得到有心人的共鳴與對話。

    你的朋友說的沒錯, 人在NYC, 不去聽爵士是會終生遺憾的(在Chicago 則是urban blues)。

    看到這句, "You always smile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不禁噗嗤笑了出來, Shane兄用了"Without You"這首歌的典故還真妙。

    在NYC聽jazz, 別有一番滋味, 那是與城市的脈動合而為一的, 街角的氣氛, 某家咖啡館的味道, 人走路的嗦颯之聲, 霓虹的顏色, Gershwin的An American in Paris中此起彼落的喇叭。

    這些歌手一夜PK戰後, 若有些想法, 再多聊聊吧。

    回覆刪除
  4. 一、我記得自己在當學生的時候,一度非常沉迷Lady day,只是為了他唱歌的語氣與神韻,我經常在想,老天不是指親了帕華洛帝的喉嚨,老天也親了Lady day的聲帶。但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我產生了一個疑問:究竟是她的聲音讓我著迷?還是她整個人生加注在一起的美感,浪漫的氛圍讓我很感動?這是心靈的還是官能的?是色真的迷人?還是色不迷人人自迷?

    當然這真的是個無聊又山東饅頭的問題啦~~我想多數人會覺得我很無聊。但是你如果現在問我,我對此類過度耽美的事物,反而在心靈上產生一種距離感。偶一為之很棒;經常泡在裡面,其實很累。

    二、不喜歡蘇莎蘭或者史瓦茲,那是可以大膽斷言版主不愛德奧系女聲嗎?如果如此,那波普呢?

    三、給樓上,到紐約聽爵士樂之前,記得先去看看孟德里安的畫,那真的是畫的傳神啊。孟德里安的傳世之作,畫的就是在紐約、聽到爵士樂般的感受。
    BTW,除了兩個B之外,Villiage Vanguard也可以看看。
    林肯中心也會有不錯的Jazz。

    Mack the Knife,不會很難PK嗎?當然是Ella唱最好啊,還需要PK啊.....

    如果真要PK,而且符合版主這一系列的文章的話,我建議Misty是很適合的曲目(blue moon或者god save the child也很ok),直接三大divas PK。希望聽完Misty的PK,當晚或當日不會變得misty。

    回覆刪除
  5. one more thing.

    Could you consider developing this article more? Seems what you've already written cannot express what you feel inside.

    Be brave and honest, dude~~

    回覆刪除
  6. 一、我了解妳說的"色不迷人人自迷", 這也是我為何盡量不著墨音樂家的"故事"與"浪漫傳奇"的部份, 因為那多半只是遮蓋音樂本身與聽者個人主觀感受的fillers。

    二、我超愛德奧系女聲的, 只是不喜歡過度"雍容貴氣"的聲音, 老一輩的Seefried, Streich, Nilsson我都喜歡。波普啊, 很讚啊, 只是她有時有些coquettish的表現, 或尖細些的top, 不見得適合所有曲子。

    As for my writing style, let me quote T.S. Eliot for apologia: "No!I am not Prince Hamlet, nor was meant to be." I'm not like you, who can easily launch into a far-reaching monologue.

    For me personally, blogging can never be about full-fledged confessions...

    回覆刪除
  7. sorry about that.

    回覆刪除
  8. Don't get me wrong here, orangebach. I truly appreciate your very honest and cogent criticism.

    We all need friends who can do that for us...

    Hope you didn't misread my previous comment.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