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erman/Rattle 的布一版本,應是最近德奧音樂愛好者最為期待的大碟,也引起廣泛的討論。
鋼琴家揉捏樂句,加附表情表現力的功力,與他之前在蕭邦協奏曲的revisionist 詮釋,有同出一轍的精神。拉圖的柏林樂團也以華彩、洗鍊,與充分的配合來回應。
然而,為何這是一個敬意勝過感動的版本? 先不提典型在夙昔的德奧範本Schnabel, Kempff, Arrau,或者溫文的Curzon、熱力的Serkin、 狂飆悲憫的 Gilels,光就拿 Pollini 90末與 Abbado 這張評價兩極的現場來相較,同是柏林愛樂,阿巴多不在某些地方細節上多下強調,卻比Rattle 硬是多了整體的 vision,更把如曲子原設計,將鋼琴綿密地包裹在交響化的一部分。
Pollini 與他的指揮一般,乍聽下沒加了太多味道,淡泊清澄。經幾次聽下來,卻有一氣呵成、成一家之言的感動 (尤其是第三樂章終末的昇華與第一樂章的echo 關聯)。他阿波羅式的理型完美演奏,讓曲式結構體得以彰顯,卻萬萬沒有機械僵硬的感覺。有如希臘湛藍天空般的觸鍵,指下通透的音色彷彿高山中的crisp air,是難得一見的古典主義演出。(也請仔細聽第二樂章冒頭鋼琴切入後, 兩人的對話默契。)
比照我聽過兩人的現場獨奏會印象一般,Pollini 長於 over-arching 、可吞下整體結構的整合性,所以他的 Liszt sonata 是個完美結晶體般,回應我們感知中對「真實之美」的感動。Zimerman 長於細部dynamic的細微的精雕細琢,所以他的獨奏蕭邦與舒曼有精緻與立體感,和細膩的sensitivity之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這段來自1872年版的布魯克納第二 Adagio,約早了馬勒第九慢板 40 年。情緒強度不次於馬九,語彙上卻大腳踢開了Brahms,也比馬勒更接近當代音樂所常用的休止、音塊書寫。 這是所有 Bruckner 交響曲中,淡白卻最銘感五內的慢板。Feierlich, etwas...
-
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Pollini的兩次DG錄音,以及Zimerman的兩次,我都覺得新不如舊。很巧的是兩個人的前後兩次,剛好一次VPO,一次BPO。
回覆刪除可是就以意境而言,都是第二次表達的較深遠。可能是年紀的關係,這兩位大師想法有所改變。以力度而言,後者已沒年輕時代那麼強勁。可是若聽過柯瓦謝維奇年輕時代和Colin Davis的版本,第一號的第三樂章的話,恐怕又很難忘懷那種猛敲鋼琴的感覺。
不過,如版主提到Pollini的淡泊清澄,這是晚近時期的風格,年輕時的Pollini可是熱情奔放的,蕭邦的英雄波蘭舞曲就是很好的例子。而Zimerman一向就以詩意著稱的,如Liszt的B minor piano sonata,我就覺得表現的比前者強的多。不過現場演出我只在台灣聽過Zimerman,無緣出國去看Pollini,這可能是一大遺憾!
不過,Zimerman和Pollini都是我最愛收藏的鋼琴家倒是沒錯。
題外話,提醒版主一下,你的Zimerman好多了一個m
謝謝你的回應, 音樂有趣的地方就在個人可有不同品味。
回覆刪除很同意這兩位大師皆因年紀而改變了他們的詮釋, 不過好像方向有點相反。
Pollini 好像越晚期越趨理型古典, Zimerman則越浪漫主觀, 越想挖掘樂句中的種種表情。我好像比較喜歡過濾到只剩精華本質的Pollini, 卻不大喜歡近來協奏曲中的Zimerman (最近的Bartok第一除外)。
期待他多灌些獨奏曲目,他的舒曼現場令人懾服。
Pollini兄應該會去Zimerman七月的音樂會吧? 可惜低價票已經售完....
剛才看到他要來台灣…好像沒票了吧?
回覆刪除