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0日 星期三

也論《紐約時報嚴選100張》

ny.jpg
對《紐約時報嚴選100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專輯》這本書,部落格裡有許多的譴責與嘻笑怒罵。我想,如果把這本書當作「某個人」的觀點,而不是唯一權威的終極欽定版,或是視為 「這並不是一個針對或適合資深樂迷的版本清單」,就不需那麼生氣了。

美國的樂評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不是嗎? 我可能也不滿意柯金對某些人或版本的推崇。但是,如果你多了解美國的樂界學院結構,聽過許多O'Connor, Goode或其他美國樂團演奏家的現場,多看Fanfare, American Record Guide 甚至音響雜誌的樂評,試著了解他們的觀點及欣賞角度,或許會有比較平衡公允的評議,不會只是簡化地用「愛國主義」這個標籤來以偏蓋全。

在批評對方之前,請多嘗試去了解:"Check your source"。

某些美國樂評,吸收了某些特定的養分與傳統的品味觀點,就像我們也受到許多不同的影響一樣,不需高姿態來拒絕多了解與我們背景相異的音樂評析立場。當我們對別人的癖好品頭論足時,是否對自己也要有同樣的檢驗? 例如,國內某些言必稱Furtwangler, Celi, 3B,過度崇拜大師的德奧核心精英主義,或是只能欣賞古典浪漫時期(最多不超過Debussy, Ravel, 或Shostakovich的"現代") 的fetish 等等。

至少,這本書介紹了一些國內樂迷所挑食的唱片區塊,如中古世紀、巴哈韋瓦第以外的巴洛克,20世紀中後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當代音樂(佔幾乎25%)等等。其名單不是(也不可能)完全開放,但有他的堅持與養分平衡的考量。

至於費雪迪斯考的《冬之旅》,柯金是不是真的說了, 「每個版本都跟」不同的鋼琴家合作,因為這是一個子句,最好有原文的對照,再決定這是翻譯者或是作者的錯。

健康地以他山之石的角度來看,了解他者,而不是一味自傲地輕蔑、嗤之以鼻,或傲慢於自己的偏見(bias)與意識形態,是不是比較能產出思想激盪、互補長短的正面意義?

4 則留言:

  1. 很同意您的看法!!!

    回覆刪除
  2. 很同意您的見解,台灣聽古典音樂的朋友由於資訊來源的因素,多跟隨日本人崇尚老大師的情節,要不然就是受音響雜誌的影響偏重發燒程度. 這些都不是錯,只是聽音樂的範圍與視野容易狹隘,很可惜.

    我想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欣賞的系統,而非人云亦云或純粹以意識型態評斷. 不諱言我自己剛入門時也深受評論影響,但日積月累總要培養自己的觀點與喜好才不會容易被別人牽著走.

    對了,Mingus兄可否讓我將您網誌加入小弟連結? 先謝過!~~

    回覆刪除
  3. 謝謝你的comments, Dionysus兄。 下次要寫篇關於"他山之石"的文章, just want to encourage fair and positive consumption of music and music criticism.
    另外, 我剛在你部落格上問了一個問題, 有空請看看。
    很歡迎你的網誌連結。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