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下半套的Gulda 平均律,終究有緣到了手中。
跟比較有名的Gould 的名演並置的話, 兩者都有一種私密孤高的味道。
前者追求每個曲子的特定形式(particular shape),Gulda 更有即興隨意的揮灑。沒有框框的纖細自白,不失為ㄧ種解讀巴哈的妙法。
在這樣的夏夜,潺潺不止的甘泉,這是抽象清澄、又不缺體溫的 flow。
Trivia: 有沒有人發現蔡依林《樂園》(翻唱Jem的"They") 的主旋律,好像是從平均律第二卷的第18號 prelude的一小段偷來的?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