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Mingus的音響亂壇(之一)


Mingus 打算搞個音響亂壇,隨興聊聊音響諸多事。

今天先從「音量」這件事聊起,Stereo Sound 的菅野一再強調這個點,以下是我的淺見。

在軟硬體,,很多發燒友花了無數的金錢與精力去調整。但在「user 自己」的音樂素養與功力,卻停留在玩機器、玩軟體,而沒想過自己可能是整套「系統」當中,最弱、最亟需整治的一環。

如何作「音量控制」,即是其中的一大要事。認真的音樂迷,都需要這方面的 training。音量,絕不只是「大小聲」而已,而是找出一套系統+某張唱片的排列組合下,可以瀕臨最佳音樂訊息的值與量的那個點。

粗淺來說,每張唱片都有最佳的兩個音量。

其一,最能聽到每張片足夠音樂本質的最低音量。其二,在需要的範圍內,最可以直接讓聲波震撼你的身體,但不會崩解失真的最大音量。這些標準,可因每張唱片的音樂類型、演奏者、錄音本身的特質,產生的細微差異。

Pollini 與 Gould 與Haskil 的音量絕對不一樣。Bluenote, Verve, Columbia, Mercury,各自有最適合的音量。Richter的現場,Melodia, DG, EMI, 蘇聯錄音、海盜版,Schubert, Schumann, Shostakovich,都必須經過「音量控制」這關的訓練,方能觀照其藝術的廣博縱深。

當然,這一切調整,都有主觀的部份,也要透過不斷的嚐試,cultivate 自己的聽覺與音樂意識,不斷訓練user 對每種音響特質的敏感度。這樣一來,你的軟硬體都可以得到最大的「物盡其用」。

如果你是真正龜毛至極的音響音樂完美主義者,請勿省略掉這個重要的「克己」環節。

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Perlemuter Mozart 奏鳴曲全集

Perlemuter 在Vox 留下的Ravel 鋼琴作品集,是乏人注意的best kept secret,在深海中兀自透著微光。Nimbus 廠有他晚年的大部書蕭邦、拉威爾、甚至佛瑞,但是,這位師承Ravel, Cortot 的大師之技與藝全盛時期,還是要從50年代間的French Vox 錄音觀之最為傲岸。

這次的怪廠Musical Concepts (應為 Vox 的分身?),選用 Vox正規音源的Mozart 奏鳴曲全集4 cd set,原先是Mozart 200年誕辰的紀念錄音, 1956年六月於巴黎的Pathe Studio 錄製。只在法國發行,而無美版唱片的稀罕度,也讓這套LP的價值水漲船高(見底下附圖)。Perlemuter 在拉威爾中看似荒樸,但內孕珍珠般的細膩音色,高盧式透明感及豐富灰階gradation的變化,想必是這個全集版的特色。

我們除了Lili Kraus 的Mozart sonatas 之外,又多了個off the beaten path的選擇。

(P.S. 剛上了Musical Concepts的網站,這家廠牌在台灣居然有代理(雙木林),有興趣的人可以與他們詢問是否引進等相關信息。)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Tahra 的 Rabin 新錄音封面

上次提過的Rabin 新發行錄音,果然CD I 裏 Tchaikovsky, Brahms, Mendelssohn, Lalo 的 Symphonie espagnole 這些協奏曲,都只有單樂章的收入。這套錄音因版權之故,在美國不能發片,茲附上封面,供大家選購時的參考。

以不少台灣樂迷對Rabin的支持,我想廠商應該會看好這次的機會押寶。靜心等候吧!

Tom waits for no man

















湯姆不待人。Tom waits for no man。

所謂的Early Years (1971) ,不過是第一張專輯"Closing Time"發行前兩年前的Demo 帶。比起日後,隨意揉捏虐待自己聲音的Tom 老兄, 這邊的味道,vocal 稍像Neil Young,少了鼻音,樂風傾向鄉村民謠的吟唱詩人。編曲也精簡的可以,大部分只是吉他或鋼琴與人聲為主的直接呈現。從"I'm your late night evening prostitute"中的戲謔歌詞,或 cabaret 唱腔的"When you ain't got nobody",可以看到之後bittersweet irony的種子。第五軌 Ice Cream Man中,點到為止的藍調吉他,也痞得有型極了。

這張專輯新品已經賣到台幣550大圓左右。有幸多年前在二手店找到個好價錢。雖不需要有「片不如舊」的執念,還是有些懷疑,最近壓片的版,會有這91年的original release來得生動自然?二手如還找的到,就收了吧,沒有嫌棄的理由。有興趣的人,還可以找另外補充包,可能更對一群人胃口的Early Years. Vol. 2。

今日的cult guru 的湯姆,離那時的純樸不修飾已經太遠。He's travelled too far。

Time waits for no man, not even for Tom。

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夏日之泉顧爾達

guldabach2















缺了下半套的Gulda 平均律,終究有緣到了手中。

跟比較有名的Gould 的名演並置的話, 兩者都有一種私密孤高的味道。

前者追求每個曲子的特定形式(particular shape),Gulda 更有即興隨意的揮灑。沒有框框的纖細自白,不失為ㄧ種解讀巴哈的妙法。

在這樣的夏夜,潺潺不止的甘泉,這是抽象清澄、又不缺體溫的 flow。

Trivia: 有沒有人發現蔡依林《樂園》(翻唱Jem的"They") 的主旋律,好像是從平均律第二卷的第18號 prelude的一小段偷來的?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Tom Waits的孤兒幽魂

tom













去年底Tom Waits 發行了這三張一套的"Orphans: Brawlers, Bawlers, and Bastards",作為他的音樂生涯的回顧。其中許多是電影插曲, 寫給別人唱的歌,或因故沒有收入專輯的,被遺棄的「B檔貨」, 加以重新詮釋。 同時還是收了許多新歌,曲風異常的多元,從Leadbelly 到 Weill & Brecht,福音、藍調、rockabilly、Beat poetry 等,簡直就是一部美國流行樂編年史。所有的風格,被這位煙燻喉的老兄給反芻多次,亂 jam 一番。

第一張Brawlers ,收錄了比較cranky, edgy, blues-oriented 的酒館歌。第二張Bawlers,以芭樂曲為主,但Tom Waits 絕對不是Kenny G,甚至Bob Dylan都嫌討好,這些通常是夾著重重的irony ,以及 twisted vision 的Waits 式「抒情」。最後一張,實驗性較重,還夾雜不少詩歌朗誦。不好此道的樂迷,可能會覺得這張是標準的地雷片。

簡言之:第一碟,淫亂。 第二碟,迷亂。第三碟,錯亂。不是任誰都能接受Tom Waits的痞態與沉溺,這樣性情中人之音,比大半言不及義的流行樂裏被簡化的愛,來得真誠有趣太多了。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Michael Rabin 未發行現場錄音出土

這套Rabin 的新碟已有編號,Tahra 2 CD Set 632-633,預計7 月問世。連日本HMV都還沒有詳細的曲目,但在Violinist.com這個網站posting 上,有了下列這小道消息。

有趣的是,第一片包含了一些經典協奏曲,但應該只有片段,這該不會是dvd 吧? Rabin 是唯一幾位Mingus 不覺得在台灣有過度炒作的真正藝術家,雖也不認為他張張皆為上品,尤其是較為古典的作品。 期待這套live recording,在家中的唱盤翩翩起舞的那天。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4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 conducted by Alfred Wallenstein from February 2, 1954
Glasunow: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Op.82
New York Philharmonic-Symphony / conducted by Dimiti Mitropoulos from May 2, 1954and several Bell Telephone Hour pieces between 1950 and 1956
Lalo: Symphonie espagnole,Op.21
Brahms: Violin Concerto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Mendelssohn/Achron: On wings of song
Paganini: Caprice Nr. 17
Mendelssohn/Kreisler: May breezes chinois
Dvorák/Kreisler: Slavonic Dance
Kroll: Banjo and Fiddle
Godowsky/Heifetz: Alt Wien
Kreisler: Caprice viennois
Wieniawski/Kreisler: Etude-Caprice in a minor
Wieniawski: Polonaise Brillante No.1 in D, Op.4
Chopin/Milstein: Nocturne in c-sharp, Op. 27, No.1
De Falla/Kreisler: Spanish Dance (from “La vida brev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
Kreisler: The Old Refrain
Sarasate: Carmen Fantasie
Debussy/Hartmann: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Moszkowski/Sarasate: Guitarre
Elgar: La capricieuse, Op. 17

Cantelli 指揮 Beethoven 小全集















由Andromeda 發行的這一套 Cantelli 指揮 Beethoven 的鋼協和交響曲,又是這家歷史錄音廠牌精心策劃的傑作。除了第五與第七號交響曲外,也收了剛協第1, 3, 4, 5 號(獨奏家分別是Serkin, Firkusny, Backhaus, 和Casadesus) 。所有錄音全為與紐約愛樂及Philharmonia 愛樂,在50年代中期錄下的作品。

對於Cantelli 兼具Toscanini 的暢快與集中力,與更flexible、溫潤的色彩感的貝多芬感興趣的人,可以上日本網站訂購。 一套三張2400日幣,六月初即可出貨。

Graffman與Munch 挑戰布拉姆斯迷思











曾任Curtis 音樂院院長的鋼琴家Gary Graffman,搭上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Munch 的這個Brahms 一號協奏曲,應該是CD首發。

Munch 一般都只是被視為法國音樂的代言人,與刻板Brahms的沉重樂風扯不上邊。我們真要感謝日本人大手筆發行這樣的RCA 廠Munch小全集,以及國內代理商願意以中低價引進全系列的勇氣。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Brahms 的大鬍子老頭形象, 以及過度渲染與克拉拉的曖昧之"Romantic" discourse,應該被楊棄。 以這個詮釋而言,德奧基本教義派,可能會輕蔑Munch 與BSO的欠缺厚重或黏膩,或急於對Graffman 的suave and dashing "美國主義"作出斷論。

但如果以立體主義(cubist reading) 的面向來看,這塊Brahms的puzzle可能是去濫情、去崇高主義,回歸布氏年輕時期管絃樂色彩與後古典敘事層次的重要宣言。

鋼琴的部分,年值三十的Graffman 的超技與流利不在話下,彰顯了Brahms文質並重,卻不偏倚掙扎苦悶的一面。與指揮樂團也具有默契,將Brahms的青春狂狷釋放出來。Curzon, Backhaus, Serkin 與Gilels 常被視為試金的典範,若想在前一代的「非名演」當中找到一種新鮮,、不說教、不烏雲密佈(gloomy) 的Brahms風,則非此碟莫屬了。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梅雨季,feel-good blues














藍調裡有一種基本款,就像古典傳統裏的奏鳴曲一樣,堪稱最麻吉契合的兩人combo。一把吉他、一隻口琴,就可巡迴公演,從一個鄉鎮,到下個 joint/club。

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組合,作為Buddy Guy 與Junior Wells的前身,秤不離錘的「Brownie McGhee 與Sonny Terry」, 是其中翹楚。

這張"Sonny & Brownie", 稱不上是這兩人組的扛鼎力作,也非那麼純正的藍調,。只是,在這樣的忽晴忽雨的日子裏,feel -good 的音樂就是這麼合身與對味。有點慵懶的R&B,有點ironic 的 soul,笑看浮世的folky singing,加上兩人數十年的默契,時而激昂的嚎叫(howling),人生,即是這麼複雜與單純。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不強說愁賦新詞:Young Brendel














許多樂迷有種中壯年或「晚期風格」的 fetish,因此他們對藝術家的早期生涯與藝術成就,要不興趣缺缺,要不只當作是某種「偉大的雛型」。

在台灣,喜歡Brendel 的人不會太少,但也不算多。只是,多數人好像覺得,他的青年時期還不成氣候,只是為了日後的成熟的思考與精練鋪路罷了。像我一樣偏愛他早期錄音與風格的怪咖,不知會有幾隻?

如果來個blind test,你可能猜不出這套"Young Brendel: Vox Years" 錄音,竟是他這位「刻板老學究」彈的。即便在年輕時期, Brendel 還是以端正 Apollonian approach 為基調,只是他在這時期(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 幾近完全「無為而治」的一氣呵成的自然主義,與他晚期奮力精工雕刻出曲子的微義與細部的精神,幾乎是在同一軌道上的兩極。

拿海頓與Mozart 27號協奏曲來說,只看年輕的他與樂團自由且不強壓的intellectual 對話,即可看出這難得的輕盈,lightness 相對於emphaticness。更可貴的是,這時的Brendel 還未向全然的理智一方傾斜,保留了音色本身的雅致與高貴。其中的一些highlights包括了:去了沙龍味的Liszt,帶著現代主義冷血的Prokofiev 第五號協奏曲,或是不強調grotesque或 virtuosity for its own sake 的 Petrouchka。 初聽時,以其他的演奏風格擅自判斷,可能略嫌單調。但久久相處後,他所帶我們走過的 mindscape,即下映顯出曲子的內在結構與實存之美。

很多不同的層次會漸漸浮現,只要你不先入為主,急著下定論。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競速音點中的 inner peace

yardbird
















不少人覺得,bebop就是比快,比狠勁的藝術。"I got a need for speed!", "Look what I can do!" 比起Celibidache 有時難耐的緩慢,Parker 的快速音群,能給我沙漠綠洲的平靜與安定感。

最好的Parker 一套選集是什麼?可能是這套2 cd 的Rhino廠牌"Yardbird Suite" ,它收載了Parker 各時期的精粹錄音(集中於1946-49, 包括最經典的Savoy與Dial 音源),轉錄又是現在低價片氾濫中難見的豐潤與傳神。注意了,「傳神」這件事,在Charlie Parker 的音源而言,可是最要緊的一件事。

只是,最好聽傳神的Bird,不在我的唱盤裏,也不在趕路途中的I-pod,而是在心中, 隨時可retrieve的 soundbites。

心情焦躁時,年輕時被強制灌入靈魂硬碟中的曲子,如I'll remember April的弦樂伴奏版、Round Midnight、或與Dizzy的Night in Tunisia 就自動隨機撥放起來。

當它來臨,新舊的思維與記憶,就混合成一大串chaotic 的意識流。這樣的flow 流過全身時,我的靈魂得以暫時解放,不被當下所禁錮。

一晃眼間,桃花源清晰浮現,more real than anything else。

Ah。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一夕間的老去與釋然

27










這可能是最不染紅塵,最與世無爭的Mozart no. 27 的一次詮釋,Britten 加 Richter。

第一個音符響起,一瞬之間,你發現自己已經老去。清淡的重擊下,所有的恩怨名利已與你無關,心上所有的大石一下落了地。

「這是一個夢吧? 」下個瞬間,我又被狠狠甩回這個世間,而且是暴風雨的正中心....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更上一層樓的Volodos














這個傢伙,又讓我苦等了四年。之前雖已在現場見識過他Liszt 的功力,以這張SACD新作觀之,他對浪漫曲目的駕馭,留白空間的藝術,又更爐火純青了。

Volodos 的味道,就是effortless 這一個字。再可怕的超技曲,到他手上都會「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個effortless,弄不好可就會像Perlman一般,功夫只停在表面,油滑黏膩。這位鋼琴家的遊刃有餘,是用在樂曲的幅度和表現的不浮誇與真誠之上。不信你聽他改編的Hungarian Rhapsody 13號,我們終可看見Lisztian virtuosity,原是為了要帶領精神與想像的飛越啊!

「哭泣、悲歎、憂愁、膽怯」(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這首由巴哈清唱劇改編曲,對我而言有個人歷史的意義,自從第一次看到這詩意無比的標題之後,就迷上這個曲子,一直聽著磨著Brendel的Phillips卡帶,也寫下此曲為靈感的詩。

Volodos的版,不像Brendel清教士般深遂地挖掘真理,不協和音程的段落,也沒刻意去強調其驚懼詭異的氣質,卻更有血有肉,且仍保留著重要的悲天憫人的思維性。

喜歡 Volodos的死忠樂迷,務必要聽聽他在藝術上,又攻下一峰的最新力作。大羅兄,對,我就是在說你。

Volodos的下張錄音會是什麼? Rachmaninov No. 2? Prokofiev sonatas? More Schubert?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Dexter 喊燒喊冷

dex.gif
1955年,在加入Blue Note 之前,Dexter Gordon在一個小廠Dootone label,錄下了這張"Dexter Blows Hot and Cool"。坐了18個月的牢之後,好像第一次聞到新鮮空氣一般,Dexter swings hard and nasty!

話不多說,Swing, bebop, ballad 曲應有盡有,活生鮮猛,聽了就是!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巴哈與「性靈音樂」的proximity

bachlute



















巴哈可能是電梯裏、購物中心的音樂,同時還是某種new age spirituality 的Satie風格前身。

聽了Stephan Schmidt 十弦吉他彈的Bach。真正的深刻冥想,與這樣的surface or wallpaper music 的距離,實為一線之間。我可以在電梯裏聽到尷尬為止,也可以鑽入更深的,對整個宇宙的呼喊或輕聲細語。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一塊尚未落地的石頭




面對人生轉折點的時刻,音樂好像不能作什麼。人要自己找出那塊石頭的落點,思考,並起身對應。

有時,音樂越小聲,越會鑽入心的深處。越不是大師的名演, 更可以取暖。

Czerny-Stefanska 的蕭邦,將我帶回那個常有朋友可以彈琴給我聽的時空。當時外頭的凜冽空氣,恰好讓剛剛懷抱於心的暖意,得以消化殆盡。

音符的流轉固然略嫌青澀,也沒特別要說些什麼話,一群聽的人也有一句沒一句地跳躍著聽,夾雜著輕聲的交談。

但是,該聽到的,都聽到了。

你說音樂之用為何?

無用之用, 材與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