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31日 星期三

巴倫波音的平均律第一卷

bachbaren.jpg
巴倫波音近年的琴藝絕對勝過他的指揮的才華,雖然你不見得在錄音中得以觀其全貌。

買了他的巴哈平均律第一卷之後,至今晚為止已經聽了第三次了。第一次聽的時候,要到過了前三首之後,才了解為何Gramophone會推薦這個錄音。聽完第三次後,又把Fischer 的老錄音挖出來比較,方能感知這甘甜的湧泉。

不管你喜不喜歡像晚期貝多芬的Bach (請淺嚐c-sharp minor 的賦格),都應該試試這個讓人想起Edwin Fischer 30 年代錄音的 inspirational recording。

丟掉你的Hewitt 吧,她不會給你Fischer, Tureck, Gould, 或Barenboim 的震撼。「巴哈的舊約,果真是晚期貝多芬的養分泉源啊!」 最好的Bach 演奏,讓人有這樣的感嘆感動。

同是鋼琴家轉指揮家的Ashkenazy,無獨有偶地也在最近回到鋼琴家的老本行,也發行了平均律全集,還得到日本樂評甚佳的評價,不知他的Bach的宇宙,是怎樣的形體。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Budapest Quartet 的Columbia SQ貝多芬全集 (續篇)

budap.jpg
Budapest Quartet 的Columbia mono 貝多芬全集(1951-52)終於有歐洲版(United Archives)問世,目前為止只在日本HMV網站預告6月份發行,8 cds,約3600日圓,堪稱大碗又滿墘。

如果上述的Gergiev 的 Prokofiev 交響曲是今年最為期待的new release的全集,這套Budapest QT的mono貝多芬,就是reissue中最讓人振奮的全集唱片。只是,台灣會找的到代理版嗎?

2006, July (續篇)

終於將這套全集找到了! 台灣的代理商可能興趣缺缺吧.....

這套不像Alban Berg 的文質彬彬,也不完全是Busch 的精神探索,Vegh 的粗狂熱情,而是很簡樸誠摯地在耳旁說著話。 (請試 12號的慢板即可領會。)

錄音方面是很好的mono,跟音樂一樣有整體的圓融,不多加多餘表情效果,適合午夜獨自凝聽。

Gergiev 的 Prokofiev 交響曲全集

gergiev.jpg
Gergiev 的 Prokofiev 交響曲全集不知何時才會發行? 據我聽過他兩次Prokofiev現場的經驗(一次是symphony no. 5 與賽西亞組曲, 一次是piano concerto no. 2),這次的交響曲全集絕對精采可期。

在他帶領超過十五年的子弟兵Kirov,有Gergiev 說過"為他賣命"的特質。如果他剛上任的倫敦交響樂團能與他人劍合一的話,他是可以在Prokofiev的人來瘋與細膩柔情之兩極之間遊刃有餘的。也希望LSO在他的魔棒下,會生成出曼妙的層次與縱深感(depth of sound),以及強大熱情,這些畢竟是Gergiev 的拿手絕活。

Gramophone在最新一期月刊給了這套CD "Recording of the Month" 的光環,以表達對Gergiev/LSO 這個新組合的捧場。台灣發行之後, 聽過後再來報告感想。以Universal 近來對SACD的消極態度,SACD 化可能是遙遙無期。

2006/08/27 補記:

這套CD終於要在台灣發行,環球的預計發行日是08/29,sacd 我看是完全不可能了,決定發行日去搶它一套。

畢竟 好的Prokofiev 交響曲錄音可遇不可求,Rostropovich 和 Rozhdestvensky 也只各收了半套就絕版了,我對未來這第一套全集有很大的企望。

當然,Phillips 加 London 的此次發行也表示,要聽到Gergiev/Kirov 老搭檔組合的Prokofiev 交響曲版本,更是幾近無望了。

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

從一枚發霉的現場CD談起

liszt.jpg
berman.jpg
台灣的溼度可說是CD收藏者的夢靨,黴菌總是比你快一步臨幸你後宮族繁不及備載的佳麗。

今天在整理家務時,瞄到一張珍貴的Bermans Live,是Lazar & Pavel Berman 父子檔的小提琴奏鳴曲的音樂會,由Discover 發行的錄音。CD正面已被黴菌完全攻略。這張低價版的CD曾伴我度過許多失眠的夜晚,因為這是收藏中,唯一一張把貝多芬的克羅采和莫札特的e minor 收在一起的唱片。重新醫好這名佳麗之後,她便如劫後重生般在唱盤中翩翩起舞來了。

突然想起Berman的另個里程碑的義大利現場:巡禮之年的第二三年選曲 (1995-96年錄音, 2 CDs, Phoenix Classics),還附上義大利文的Petrarch 十四行詩的朗讀。

Berman 久違二十年後的重訪巡禮,也是對新主國義大利的tribute。比起更為人知的 DG 錄音室版本,多了許多新鮮與靜逸的空氣,多了悠裕的冥想空間,與一氣到底的韻味。

2006年5月15日 星期一

Budapest QT 的後期貝多芬四重奏現場

buda.jpg
Budapest QT 的後期貝多芬四重奏Library of Congress現場錄音,在Bridge 這個小廠得以被保存下來,真是愛樂者的福氣。

這個現場版的特色是 urgency, spontaneity,與孤視著這些現在聽來仍舊晦澀的靈魂取向。ensemble 的默契不在話下,這是讓他們可以自在地親密對話、細細挖掘每個樂念的根基石。

在常常被更大部頭的13至15號所邊緣化的最後一首第16號四重奏的世界裡,他們比誰都更能證明此曲的closure:非最後完成,但完結一整個系列的感覺。

Jarvi 的Cincinnati 交響樂團成績單

stra.jpg
deb.jpg


Cincinnati Symphony 有Jarvi 和Telarc撐腰,是美國樂團其中唯一可以穩定灌錄新錄音的異數。其他一些老樂團,如果怕被迎頭趕上,得要加把勁了,尤其是疲老的Maazel 的紐約愛樂,和剛換過稍保守、體質不合的Haitink 的芝加哥愛樂。

Jarvi 的個人魅力和曲目的廣闊(尤其是俄國和當代音樂部分),是這個樂團能有現在黃金復興時期的主因。他在Cincinnati 的網站上,也親自為許多音樂會曲目做個人化的解說。

但Telarc 這個發燒廠牌,與大量的SACD releases,在發燒樂友界的魅力,同是功不可沒。尤其在美國,發燒友或交響樂迷,也只有在Telarc/Cincinnati 這個組合,可以找到一個"本土"的古典音樂原鄉和堡壘。

Cincinatti 在Jarvi 的棒下,多了歐式的sophistication,也找回了新鮮感和活力。不信你可以聽他們的德布西選集中,以牧神的午後為例,有很透明的聲底,與乾淨俐落的ensemble work,可以說是繼 Boulez 之後的一個新類法式之聲。

Stravinksy 的火鳥和彼得羅希卡中,則是帶出了作曲家新古典主義的作曲技法,與俄式但不帶土味的激情。在這些錄音中,弦樂的表現表情及可塑性尤其特出,為這個樂團的整體表現力戰力加分不少。我對他們接下來的巴托克和Lutoslawski 的管絃協奏曲錄音拭目以待。

2006年5月10日 星期三

也論《紐約時報嚴選100張》

ny.jpg
對《紐約時報嚴選100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專輯》這本書,部落格裡有許多的譴責與嘻笑怒罵。我想,如果把這本書當作「某個人」的觀點,而不是唯一權威的終極欽定版,或是視為 「這並不是一個針對或適合資深樂迷的版本清單」,就不需那麼生氣了。

美國的樂評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不是嗎? 我可能也不滿意柯金對某些人或版本的推崇。但是,如果你多了解美國的樂界學院結構,聽過許多O'Connor, Goode或其他美國樂團演奏家的現場,多看Fanfare, American Record Guide 甚至音響雜誌的樂評,試著了解他們的觀點及欣賞角度,或許會有比較平衡公允的評議,不會只是簡化地用「愛國主義」這個標籤來以偏蓋全。

在批評對方之前,請多嘗試去了解:"Check your source"。

某些美國樂評,吸收了某些特定的養分與傳統的品味觀點,就像我們也受到許多不同的影響一樣,不需高姿態來拒絕多了解與我們背景相異的音樂評析立場。當我們對別人的癖好品頭論足時,是否對自己也要有同樣的檢驗? 例如,國內某些言必稱Furtwangler, Celi, 3B,過度崇拜大師的德奧核心精英主義,或是只能欣賞古典浪漫時期(最多不超過Debussy, Ravel, 或Shostakovich的"現代") 的fetish 等等。

至少,這本書介紹了一些國內樂迷所挑食的唱片區塊,如中古世紀、巴哈韋瓦第以外的巴洛克,20世紀中後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當代音樂(佔幾乎25%)等等。其名單不是(也不可能)完全開放,但有他的堅持與養分平衡的考量。

至於費雪迪斯考的《冬之旅》,柯金是不是真的說了, 「每個版本都跟」不同的鋼琴家合作,因為這是一個子句,最好有原文的對照,再決定這是翻譯者或是作者的錯。

健康地以他山之石的角度來看,了解他者,而不是一味自傲地輕蔑、嗤之以鼻,或傲慢於自己的偏見(bias)與意識形態,是不是比較能產出思想激盪、互補長短的正面意義?

2006年5月5日 星期五

Naxos日本作曲家系列:武満徹第2弾

back.jpg

toru.jpg









Naxos的日本作曲家的製作精良,又有低價的優勢,最近這張武満徹第2弾,又讓人心癢難騷。

第一集裏收的是室內樂作品,這次則是管絃樂鉅作。這張CD,由最近在英美兩地火紅的女指揮Marin Alsop領軍Bournemouth 交響樂團演出,收錄了《精霊の庭》(Spirit Garden),電影配楽三彈(Three Film Scores, 含黒雨裏的「送葬音楽」, 他人の顔的華爾茲選曲),《夢の時》(Dreamtime),以及《落在星形庭院的鳥》(A Flock Descends into Pentagonal Garden) 等武滿徹名曲。

另外一張照片裏,剃成星型的後腦杓,並不是武滿徹的,而是法國達達主義者Marcel Duchamp。武滿徹看到這張照片後,殘像在腦中揮之不去,有感而夢,成了《落在星形庭院的鳥》此曲的靈感來源。

布列茲的馬勒新盤《復活》

boulez.jpg
大致已經決定不買新的馬勒的我,這張一出來,還是一定要馬上去搶他一張! 轉眼間,從1995年的維也納第六開始,超過十年的布列茲馬勒交響曲全集,在這張復活發行後,終於只剩棘手的大塊頭八號就可以完結。

80分左右的長度,收成單碟,加上維也納愛樂的濃郁和氣度,布列茲與此團之前的組合濃淡合宜,不致太過冶艷的油畫感。加上之前Boulez 牛刀小試錄過的復活交響曲前身 Tonfeier (收在查特拉圖如是說的補曲)的精練感,讓人對這張大碟有許多的期待。

拉圖與老婆柯翠那的首次正式錄音

moza.jpg
拉圖與捷克女高音老婆柯翠那(Magdalena Kozena)終於在CD上相遇,封面也毫不避諱地琴瑟和鳴。

這應該是拉圖首次正式與古樂團的錄音里程碑(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灌的還是MOZART的詠嘆調。只是,DG 計畫到九月才發片。

以之前Kozena 錄過的Mozart, Gluck, Bach 的亮眼成績,以及與古樂團音色上的契合,這次的錄音應是精采可期。這是筆者2006莫札特年唯一必購的話題盤。

國外音樂會觀眾席座位的可能性

chicago.jpg
在國外,圍在演奏者旁邊或近處的concert 還算常見,尤其是室內樂或獨奏會。

幾年前,在芝加哥,一場Perlman/Barenboim/Ma 的三重奏也這麼作,對演奏者或觀眾都稀鬆平常,不以為意。

圖中是Chicago Symphony 的音樂廳,舞台正後方的空間。沒有合唱作品演出時,是開放給觀眾購票的。有一次聽小澤征爾指揮馬勒第九的時候,我就是坐在那裡。

聽感上當然是奇怪異常的,弦樂在最後方遠處,銅管打擊樂卻迎面直撲來。好處是,因為你就在樂手的上方很近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平常看不清楚的銅管打擊樂的細膩之處,還有指揮與樂手互動的秘密歷歷在目,以及樂手們是如何投入、如何approach曲子等等。

2006年5月3日 星期三

Cantelli 與 Corigliano 的四季

Cantelli.jpg
Cantelli 與紐約愛樂 Corigliano 獨奏的1955年四季(Theorema發片) 不只是一張希罕唱片。聽過種種古樂版爭奇鬥艷地要比誰快誰怪之後,這種old school, big band 的做法,若調配得宜,宛如一抹新鮮香氣。

過多的新意氾濫後,舊版反而清新可人。新與舊的辯證,只存於一線之間。

也希望能找到更多John Corigliano 獨奏的錄音。他有另一個和Bernstein合作的四季(Columbia Sony),不知會有多少詮釋上的差異。他是紐約愛樂長達23年的首席,演奏上沒有過多癖性,屬於no frills, no gimmicks 的直攻法。

這位小提琴家的兒子也叫John,是優秀的美國當代作曲家,曾為「紅色小提琴」電影作過電影配樂。

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冷冽與浪漫的對立?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zimmer.jpg
brahms1.jpg
Zimerman/Rattle 的布一版本,應是最近德奧音樂愛好者最為期待的大碟,也引起廣泛的討論。

鋼琴家揉捏樂句,加附表情表現力的功力,與他之前在蕭邦協奏曲的revisionist 詮釋,有同出一轍的精神。拉圖的柏林樂團也以華彩、洗鍊,與充分的配合來回應。

然而,為何這是一個敬意勝過感動的版本? 先不提典型在夙昔的德奧範本Schnabel, Kempff, Arrau,或者溫文的Curzon、熱力的Serkin、 狂飆悲憫的 Gilels,光就拿 Pollini 90末與 Abbado 這張評價兩極的現場來相較,同是柏林愛樂,阿巴多不在某些地方細節上多下強調,卻比Rattle 硬是多了整體的 vision,更把如曲子原設計,將鋼琴綿密地包裹在交響化的一部分。

Pollini 與他的指揮一般,乍聽下沒加了太多味道,淡泊清澄。經幾次聽下來,卻有一氣呵成、成一家之言的感動 (尤其是第三樂章終末的昇華與第一樂章的echo 關聯)。他阿波羅式的理型完美演奏,讓曲式結構體得以彰顯,卻萬萬沒有機械僵硬的感覺。有如希臘湛藍天空般的觸鍵,指下通透的音色彷彿高山中的crisp air,是難得一見的古典主義演出。(也請仔細聽第二樂章冒頭鋼琴切入後, 兩人的對話默契。)

比照我聽過兩人的現場獨奏會印象一般,Pollini 長於 over-arching 、可吞下整體結構的整合性,所以他的 Liszt sonata 是個完美結晶體般,回應我們感知中對「真實之美」的感動。Zimerman 長於細部dynamic的細微的精雕細琢,所以他的獨奏蕭邦與舒曼有精緻與立體感,和細膩的sensitivity之美。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